导语:欧洲中世纪大瘟疫,也就是俗称的"黑死病",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虽然那场令人闻风丧胆的灾难发生在1347至1353年,迄今已经七个世纪,但欧洲大陆的哀鸿遍野、十室九空似乎仍然笼罩在每一个欧洲人的心头。而鼠疫病毒至今仍在活跃,面对现代医疗的进步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足可见其当时的厉害程度。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对教会丧失了信心,转而从民间信仰中寻求拯救,因此兴起了声势浩大的"鞭笞者运动"。人们用鞭子抽打自身来获得拯救,因此这场运动也可以看作是在教会信仰之外的一种民间信仰。初期二者是相互斗争但也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到了后期,由于黑死病的阶段性特征,鞭笞者运动的追随者开始减少,为教会重新夺回信仰高地提供了条件。

那么,这场初期众望所归的鞭笞者运动,兴起的条件是什么?体现了中世纪民众信仰的哪些特征?后期又为何遭到教会与世俗政权的联合绞杀?

一、鞭笞者与基督教会的赎罪观不谋而合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场鞭笞者运动虽然是对教会的反动,但其主张实际上仍是在基督教教义框架下展开的,更是直接受到了"千禧年主义"的影响。可以说,鞭笞者希望通过对自身肉体上的这种惩罚进行自我救赎,这倒是与基督教的赎罪观不谋而合。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1)

《鞭笞》

"鞭笞"是一种早期基督教徒的苦修行为:鞭笞者手持一鞭,自我鞭打或相互鞭打。但到了11世纪时,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集体行为,并在1260年的意大利发展为一场鞭笞者运动。

若要追究这场运动的源头,可以看鞭笞者的布道文《天堂来信》,大致概括了鞭笞者行为的意图。"主在世上行走33年有半,未有一日安适,且遭被钉十字架的痛楚,人们却不感恩;故此倘若与神和好,唯有日日苦行,以鲜血证明忠心。"意思是说,人是有原罪的,要想赎罪,就需要用鲜血进行忏悔,由此兴起了鲜血淋漓的鞭笞者运动。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2)

基督教原罪说

这种赎罪观在基督教教义中并不陌生,当时的基督教会也有类似主张,面对肆虐的黑死病,教会也主张教徒进行大规模游行和弥撒活动来向主进行忏悔,如此说来,鞭笞者们与教会的理念在根源上没有太大出入。

二、鞭笞者运动源于基督教的"千禧年主义"

但是,教会主张的赎罪方式并不是鞭笞者这样的自戕行为,二者的方式为何会产生不同呢?这或许与鞭笞者的"千禧年主义"理念有关。

何谓"千禧年"?《圣经》的《启示录》中提到,"末世降临之前,将出现一个千禧年"。在这段时间内世界将是一片美好,地球进入黄金时代,也是末日来临前的最后一个时代。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3)

千禧年是末日前最后一个时代

千禧主义者接受了这种观点,并推算出千禧年将开始于1260年,既然千禧年的时间确定了,那末日来临的时间还远吗?一旦打定了这样的主意,人们便想要进行更为行之有效的赎罪行为,他们需要新的手段代替教会主张的那些温和方式,于是就诞生了以苦修为赎罪手段的鞭笞者运动。而黑死病的肆虐更是坚信了人们对末世来临的想法,更大规模的鞭笞者运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又有人要问了,教会就没有"千禧年主义"吗?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在早期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千禧年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能让信徒产生畏惧感,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但随着基督教会逐渐被世俗社会接纳,教会不再将重点放在为千禧年做准备上,而是强调建立一个持久的教会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4)

中世纪教堂

同时,教会主张的神谴论意在表明人们的忏悔不是为了最终进入天堂,而是让上帝收回他的愤怒,人们可以在此岸世界继续生活。而鞭笞者则认为人们忏悔的作用在于,"上帝就会赐予他们神圣的祝福,并让人类分享他的喜悦,从而脱离灾难,并在末日审判时被拣选进入天堂。",也就是最终进入天堂。

可以说,这些观念上的不同导致了教会与鞭笞者虽然都秉承着基督教义,但在"千禧年主义"和赎罪观上产生了分歧,这或许是二者提倡的赎罪方式有所不同的原因。

三、鞭笞者的屠犹行为引发了社会冲突与政权打压

鞭笞者最终遭到世俗政权的打压,也和他们对犹太人的态度有关。鞭笞者鞭打的不仅是自身肉体,也是犹太人。前面我们说过,鞭笞者坚信世界末日观,他们认为犹太人与此有脱不开的关系,黑死病前后,人们认为犹太人不相信耶稣就是基督,犹太人在耶稣受难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观点在黑死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引发了多次屠犹活动,鞭笞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5)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屠犹行为

法国的编年史家让·勒·贝尔记载说:"无论鞭笞者到了哪里,他们(指犹太人)都会被当地领主和法官烧死,这种情形在德国亦然。不仅如此,很多地区的反犹行为明明已经逐渐平息了,却会因为鞭笞者的到来再次掀起高潮。比如在法兰克福,"他们直奔犹太人驻地而去,并且率领当地人展开了大屠杀"。

鞭笞者对末日观和千禧年主义的狂热追求让他们热衷于对犹太人的屠杀,这种狂热行为起初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一来是因为对犹太人的歧视犹太已久,二来人们也乐得将黑死病的致病原因归咎到犹太人身上。但是,这种暴行随着黑死病的蔓延渐渐受到了政权的排斥。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6)

人们将黑死病归咎于犹太人,并处以火刑

原因之一在于,鞭笞者这种对犹太人的暴行引发了犹太人的强烈反抗,社会秩序因此动荡,政权当局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虽说封建王权也是反犹行为的支持者,但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对犹太人的控制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绞杀,鞭笞者过于激烈的行为会引发社会不满。

更重要的是,鞭笞者逐渐形成了"兄弟会"这样的组织,这种严密的组织性不是封建政府能接受的。当时国王权力比较集中的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等通过"劳工立法"的形式限制人口流动,以稳定社会秩序。鞭笞者四处游走、拉拢成员的做法已经引起了当局的不满,在任何时代下,一个庞大的组织过于频繁的活动都会引起在位者的警惕。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7)

中世纪基督徒与犹太商人争执

因此,鞭笞者运动受到了政权的打压。当斯特拉斯堡的鞭笞者们申请组成一个永久的兄弟会组织时,正在此地的查理四世断然拒绝了。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西西里国王曼弗里德和条顿骑士团的首领也都对鞭笞者运动进行了打击。

四、后期的鞭笞者运动触及了教会底线

前面我们说过,鞭笞者奉行的理念也是在基督教基本教义的框架之下,甚至和教会主张有些不谋而合之处,所以二者在初期虽然存在不和,但也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后期的鞭笞者运动却触及了教会的底线,加速了自身的灭亡。一则,鞭笞者不接受教会的领导,甚至与教会的命令完全相悖,这是教会不可能忍受的。比如说教会是反对屠杀犹太人的,1348年7月5日,教皇克莱门特六世甚至还为此颁布了《犹太人保护法》,但鞭笞者的屠杀行为并没有因此停止。

苏格兰启蒙运动重视研究人性(声势浩大的34)(8)

教会兜售赎罪券

因此,克莱门特六世在对鞭笞者谴责的通谕中指责道,"在虔敬的外衣下,他们残酷地做着不敬的事;按照基督徒的虔敬,要保存并容忍犹太人,而他们却好像丝毫不会对血洗犹太人感到恐惧。"这种对教会的顶撞不啻于公开挑衅。

更引起教会的不满的是,鞭笞者逐渐与反教会分子与异端成员结合在一起,"许多罗拉德派分子和裂教者急切地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中,使得他们背上了异端的罪名,并且导致他们受到了致命的指控。"他们甚至宣称教会发放的赎罪券毫无价值。凡此种种,已经挑战了教会的权威,最终受到联合绞杀而灭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结束语:鞭笞者运动的理念主张实际上没有脱离基督教义的基本框架,仍属于中世纪神学范畴。他们自虐的行为和狂热的屠杀可以看作是面对黑死病,人们的恐惧、愤怒、无助等等负面情绪的狂热宣泄,是人们寻找的教会之外的一种精神拯救。

但是,由于黑死病在一个地区的爆发期一般为三个月,当黑死病逐渐消失时,鞭笞者的号召力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同时,鞭笞者的行为对疾病的治疗并没有实际上的用途,当人们的狂热被现实的死亡吓退时,也就是鞭笞者运动退出历史舞台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