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以商兴市,以市引商。敢为人先的义乌人哺育了小商品市场,在一代代市场更迭中,逐渐吸引和集聚了数十万天南海北的商人,包括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常驻外商。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带来了各地的商品、客源、信息乃至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发展,成了这个新兴百万移民城市的重要创业主体之一。

在这个庞大群体中,由各路商帮自发组建的异地商会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已有60余家,居全国县级市之最。一个商会就是一个“家”,将数以万计的老乡抱成团,在这里打拼扎根。这些商会也架起义乌与百城万商的“连心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对外联系的桥梁纽带,帮助更多的人“走进来”,也让义乌加快“走出去”。

徐兴常调研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共享义乌安商富商)(1)

图为:7月初,金华(义乌)温州总商会多名骨干会员赴欧洲,考察对接海外仓、进出口产品等,并实地走访了巴黎商贸城施工现场(左一为会长姜永忠)。

【典型代表】

一个人,两座城

17年前,为了替在俄罗斯经商的亲戚寻找货源,下岗失业的刘东带着样品和新婚妻子,从抚顺老家第一次来到义乌,发现样品差价大得惊人,“便宜太多了”。

从此,这对东北小夫妻就留在了义乌。那年冬天,刚满30岁的刘东首次尝到了耳朵长冻疮的滋味。虽然至今还不太适应南方的阴冷,但刘东说,这个城市有更多让他留下来的理由。

已在此置业定居的刘东,是在义东北人熟知的“东哥”。他为人热心,在老乡圈里很“吃得开”,经营的“故乡屋”也成了很多东北老乡的据点。

说起这家餐馆的来历,东哥挺有感触,“我老婆怀孕时,特别馋锅包肉,但当时义乌的东北饭馆很少,找楼下一家江西饭店总是做不出那个味儿。”在老乡的“怂恿”下,2004年,夫妻俩在义乌开了这家东北餐馆。

东哥的“朋友圈”面广量大,还得益于他坚持了10多年的两件事:当球迷和做义工。他兼任抚顺和义乌两地球迷协会的副会长,经常组织啦啦队去观赛,还创办了义乌球迷足球联赛;常和妻子参加义乌各个爱心组织的公益活动,每年元旦坚持请福利院的孩子来聚餐,还常帮老乡找工作、代买春运火车票,参加志愿服务等。

2005年和2013年,抚顺发生大洪灾,刘东利用在义乌的朋友圈筹措了2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和善款,被当地政府评为“百姓雷锋”,也获评过“义乌好人”。

和很多异地创业群体一样,2009年,在义乌的东北老乡组建了义乌市东北商会,刘东是发起人之一。“当时,像这样以区域命名的合并组织很难审批,这也表明义乌敢为人先。”有了商人之家,他发现能做的事更多了,“比如去年有个老乡患乳腺癌,商会为她募捐了14万元医药费。前短时间,还有会员组团去西藏自驾游,大家都从中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通过商会,有老家的大学生来义乌企业实习、就业;有些招商项目达成合作;有些纠纷得到解决,有些困难得到救助……

对刘东而言,他爱上这个城市的理由很简单:舒服自在。“每天一起床,看窗外的鸡鸣山公园,很多人在晨练,就有一种很市井、安心的感觉。”在这里,他已萌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我提过不少意见,如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投放公共自行车、改造新马路市场等,慢慢地,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一个军团,串联万商

温商是义乌名副其实的“第一外来军团”。不仅因为他们来得早,上世纪80年代就有温州人在义乌卖小商品,而且数量庞大,总数超过20万人,是在外温州人最集聚的地方。

他们能在义乌站稳脚跟,除了有得天独厚的经商环境,还源于温州人的特性:能吃苦、爱抱团。早在2004年,他们就组建了在义乌的首个异地商会,2009年破格升为金华温州总商会,旗下有18个商(协)会,会员共计四五千人,是金华异地商会人数最多的“老大哥”。

已在义乌闯荡了10多年的姜永忠是金华(义乌)温州商会的掌舵人,2007年开始,这个有海外经商背景、讲义气爱交友的能人被推选为金华温州总商会会长。翻看他最近几个月的微信朋友圈,几乎都是与商会有关的内容———

9月1日,参加陕西———浙江(义乌)产业合作发展洽谈会,作为商会代表发言;

8月21日,中国首善陈光标莅临商会交流指导;

7月20日,全国工商联法律部、司法部一行莅临商会,就人民调解工作开展座谈调研;

7月15日,与义乌15家中外商会携手开展大型无偿献血活动;

阿根廷浙江华侨商会会长率团来访商会,探讨南美馆入驻义乌进口馆事宜;与法国南方华人总商会缔结友好商会;参加“五水共治”民主监督活动……

这些点滴记录,可见商会日常活动之频繁、与地方融合之深。诚如姜永忠所言,“背靠20万温州人,商会不仅是在义老乡的娘家,也是一个聚宝盆,可以激发出巨大能量。”商会核心成员都是有心有力、扎根义乌多年的温商,各自都有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我们和国内200多个商会以及海外10多个国家商协会都建立了友好关系,谁都不敢小觑这么大的群体。”

正是基于这种聚合效应,商会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不仅能为会员争取到更多金融投资、医疗教育、生活消费等多方面福利,也能利用自身独特资源助力地方,为政府部门外出考察、招商引资等牵线搭桥。

与此同时,商会也是黏合剂,积极帮扶非会员的温州老乡,“有困难,找商会”成为不少在义温州人的共识。

商标侵权、劳务纠纷、外贸欠款、困难救助甚至家庭矛盾,每年都会接到上百起。“很多事情通过商会出面,更容易解决,这也增强了大家对商会的信赖与归属感。”姜永忠说,这种归属感,让在义温商互助共赢的同时,生活也更为安心。

“前段时间外出返程,朋友调侃回哪个家?我脱口而出,回义乌啊!潜意识里这里就是生活的家,因为事业、朋友圈都在义乌,多了一份牵挂。”去年义乌引进枫叶学校后,姜永忠果断把在杭州名校就读的儿子转回义乌,“这里就是第二故乡,环境设施都在变好。商会也鼓励更多会员买房置业入籍义乌,成为真正的新义乌人。”

【他们的心声】

宜商宜居 共享成果

“首先要感谢义乌为我们提供了经商的热土,很多异地商人都是白手起家,在这里实现了创富梦。”姜永忠说,义乌亲商、重商,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改革红利、政策扶持,甚至给予外来人员(企业)更多的倾斜。

当前,随着义乌产业结构调整,在义的经商群体也面临转型。一方面,商会需要积极作为,紧扣义乌发展脉搏,引领会员创新创业,与义乌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得到政府部门更多的支持,希望义乌能争取到国家、省级层面更多的政策红利,如设立自贸区等,不断优化经商创业的环境,招引领军企业和中高端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也希望城市越变越好,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给予外来人口更多话语权,人人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共享发展成果,共建一座更加宜商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

【政府声音】

激活能量 安商富商

“我刚到任,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就找上门,希望商会协助处理一家企业将生产用地建成商品房出让带来的后遗症,那时候就体会到了商会蕴含的能量。”义乌市工商联主席楼良四说,商会是不可或缺的基层组织,不仅可以将原本松散的社会群体黏合在一起,增强外地人的归属感,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随着异地商会不断涌现,利用其自身优势,商会的桥梁纽带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正在显现。楼良四表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商会的规范化建设,上月已下发异地商会建设指导意见,激活僵尸商会,定期开展活动,规范财务管理等,引导商会更好地为会员服务。同时也在筹划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商会筹建、降低入会门槛,鼓励建商会大厦,有条件的还可能参与工商联的管理等。

“事实上,无论是国贸改革还是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基本都是一视同仁,不当外人就是义乌对外来群体最大的重视和扶持。”楼良四希望异地商会坚守为老乡服务的宗旨,互助合作,健康发展。义乌政府部门也在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集聚更多创业创新人才,不断提升所有在义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浙中新报记者龚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