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

江湖百态,或许你瞧过许许多多的木偶

但会拉二胡,会写书法的木偶见过几回?

今日让小编带你进入客家连城

感受提线木偶的魅力

”历史与简介

客家连城提线木偶是一种传统戏剧。

在我国,上个世纪初,上杭县白砂镇作为提线木偶的发祥地,木偶表演艺人徐传华将这门技艺带到了连城,组建了“老福星堂”木偶班,至今已经有100百多的历史了,它也是连城县木偶艺术传习中心的前身。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2)

“之前我们小时候的时候就是追着看,你假如在我们乡镇哪里有庙会,我们就往哪里跑。”

早些时候,每逢村里“过漾”、神灵生日或者人家添丁进财、还愿求福,必定要延请木偶戏班。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3)

连城提线木偶采用闽西汉剧的唱腔,演唱时用铜锣、鼓、头弦、唢呐、二胡、扬琴来打配合木偶演员打节拍。除此之外,连城提线木偶之所以备受观众喜爱,还因其特有的角色,名叫三花。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4)

功与名背后的苦与练

连城木偶传习中心的演员多从十几岁就离家开始学习木偶戏。

第四代传承人李明卿,刚入行时也并没有那么顺利地就成为木偶戏演员。

“拉琴的时候眼睛是不能看的。我就在旁边一直看他们,看他们怎么拉琴。这脑子里面,暗暗的记下来哪个线是怎么勾的,这是怎么做的,怎么才能做出那么好的动作出来。”

通过对于木偶戏的执着苦练,在李明卿二十几岁的时候,正式被徐传华收为闭门弟子,从此他慢慢地从老师手中接下了这门行当。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5)

从小受叔叔影响的李申从十几岁就开始入行学习,跟同龄人不同的是,他的童年是在练功房里度过的。每日与木偶为伴,和他们成为朋友。

“枯燥。它是一个动作,一直重复一直重复。就当这走路,我就练了三年。因为小的时候力气比较小,你提着感觉就很酸了。开始的时候是直立走,然后慢慢的就蹲着走,然后就跪着走,练着练着的时候会有一股倔劲儿。我今天不把它弄好,我就不罢休了。”

如今李申已经成为李明卿的徒弟,是连城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6)

寻求创新

曾经木偶戏在乡里田间很是繁盛,随着时代的发展,看木偶戏的观众慢慢变少。

李明卿便开始研究木偶戏的创新,利用木偶来写字获得了“世界吉尼斯之最”,他亲切地称这个木偶为李明。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7)

“这个木偶跟了我大概有40年左右。一开始97年,刚刚练的时候,只会写吉祥如意几个字。有一个花卉展拖我去表演写几个与主题有关的字,我写不出来。感觉很可惜。从那一次以后,我就下苦功。我说一定要把这个字全部要攻出来,不管什么字都能够写,人家说什么字,我们就可以写什么字。”李明卿说到。

李申:“我看我叔叔写,看他写的感觉很轻松,然后真正我一上手的时候,才写了一个大字。一横一撇一捺,就这三笔,我手就受不了了。”

从木偶只会写吉祥如意到掌握所有的字,李明卿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看着自己老旧的二胡,他又开始研究让木偶拉琴。这个拉二胡的木偶叫做李卿。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8)

让木偶拉琴比木偶写字还要更难,他不仅要克服四个手指与正常按琴弦时保持相反的方向。而且为了解决音准的问题还要在道具上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手与木偶的手合为一体,这总共花了八年的时间才达到现在的水平。

每一份的创新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努力。李申正在创作的《三句半》,首次采用木偶来表演。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9)

“排练《三句半》,以前三句半都是用人来表演的,然后现在我们就想说用木偶来试一试。从原先是一米多的线,然后我们现在表演的话要三米到四米的线,这样轻轻一个动作,你看的下面是很简单,其实上面是这样子动,幅度是很大的。”

新一代的传承

为了延续提线木偶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连城县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在当地的实验小学举办每周一期的“快乐50分”课堂,手把手教授小学生们学习提线木偶。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0)

木偶戏走进校园教学这件事,已经坚持了十年。在实验小学,提线木偶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1)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2)

通过木偶身上几根线的连接和手指的舞动,让一个徒具躯壳的木偶活了起来,木偶戏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除了戏台上风云变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戏剧艺人们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坚持。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3)

完整版节目

喜欢我们的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4)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5)

综合编辑:文旅龙岩 来源:遇见客家

非遗传承木偶(闽西非遗一提一拉)(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