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为空难中的逝者致以哀悼逝者已逝,丧亲者的哀伤,却需要时间消化这个过程需要【丧亲关怀者】们科学、专业、友善的支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当灾难来临个人自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灾难来临个人自救(我们如何关怀丧亲者)

当灾难来临个人自救

首先为空难中的逝者致以哀悼。

逝者已逝,丧亲者的哀伤,却需要时间消化。这个过程需要【丧亲关怀者】们科学、专业、友善的支持。

丧亲关怀者可以是社会工作者、公益志愿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中承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也最能持续提供关怀和帮助的,是丧亲者身边的亲人、朋友。

他们帮助丧亲者缓解哀伤的愿望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关怀丧亲者是极度消耗精力和情绪,甚至会造成关怀者自身的抑郁;关怀者的一个不小心,还会反向加剧丧亲者的哀痛。

这篇文章将提供实操性的建议。在哀伤的三个阶段,分别该怎么做;哀伤关怀中,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说。以及其他关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哀伤三阶段和每个阶段关怀重点

丧亲者一般会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1、哀伤初期。也叫急性哀伤期,一般是丧亲的头几个星期,也可能是头几个月。

2、哀伤中期。也叫重新建构期,丧亲者重新建构与逝者的关系,也重新建构失去至亲后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3、哀伤晚期。重新定向期,一般是1年以上,也可能更久。

对大部分丧亲者来说,哀伤的缓解需要1到2年的时间。经历创伤性丧失的丧亲者(亲人因突发、意外的因素逝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部分人群的占比大概在10%左右。

在三个阶段,丧亲关怀者的做法的侧重点不同:

哀伤初期,要注意帮助丧亲者与社会保持联系;为丧亲者提供衣食住行上具体的帮助;保持陪伴与关怀。

哀伤中期,可以适当分散丧亲者的注意力,帮助丧亲者意识到,还有其他人需要他/她的关爱,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她去做。

在这个阶段,可对丧亲者进行情绪疗愈、哀伤疗愈的科普。

可以与丧亲者一起用各种可被接受的方式缅怀逝者,帮助丧亲者建立与逝者的健康的持续性联接关系(比如:“他/她和你们之间的关系会永远存在于你心里”;“他/她会默默祝福你、保护你”;“请带着他/她对你的善良和爱,爱生命中的他人”)

可以询问丧亲者是否想要参加有相同经历的人的互助群。同伴辅导有助于哀伤痊愈。

哀伤晚期,如前所述,大部分人会缓解。没有缓解的,可能是“延长哀伤障碍”,可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哪些话不该说,该怎么说

不该说的话: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这句话对怀揣着巨大的哀伤情绪的丧亲者来说,是一种轻慢。除非有相似经历,否则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丧亲者的哀痛。丧亲者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当丧亲者听到这句话时,就知道这个人根本不能理解自己。这会加剧丧亲者不被理解、被世界遗弃的感受。

“你一定要坚强”

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其实是在否定丧亲者的哀伤情绪。仿佛哀伤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是应当避免的。但事实上呢,哀伤是爱的另一面,否定了哀伤,也就否定了对逝者的爱

“时间会疗愈一切,你会慢慢好起来的”

同样在否定哀伤情绪,认为当下的哀伤是一个不好的状态。同时会给人压力:我什么时候才能好呢?已经过了这么久还没好,我是不是再也好不了了?

“一切都是因果关系”

潜台词是逝者咎由自取,或者是丧亲者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前者是冒犯,后者会增加丧亲者的愧疚感,而愧疚感正是延长哀伤障碍的一个核心因素。

“都是某某某不好”

丧亲者在极度哀伤和困惑的情况下,当认为自己找到“罪魁祸首”,其所产生的愤怒的力量和行动的动机,能帮助自己暂时免遭哀伤的浸染。但就像我们说的,哀伤是心理上真正接受丧失必经的仪式,逃避只能让丧失的影响持久地存在下去。此外,这句话很可能会引发丧亲者的极端行为。

“他太优秀,所以天堂要把他带走”,“他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

这类安慰是比较空洞的。

可以说的话:

有时,无声的陪伴比语言更有疗愈的力量。但要注意,不要给丧亲者压力,似乎一定要给你的陪伴以回应。

陪伴也不一定要每天跟丧亲者待在一起多长时间,每天一条简单的短信“睡了么”、“吃了什么”,都能够让丧亲者感到被关怀。

“我无法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愿意听你诉说,我关心你”

“哭泣和哀伤是正常的,因为你爱他”

“你可以什么都不说,我会陪着你”

“请爱护自己像爱护他一样。他会一直活在你心中”

“你是一个好丈夫/好妈妈”

“没有人能预见未来,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

这句话是为了减少丧亲者的愧疚感。

“你会经历很艰难的一段时间,但会慢慢放松下来。这时间有人长,有人短,都是正常的”

还可以告诉丧亲者自己和逝者过去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逝者曾经给到自己的帮助。

其他一些建议

1、更多地使用共情,而不是同情。共情是站在丧亲者的立场,感受丧亲者的情绪。共情强调理解,较少自身情绪的带入。同情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自己的感受。较强情绪的卷入。

如果持续使用共情,很可能会情绪耗竭,自身也被卷入抑郁的漩涡。

2、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人又是依靠语言理解所有一切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在面对丧失至亲的巨大哀痛,当事人表达的只是冰山一角,关怀者能理解的就更少了。这也是为什么陪伴会如此重要。

3、不要把自己对丧亲者的期望强加在对方身上,比如“过去这么久,你应该要好起来了”。让哀伤自然地净化。

4、每个人都有自己消化哀伤的姿势,也有自己的节奏。关怀者应该以包容、接纳、友善的态度,支持丧亲者。

5、在逝者的周年纪念日、逝者生日,以及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特殊的日子,为丧亲者提供关怀。也可一起怀念逝者。

6、在葬礼后,祭奠的人都离去,丧亲者独自面对巨大的安静时,要提供陪伴。

7、不要从外表判断丧亲者的内心感受。有些人只是故作坚强。

8、不要生搬硬套哀伤五阶段论。这一理论已经被证实是不科学的。

希望此类悲剧不要再发生。也希望灾难中的逝者家属,能早日走出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