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鼓只应凉州有 ,陇上难得几回闻 。”有着 “ 中国西部鼓魂” 之称的武威 “攻鼓子” ,蕴藏着浑厚的魅力 。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1)

攻鼓子是一种器乐和舞蹈结合的古代民间乐舞 ,它不仅体现了鼓威武 浩大的特点 ,还体现了击鼓的西北汉子的阳刚之气,它是鼓和舞的结合,是人和魂的深化。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2)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3)

有记载称已有近千年历史的 “攻鼓子 ” 源自古时军队出征鼓舞士气的鼓乐,是一种古代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4)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5)

关于攻鼓子的来历,在当地耆老中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攻鼓子”为苗庄王所创,有一次他被敌人打败后,被围困在城堡里,孤立无援,形势十分危急。苗庄王情急生智,造直筒鼓内藏兵器,和部下乔装打扮成社火队走出城堡,乘敌人观看表演不备时,取出兵器攻打围敌,大获全胜。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后裔们便将这种鼓舞称作“攻鼓子”以示纪念,寓甚攻敌不备之意。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6)

与其它鼓乐相比,攻鼓子具有极其鲜明的鼓乐特征:

1.阵容威武浩荡。鼓子队是由乡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每只鼓子队由几十人到成百人组成,人数众多。有时候,很多鼓子队聚集在一起 ,阵容十分威武浩荡。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7)

2.鼓点高亢激昂。凉州攻鼓子是一种人与鼓的乐舞,舞蹈随着鼓点而动,几十只成百只的鼓子节奏统一,步伐统一,配合默契,进退开合 ,形成一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气势 。表演时鼓手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的鼓声中起舞,初似石上流泉, 渐如惊雷奔电,鼓点高亢激昂,催人进取奋进,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 。攻鼓子不同于一般的腰鼓和太平鼓,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 ,更显洒脱和豪迈。

3.步伐稳健和谐。攻鼓子的动作有战马腾飞、飞鹰展翅 、雁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登高望远等,其动作无不表现出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战士豪气。手臂的力度 、快慢 、缓急,头、颈、胸部所表现出的刚毅和腿脚踩踏地面时表达出的沉稳构造成了一幅和谐、优美、充满着磅礴气势的画卷。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8)

4.打鼓演技讲究。攻鼓子表演时要做到手、眼、神的统一, 要求仪态潇洒,干净利落,稳健大方 。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 “ 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 ,上前踏地凭脚力 ,挺胸抬头身不弯” 。主要有以下几种击法:

击鼓心 :用棰正面敲击鼓面中心,这是锣鼓通用的演奏法 ;

敲鼓边 :以棰侧击鼓面与鼓帮交界的鼓边;

蹭鼓面 :以棰擦击鼓面 ;

打鼓帮 :左右棰尾分别连续侧击鼓帮,发出蹄踏之声;

抽鼓皮 :用棰拙打鼓面;

棰相搓 :是将两棰相击之后,而把其中一棰顺势向前一搓。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9)

5.阵形变幻无穷。攻鼓子队有四门兜底阵、长蛇阵、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龙阵、连环阵、八卦阵等阵行 ,各阵之间环环相扣,变幻无穷,忽如雁群展开,忽如长蛇疾冲 ,忽而列成方阵,忽而旋走太极,勇往直前,使人如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甘肃省武威市四坝攻鼓(跟着非遗游武威)(10)

凉州攻鼓子,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