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42岁任江西安抚使时所作。这段时间词人所面临的政治形势是,虽仍是在职官员,但已经风闻自己即将被朝中言官弹劾,词人隐隐地感觉到官场形势对自己的不利以及自己所持政见被当权派所忌恨,于是在42岁这一壮年时期,心生退隐之心。此时的词人在江西信州(今上饶)任职,有感于这里地理人文环境的舒心与清静,便在城北带湖畔修建了一所宅邸,以为自己退隐之后的生活作打算。辛弃疾将此新宅命名为“稼轩”,并以此次号,这首词就是作于宅邸即将建成之时。

在作下此词之后的第二年,言官王蔺便弹劾辛弃疾在湖南任上“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朝廷便以此为由,罢了辛弃疾的官职。在此之后的十年,辛弃疾便隐居于此“稼轩”,这也是他人生中最能有所作为、却被迫无所作为的十年,那些豪壮悲慨的爱国词,便大多作于这一时期。而今天要读的这首《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便如同辛弃疾这十年人生的一个开幕式一样,既预示了自己此后的命运,又将自己在退隐生活开始之前的那种茫然、犹豫、徘、无助的心境倾情吐露。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1)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南宋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上阙吐露自己想要退隐的缘由。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2)

“三径初成”,三径,指隐士所居之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便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鹤怨猿惊”,典出南朝骈文作家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不过孔稚珪文章中的原意,是以仙鹤的怨和山猿的惊来讽刺那些借隐居以要名爵的假隐士,他们待在山里就是想借此得到隐士的名声,以期被朝廷征召、封官,只是骗过了山中的草木和鸟兽而已。辛词中反用其义,是说自己隐居的宅院已经建好,而仙鹤在抱怨,猿猴在惊怪,为什么主人还未归来,以此来衬出自己急切的归隐之心。这三句是词人意欲归隐的第一层缘由。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这四句是典型的扇面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应,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应。云山自许,平生意气,即以退隐生活为自己的平生志向。衣冠,指当官的。抵死,总是。这四句的意思就是,自己平生的志趣是以归隐田园自许,但客观上的人事际遇却总是使自己陷入俗世的泥淖中,还惹来那些徒有其表败絮其中的世人们的耻笑。表达出身处官场藩篱,与自己平生志趣的违背,这是词人意欲归隐的第二层缘由。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3)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莼羹鲈鲙,典出《晋书·张翰传》,西晋八王之乱前夕,张翰在京城洛阳任职,一日见秋风涌起,想起家乡吴中(今江苏苏州)的菰菜、莼羹、鲈鱼鲙等美味,便对身边的人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便辞官回乡了。从此以后诗人们便尤其喜欢用张翰这个典故,来抒发自己归老田园之志,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还有“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张翰字季膺)归未?”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三》中也有“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后两句张翰原话)”。不过辛弃疾词中“意倦须还”这三句,却是反用张翰这个典故,说自己身心疲倦,应当早归,但却并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享受这些美味。那么词人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在后面三句。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4)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你看那秋江上的大雁,都知道躲避突然射来的冷箭,江面上的船家,也懂得遇到凶险的恶浪应当驾船回岸。这三句一出,读者便恍然大悟,词人嘴上说的是退隐田园,实际上是想着避祸啊。联系到词人当时的政治处境,就能彻底读出这三句的沉痛感了,那是一种事业未竟,理想腰斩,这已经够苦闷了,而前方还有未知的迫害在等着他,这样再看,上阙所抒发的意欲归隐的缘由,就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了。

上阙将词人意欲归隐的缘由逐层道来,有发自内心的向往,有迫不得已的无奈,不过anyway,词人的新居终究是快要落成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呀。“东冈更葺茅斋”以下九句,将词人对自己这座新居的畅想,以及此后将要在此生活的展望缓缓表达出来,就风格而言,这已经同五柳先生的气质无差了。在东岗上,我还要再建一座专门用来读书的茅屋,最好把门窗都开向临水这一边。我还要乘着小舟在湖上垂钓,不过在这之前我应该在岸边先种上垂柳;再插上一排稀疏的篱笆,将竹林护起来,但不要挡住我从茅屋远望的视线,更不要妨碍我观赏梅花。大诗人屈原说过,秋菊是可用来加餐的,春兰是可以用来佩戴的,这些都留待我退隐归来以后,亲自来栽吧。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5)

你可以想象到,词人在写下这几句词时候的样子,那一定是单纯而又可爱的,他满心欢喜的畅望自己以后的生活,胸中充满了美好的感受。但最后三句,却将这一切都打碎,将这么美好的想望重重摔在地上,比上阙最后三句更要沉痛一百倍。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三句之前的所有言语,不过都是这三个字,“沉吟久”,而词人内心深处最羁绊他的,却还是英雄的报国理想。昨天读到这三句大转折的时候,差点儿没哭出来,一是因为自己最近情绪低落,所以很能理解到那种“说了一番场面话之后,独自面对内心最真实情感时的失落”;二是,这三句将一个事业未竟的英雄,那种苦闷、犹豫、无助、茫然的状态写尽了。表面上他是在说,自己沉吟了这么久的归隐,但还是担心皇帝恩深,不会让自己退隐,所以思想上犹豫不决。但其实,那是他的理想志向,遭遇到了最现实、最重锤的打击,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6)

你可以理解,这三句前面的所有内容,都只是文学作品,虽然也有情感,但毕竟像是与人对话那般,你得要得体,还要将负能量和内心真实想法遮掩一些。而这三句,才是作者最真实的心境,他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他在拷问自己,他在抽打自己,他想在这种拷问中得到答案,就像哈姆雷特拷问自己那样,“to be or not to be”。他没有答案,即使上面他像是在说服自己似的写了那么多未来生活的畅想,但当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他还是没答案,他根本说服不了自己,他是“看试手,补天裂”的人,那才是他的英雄理想,可现实呢!

你会发现,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人们内心真情实感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脱口而出的豪言壮语,或心思缜密的精巧言语,而是这种从内心生发出来的犹豫和徘徊,这里面包含着他所有的情感,他的考虑,他的掂量,他的忧愁,他的茫然,他的无助,他的无奈,而这也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读完整首词后,你脑海中就会有这样一个画面:辛弃疾拿着他的宝剑,擦拭了一遍又一遍,时而挥舞刺出去,时而又欲将其放入剑铗,时而叹气,时而沉默,时而举头凝望,时而低头沉吟。

英雄未遇,大致也就是这样了!

读懂辛弃疾(辛弃疾这首词初读欢喜)(7)

图一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