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重庆报道
投资、消费、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十年间,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也使得消费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支撑消费的必要条件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
近十年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翻番,城乡收入差距也连年缩小,这些成绩都在成为未来拉动消费市场的原动力。
视觉中国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
10月1日,正值“小长假”期间,网约车司机刘师傅没有休息,因为这正是他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之一。由于疫情的影响,刘师傅说前两年收入上明显感觉到了下滑,所以这两年只要能跑车,刘师傅就不会歇着。“每个月交3000多元的车钱,跑新能源车,每个月电费不到1000元。现在每天差不多能接十几单,按每单均价30元算,一个月能跑差不多12000元,扣掉车钱跟电费,每个月到手差不多能有8000元吧。”刘师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估算着,“跟疫情前那几年对比可能差不多,不过开新能源车后,省了不少油钱,从这方面说收入是提高了。”
与刘师傅灵活就业方式不同,华勇是重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他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快的。“我2016年入职时,学艺不精,薪酬只有3000元一个月,现在差不多每月最低能到手七八千元。项目多的时候能到手一万多元。”
无论是刘师傅还是华勇,尽管疫情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其收入水平总体趋势在提升。这点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而中国这十年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上升到2021年的35128元,十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额18618元,累计名义增速达到了112.8%,实现了翻倍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上涨也超八成。增速略快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
贫富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过去十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到0.466。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也显示,近十年间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上涨89.28%,中等偏下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上涨91.07%,上涨幅度明显高于高收入户的80.87%与中等偏上户的84.51%。
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上涨外,中国这十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年缩小。
从2011年底到2021年底的十年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超过7%,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也从2012年的2.88缩小到2021年的2.5。
家住重庆石柱县的农户谭婆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其家中主要作物为黄连,十年前黄连价格维持在50元一斤左右,这两年价格最低的时候也能卖到70多元一斤,大部分时候价格都维持在80至90元一斤,这也让家里的收入提高不少。
常年在重庆巴南区开展助农活动的李波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近几年涌现了大量返乡创业的人员,在巴南区有一大部分返乡创业人员选择了农业领域,在家乡开展特色种植养殖、观光农业等项目,“他们创业的同时带动了不少当地农户参与其中,除了促进当地农户种植养殖产品增加销路外,还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户增收,持续多元地提高了当地农户收入。”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均快于城镇居民。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6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6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达2.80。到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长至18931元,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增长至47412元,实际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56缩小至2.50,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连续十年持续缩小。
动力在哪儿?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在近十年发生的变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经营净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今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进展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透露,2021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超过4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也达到3937元,正在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西藏、贵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快
除此之外,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分地域来看,沿海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增速明显较缓。
在重庆一家培训学校做教师的刘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方面他深有感触,2012年大学毕业时,他回到黑龙江老家做了中学教师,当时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在工作两年工资没有明显提升后,刘腾选择换一座城市打拼。“来重庆后先是在培训机构做老师,换了两家培训机构后,现在课多的时候,月收入能达到1.8万元。没课时候也有6000元的保底,比在老家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多的依然是上海、北京。2012年,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6万元和3.68万元,其次是浙江、天津、江苏、广东,均达到2万元以上,排名第三至第六位。其他省市均低于2万元。
十年后,2021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万元,北京为7.5万元,继续稳居前两位;浙江以5.75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三,江苏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75万元,排名第四,且与排名第五的天津相比仅高出49元。这十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四川,其次为江西与安徽。对比之下,东北三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出现了排名下滑的情况。排名下滑最厉害的为吉林和黑龙江,均下滑8个名次。
这十年,各省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额均超过1万元,收入基数最大的上海增加额达3.95万元,北京增加额达3.82万元,浙江增加额也达3.05万元,这三地,累计增加额均超过3万元。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四省市,十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额超过2万元,其余24个省区市,十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均超过1万元。在名义增速方面,西藏累计增速最高,达191.2%;其次为贵州,累计增速达143.6%。在这十年间,27个省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超过100%。仅有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四地增速低于100%。
收入占GDP比重在上升
GDP增长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同样备受关注。
过去十年,2013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人均GDP也实现新突破,2021年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
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超过10%,实际增速也近8%,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长,也显现出国内市场蕴藏的活力。
有观点认为,收入占GDP比重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其能直观体现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较低,或将难以带动消费。换句话说,收入占GDP比重与国民的消费意愿正在表现出正相关。
过去十年间,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收入及消费占GDP比重处在上升期。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2011至2016年的5年,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为8.1%。人均GDP年均增长6.7%,比同期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低1.4个百分点,这也使得这5年呈现出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走高的趋势。同时2011至2016年间,生产者价格指数年均降低2%~3%左右,消费价格指数每年上涨2%左右,同样推高了收入占GDP的比重。
但近两年消费市场还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原因在于2016至2021年期间,之前的增长到达拐点,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开始快于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这也逐渐压低了收入占GDP的比重,因此收入占GDP比重开始略有下滑。但随着政策刺激,居民收入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9期)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