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蜀口洲的蜀江古村作为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文风鼎盛,尤其在明清时期村中学子先后登科进士21人,举人28人,贡生、征荐159人,拔贡2人,国学生38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进士第一村。

吉安历史文化古村 媒体关注吉安晚报(1)

蜀水孕育“小南京”

赣江与遂川的梅乌江(蜀水)就像一只大手将赣江泥沙握成蜀口洲。12.5平方公里的蜀口洲也被认为是千里赣江第一洲。这片沃土不仅滋养出一片绿洲,更孕育出一座庐陵文化古村——蜀江古村。

蜀江古村位于泰和县城南马市镇蜀口洲上,因“村居蜀水岔道注入赣江的汇合处”而得名。茶叶、芝麻、花生、瓜果等农副产品的盛产让蜀江古村成为吉泰盆地重要经济作物种植区之一。

据《欧阳族谱》记载,蜀江村是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楚州宝应县知县欧阳献可长子欧阳德祖从万安常溪顺赣江而下,来到蜀口洲打猎时,发现此处两水交汇,水陆便利,沙洲之上风光旖旎,土地肥沃,便萌生了在此肇基的想法。先人们披荆斩棘,在此开荒辟地,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据欧阳宗亲理事会会长欧阳元德介绍,明朝时蜀江古村得益于赣江与蜀水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成为一个供过往船只中转的集镇。江面千帆攒动,蜀江码头周边店铺林立,蜀江古村因此得名“小南京”。

吉安历史文化古村 媒体关注吉安晚报(2)

如今,蜀江村村口便是当年的码头,至今还能找到明代繁盛的痕迹。古村内整体以徽派建筑为主,始建于明朝的9座古祠现仅存5座,其余4座为遗址,有清朝古民居23栋,基本保存完好。民居外是青砖黛瓦和鳞次栉比的马头墙,内则多为二进天井庭院式结构,厅堂内的木板上雕刻着花卉图案以及用金粉写的“崇德”古训。

井字结构的古村,规整却不乏历史沉淀。据蜀江石村村委书记钟金咸介绍,自明清以后,蜀江古村格局未变。全村以宗祠崇德堂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四栋民居勾画古村轮廓。古村整体近似四边形,总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

吉安历史文化古村 媒体关注吉安晚报(3)

才气汇聚崇德堂

在古村现存的诸多建筑中,属崇德堂最为精致、最为有名。崇德堂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崇德堂之德不仅在于纪念先祖欧阳德祖,还教育后人以德为本。祠堂坐北朝南,全长56.8米,宽10.1米,全祠由正祠、过道、内外天井、门廊探花解元台以及前院后阁组成。祠堂后建有读书阁,阁内有两米多高的阁楼,曾珍藏过皇帝诏书、经典著作以及全宗的文史、族谱、官服官帽等,算得上是光荣阁。

600年间祠堂仅修建过两次,第一次重修是在建祠200多年后,第二次重修则是在1965年。欧阳元德告诉记者,祠堂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源于祠堂下的一条暗沟。崇德堂位于村中心位置,也是全村地势最低处,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吉安历史文化古村 媒体关注吉安晚报(4)

崇德堂牌匾众多且内容皆与仕途有关,诸如“朝天八龙”、“五经科第”、“兄弟尚书”、“奕世翰林”、“鸣阳三凤”等不免让人心生疑惑。然而在了解这些牌匾的来历后,这座古村的神秘面纱才被掀开。从欧阳元德处得知,这些牌匾来头不小。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欧阳永俊第一个登科进士至今代不乏吏。明清时期登科进士21人,举人28人,贡生、征荐159人,拔贡2人,国学生38人。官居尚书、翰林院大学生、庶吉士、侍讲、左侍郎、 左布政、副使、知府等190多人。

所谓“鸣阳三凤”是指明代永乐年间欧阳哲兄弟三人都为进士,“朝天八龙”记录着正德年间欧阳嵩兄弟八人高中进士的人文盛况。其中在“兄弟尚书”中的礼部尚书欧阳德是王阳明的学生,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由此也引来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研究。

欧阳元德告诉记者:“之前,江苏的学者还在祠堂开讲过王阳明的思想理论。”牌匾记录着古村学子的荣耀,祠堂前有一个名为“墨钵”的水塘,默默地见证着村中学子们的勤勉。原本清澈的水塘经古村中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清洗笔墨和砚台后变成了墨黑色,“墨钵”之名由此得来。

如果你也有好料,欢迎搭讪。小晚微信wenjuanlu30 邮箱178358306@qq.com

值班总编:周朝霞

值班主任:芦文娟

值班编辑: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