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昨天值夜班就想好一件美事,美到自己都心旷神怡、期待不已的那种美事;哪知今早满腔热情去做,就是做不下去,然后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穷尽各种手段,就是不从。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1)

临吃午饭,想一想“蚂蚁虽小也是肉”,“儿童节也是节”,还是要庆祝和犒劳一下,立马下单购买了“儿童套餐”,然后又做了几味清淡的配菜,“儿童节快乐”心满意足,满足了感觉,“欲望”重燃,灵感袭来,一阵狂喜,拿出手机就写上了。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2)

感觉决定一切感觉决定去做或不做

昨天值班时,想到今天是“儿童节”,看到了一些感兴趣的新闻,然后计划写写应景的文章,争取出一篇“爆文”,或许还能拿个“青云奖”。

已经草拟了很多题目,《儿童节谈成年人的退行和意义》、《10后扎心00后,00后硬怼,心理师谈二胎家庭教育》、《广州白云事件,灵魂工程师的灵与肉》,计划还是挺宏伟的,心愿也是好的,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昨天美好的计划,今天却一拖再拖不动笔。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3)

是没有目标吗?非也。我想写出“爆文”,我想获奖,也满足内心(潜意识)里自尊的需求;

是没有动力吗?不可能。心理学说“缺失”就是“欲望”,我一缺“爆文”,二缺“青云奖”,怎会没有动力!

这像不像许多学生面对学习的情景:刚刚信誓旦旦,我要好好学习,我要提高成绩,转头回来,又在玩游戏,又在开小差……

这全都是因为感觉。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4)

(这是在有关“学习”的主题心理团辅时,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感觉面具——谈到学习“流血又流泪”啊。)

“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苦点没什么,考上大学就好了”……传统的观念灌输给我们:学习就要吃苦。

而人的本性是逃避痛苦、选择快乐的,这是潜意识避苦趋乐、避凶趋利特点,所以现实中,有不少孩子是有学习焦虑的:阿德勒客体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都追求卓越,所以儿童会有让自己更好的远大抱负,同时学习的苦(更确切地说是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不好的感觉,比如挫败感)又让其逃避。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5)

好的感觉会令人做事主动和持久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感觉会爱上学习

孩子不喜欢学习等学习上的情况,不代表品德问题,只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拿到好的感觉,智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懂得调整方法,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感觉会爱上学习。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这门学科突飞猛进;因为要出国旅游给爸爸妈妈做翻译,拼命学习英语……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6)

#心理咨询师旭焺细语# 出生于军人家庭,父母要求严格,学习很努力,不过成绩始终只在中等偏上水平;直到高一,语文老师表扬了我的造句方法,当时老师出了5个词来造句,我别出心裁地把5个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短文;这个表扬,极大地满足了自尊心,接下来每次都非常用心地做造句,以便得到更多表扬和满足……后来我成为了报社纸媒记者,负责教育线的报道,然后发现了心理咨询的重要,走入了心理咨询,同时依然还兼任着中国教育记者俱乐部委员,定期给小记者们上写作课,课程中加入心理学内容,看到更多孩子的进步,成就感满满,不亦乐乎。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7)

营造快乐的学习守护童心天天向上

据说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新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孩子很调皮爱捣蛋。

老师第一堂课跟孩子们一起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农场里的一头猪。”

“真的吗?”

“真的。而且我还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的那头。”

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猪。从那天起,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既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猪吗?”

学期结束时,孩子们都有了很大进步。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吗?”

“当然可以!”

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农场。

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又大又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吻了它。

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儿童节也要过不是儿童的事也要做(儿童节杂谈本色回归)(8)

我们逆转不了岁月和年龄,

却可以收藏好童心和快乐,

愿你的快乐与年龄无关,

愿你的纯真和经历无关,

千帆过尽,温暖孩子也温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