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书法/书法论著学习

不知不觉,我们对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一书的讲解,已经到了第十期,前面九期对书法中结字、轻重、大小、章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文将对书法中最关键的一个内容进行分析——用笔。下面进入今天的文章:千年不传的书法“用笔之法”,其实就是这4个字?

董其昌书法三十六法(千年不传的书法)(1)

董其昌说:“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张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这是董其昌对不懂笔法之人的形容,什么意思?大意就是说,书法用笔是最难的,难在遒劲,但是遒劲不是有力气就行的,如果是这样,有力气的壮汉都是书法家了。如果有力气就能得遒劲,按照今天的理解,那么举重运动员皆可为书法家。

董其昌书法三十六法(千年不传的书法)(2)

董其昌上来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既然不是有力气就能为,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才是正确的笔法呢?不要着急啊,既然老董给自己挖坑,他就有办法从坑里跳过去。注意!大招要来了,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哇塞,原来这就是书法的用笔之法,“提得笔起”4个字便是千古不传的秘诀。

董其昌书法三十六法(千年不传的书法)(3)

既然“提得笔起”是书法用笔的秘诀,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提得笔起呢?这里就有必要对老董这句话进行分析了。“不使其自偃”意思是不要失去控制,反之不失去控制就必须把笔紧握在手里,似乎我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毛笔握在手里并不是剑拔弩张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写,而是将毛笔提起来,同时毛笔又能随着自己的意识上下左右来去自如,这便是“提得笔起”。

董其昌书法三十六法(千年不传的书法)(4)

“提得笔起”我们清楚了,那么什么时候提得笔起最合适呢?老董所说“发笔处”一词值得注意,“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就是说下笔落纸之时就要提起来,换言之,毛笔只要握在手里就应该全程受控制,而不是让笔自己瘫在纸面上,使其自偃。

董其昌书法三十六法(千年不传的书法)(5)

老董为了证明“提得笔起”是书法用笔的秘诀,接着他又说:“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老董所说的“褚河南”和“虞永兴”是谁?前者是褚遂良,后者是虞世南,前者是后者的徒弟,此二人皆为唐初书法大家。老董是说,从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中能够得到“提得笔起”,但是需要自悟,只有自悟开窍的人,才会认同我所说“提得笔起”是千年书法的不传之语。

董其昌书法三十六法(千年不传的书法)(6)

董其昌为了告诉我们“用笔之法”乃是“提得笔起”,可谓大费苦心,先是拿非大力之人能的遒劲,而后又言“提得笔起”非“大力能为”,最后又告诉我们寻求“提得笔起”的方法。一问,一答,一举证,毫无保留地将书法“用笔之法”告诉了我们。在其《画禅室随笔》一书中,董其昌数次提到“提得笔起”,由此可见“用笔之法”是书法的重中之重,而“提得笔起”便是这个重中之重的具体方法。

(文:王呈祥)

原文: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张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