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作为整部《红楼梦》中一个小人物,虽然只出现了三次,但关于她的每次出场,却用了大量篇幅,可谓浓墨重彩。作为贾府由盛及衰的见证人,刘姥姥三进贾府,第一次是因为家中生计所致,好容易找了个能扯上点由头的“亲戚”上门打秋风;第二次是因为日子好过了,便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自家地里种的瓜果蔬菜上门表达谢意;第三次贾府被抄家,她知恩图报,侠肝义胆,出手救下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1)

而刘姥姥三进贾府,三次都带着外孙板儿。板儿的出现,绝不是偶然,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一、一进贾府时,板儿是王家进贾府寻亲的“代言人”

家中生计艰难之际,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怨天尤人,成日在家中摔摔打打,闹得鸡犬不宁。此时,精于世故的刘姥姥积极出谋划策,并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成功地组建了一个“团队”,就是由她自己和外孙板儿这一老一少组合,从而开启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成功之旅。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2)

上贾府去打秋风,为什么非要带上外孙板儿呢?刘姥姥一个人“单枪匹马”去难道不行吗?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家偶然和王夫人家连了宗,要论亲戚,自然是论王家。刘姥姥是王狗儿的岳母,和王夫人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道:“……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就和他,才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的,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见他们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又爱斋僧布施。如今王府虽升了官儿,只怕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

到贵族之家,王狗儿是年轻男子,出入不方便,女儿一个小媳妇更不用说。

板儿作为王狗儿的儿子,虽然年幼不谙世事,却是名正言顺的王狗儿家的“代言人”,真正可以代表王家,他才具备到贾府去找王夫人的资格,是这个老少组合中的核心人物。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3)

与此同时,带上孩子容易激起人的怜悯和同情之心。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带着一个天真未泯的孩子,不是走投无路,不可能老远跑来求助。有一个小孩子在,容易和他人形成沟通的话题,更容易激发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并且更容易化解尴尬的氛围。

在向凤姐张口要钱的过程中,刘姥姥是十分难堪的。因为多年未走动,何况原本认真来算,根本扯不上什么亲戚。此时贸贸然上门,地位悬殊,一来就要钱,实在是说不出口。

这刘姥姥方安顿了,便说道:“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不为别的,因他爹娘连吃的没有,天气又冷,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作煞事的?只顾吃果子!”

在这番忍耻说出的打秋风的话中,板儿又是一个最好的“挡箭牌”,“推板儿”,其实就是用动作来掩饰和缓解自己的尴尬。板儿相当于一个非常合适的“道具”,能起到“缓冲带”的作用。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4)

正是由于带上了板儿这个年幼的王家“代言人”,看在所谓“亲戚”的份上,平日里泼辣狠毒的王熙凤,竟然也顺着板儿这个“亲戚”的由头,以给板儿做冬衣为由,给刘姥姥搬了个体面的梯子,大手一挥赠送了20两银子,缓解了王家的燃眉之急。

应该说,一进荣国府刘姥姥马到成功,如果没有板儿这个“代言人”,就找不到让王熙凤接济的理由。板儿可谓功不可没。

二、二进荣国府,冥冥之中,板儿与巧姐结下缘份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纯粹是出于感恩之心。在一进贾府获赠20两银子后,家中生计得到了很大改善。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做人根本,于是刘姥姥惴着满满的虔诚之心,带了几袋子自家地里现摘的新鲜蔬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恩人的谢意。这一次,她同样带上了外孙板儿。

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儿、倭瓜并些野菜。

没想到,刚好贾母想找个老年人说说话,刘姥姥恰巧就投了贾母的缘,并且留下刘姥姥和板儿在府中做客。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5)

在这次二进大观园中,刘姥姥用新鲜蔬菜扣开了贾府的富贵之门。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用极为接地气的本色“表演”吸引够了贾府诸人的眼球。

表面上看,刘姥姥仿佛是主角,其实不然。《红楼梦》草灰蛇线,经常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写法。

然而,真正构建与贾府不解之缘的却是板儿。板儿虽然尚处在混沌之中,但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曹雪芹巧妙地伏下了板儿与王熙凤之女巧姐的姻缘。

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回。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顽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

这段话后面,庚辰本有一条脂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通俗地讲,两个孩子不经意间的行为,在冥冥之中决定了之后的人生命运。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6)

紧接着的一段话:

“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有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那佛手了。”

庚辰本在这一段后,同样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脂批。

脂批云: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这段脂批,透露了三层重要信息,一是贾府败落后巧姐落难,二是以“佛手”比喻幸亏遇人指点迷津,三是暗伏后来巧姐与刘姥姥相见及和板儿的姻缘之事。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7)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正好呆在了大姐儿的安寝之处,而第二次进贾府,表面上是通过刘姥姥的第三只眼窥见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暗地里则非常巧妙地通过描写板儿与大姐儿互换佛手和柚子,为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想法设法救出巧姐埋下伏笔。

在这一次进荣国府后临走时向凤姐辞行之际,刘姥姥专程去向王熙凤打招呼。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经历的多。我们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屈。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倒少疼他些就好了。”凤姐儿道:“也是有的。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是几时养的?”凤姐儿道:“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刘姥姥虽然只是个农妇,但她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凤姐请刘姥姥给久未取名的女儿起名,一是因为可以借刘姥姥的寿,二来因为她是穷人,富贵人家都希望穷人起名可以压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8)

刘姥姥从孩子七月七日这个古怪的出生日期入手,决定给她取名为“巧姐”,说这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同时还解释说,这个名字可以使孩子长大后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都从这“巧”字上来。

蒙府本脂砚斋有一条侧批:作谶语,以映射后文。

根据脂批透露,在遗失的曹雪芹佚稿中,后来贾府被抄家,巧姐被黑心的舅舅卖到妓院,刘姥姥知恩图报,到“狱神庙”探望凤姐,并想方设法赎出了巧姐, “始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实伏线于千里”,这也正和刘姥姥为她取名时的预言相吻合。

因此,看似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时是主角,其实板儿才是真正的主角。在不经意中,命运仿佛一支无常的翻云覆雨手,将板儿与贵族小姐巧姐暗暗地牵在了一起。

三、第三回进贾府,板儿成为见证贾府兴衰的“见证人”

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先后去过荣国府两次。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第一次进贾府的刘姥姥猛然从乡间僻壤来到这富贵逼人之处,是颇为震憾,是眼花缭乱。此时不谙世事的板儿还只知道嘴馋这些果子。所以通过刘姥姥的感受来凸显贾家的富贵。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9)

到了第二次进荣国府,日子有了不少改善,板儿年纪还小,借用刘姥姥之口,对贾府的奢侈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了描述。比如螃蟹宴、比如“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

而第三次,板儿与刘姥姥一起,目的很明确。贾府没落,恰好得到了巧姐的消息,于是想方设法解救巧姐。此时的板儿,已经成长为一个少年。

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中已经明确透露,刘姥姥是在贾府落败后收留了巧姐,而这次她与巧姐的缘分即发生在三进荣国府时,可惜真正的后四十回无缘得见。

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无意中听到了十四支曲子,其中第十一支曲子说的正好就是巧姐。

这首名为《留余庆》的曲子:“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恩人”指刘姥姥,“阴功”则指王熙凤先后两次无意间对刘姥姥的资助。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10)

87版《红楼梦》中,根据脂批设计了比较符合曹雪芹原著的情节,王熙凤等人被关在了狱神庙,巧姐被狠毒的舅舅王仁卖到烟花之地,刘姥姥听闻后,知恩图报,倾尽所能把巧姐赎了出来。

贾府家破人亡之际,面对衰草枯杨,曾经两次和刘姥姥出入贾府的板儿睹物思情。

正像那句《好了歌》注释: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刘姥姥三进贾府之际,第一次板儿作为王家的“代言人”,成为联系王夫人和刘姥姥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可以说,没有板儿,刘姥姥就无法成行;第二次在刘姥姥进荣国府中,刘姥姥为王熙凤之女取名“巧姐”,无意中板儿与巧姐结下缘份;第三次板儿则作为贾府兴衰的见证人,救下巧姐。

刘姥姥最后怎么进的贾府(刘姥姥三进贾府)(11)

表面上看刘姥姥好像是前两次进贾府时的主角,其实不然,板儿才是。在整部《红楼梦》中,板儿虽然仅出场几次,但却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他才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本文原创首发,转载需授权,未经许可一律视为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