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强调等级。《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贫苦老太太,她和贾府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可是刘姥姥来到贾府后,却受到了厚待。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贾府受到了封建道德的约束。古代法律制度没有现代完善,但是道德体系比较完备。古人利用道德来约束人。用现代话来说,说不好听点是道德绑架。
古人的道德标准是三纲五常。无常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人们的行为都自觉地按照这个标准。
1.王熙凤招待刘姥姥吃饭,给刘姥姥钱,是按照礼仪的规矩行事。
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祖父和王家连过宗,算是一家子人。狗儿家办不起冬事,过不了年了,求到王夫人头上。因为王夫人嫁进了贾府,所以刘姥姥来到贾府求助。由于王夫人不管事,都是王熙凤直接管家,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向王熙凤求助。
王熙凤作为管家媳妇,对前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虽然保持着大家媳妇的体统,但是给了刘姥姥应有的体面。让刘姥姥坐下,和她聊天。王熙凤是出于礼仪的要求。礼出大家,王熙凤必须对人礼仪周到,否则就是失去了侯门公府的体面和礼仪。
2.王熙凤给银钱,这是出于“仁”的要求。
仁,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豪门望族更应该遵守“仁义道德”,要对让人友善,不能为富不仁。对于穷亲戚,和登门求助的人,能帮忙,尽量帮忙。
第三回,介绍贾政时,书中写道:“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由此可见,贾府的家风就是“礼贤下士,济弱扶危”。
王熙凤听说刘姥姥家的困难后,给刘姥姥20两银子,和一吊雇车的钱。这些银钱对于贾府来说,不过是一顿饭的钱,但是对于刘姥姥来说,够一年的零花钱。贾府帮助了刘姥姥,就是办了一件仁义的事情。这也是家风使然。
第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古人宣扬积德行善。《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一个家庭必须要积德行善,才能富贵绵长,给后世子孙积福,留有余庆。贾府也是积德行善之家。
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邢夫人说:“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舍钱舍米,扶贫济老”。贾府如此舍钱舍米,扶贫济老,就是为了行善积德,给老太太积福。
王熙凤周济刘姥姥,也是做善事,留余庆。她给女儿巧姐留下了余庆。后来巧姐被卖,刘姥姥看在王熙凤当年的救助之恩,挽救了巧姐。
第三、贾府爱惜羽毛,珍惜名声。贾府爱护名声,这个名声除了官声好,不贪污堕落,就是礼贤下士,扶危济贫即做慈善。贾府的名声很好。
刘姥姥在乡下听说,王家的二小姐嫁给了贾府的二老爷。如今年纪大了,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荣国府属于国公府,富贵至极。贾府人深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个道理,贾府经常扶危济困,做慈善。
贾府经常向寺庙、道观布施,施舍钱粮。铁槛寺,馒头庵、水月庵都是贾府养着。
贾母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就是向世人证明,贾府没有长着两只势力眼,一颗富贵心。贾府对一个乡下老太太都是热情招待,尽力帮助。
王夫人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也是证明贾府人扶危济贫的名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浪得虚名。
第四、教养。贾府的人,重视子孙的教养。贾宝玉等少主子对丫头都要称“姐姐”,不能直呼其名。这才是大家公子的教养。贾府人对刘姥姥也没有颐指气使,而是热情好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叫刘姥姥“老亲家”,就是出于教养。贾母没有把双方的地位放在心里,而是以亲戚关系相称。给刘姥姥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正由于贾母的平易近人,刘姥姥才夸夸其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说风土人情。
贾母请刘姥姥游览大观园,一路走,一路亲自向刘姥姥介绍情况。吃饭、喝酒的时候,刘姥姥都坐在客位。给刘姥姥足够的尊重。
正因为受到了贾府人的尊重,刘姥姥才在酒桌上插科打诨,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五、贾母在大观园款待刘姥姥,是因为刘姥姥能给贾母等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贾母请刘姥姥聊天的时候,发现刘姥姥是一个睿智的见多识广的老太太。她讲的故事都十分对贾母的胃口。
刘姥姥说的乡下的新鲜事,如一缕春风,吹进了大家的心房。她讲的奇闻异事,贾府的少爷小姐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贾母留下刘姥姥,就是想让刘姥姥再多说一些乡土趣闻,让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孩子们乐呵乐呵。
果然刘姥姥不负贾母所望,给大家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快乐风暴。大家都笑疯了。
贾府作为资深贵族,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而是礼仪、慈善和名声。他们注重等级,注重尊卑之别,但是,对于需要帮助的刘姥姥,给予了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帮助。贾母在大观园款待刘姥姥,给了刘姥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贾府款待刘姥姥,也为贾府留下了余庆。贾府败落后,刘姥姥挺身而出,拯救了荣国府的第五代大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