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老面引子的制作方法(二十八把面发)(1)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八发面做馒头、花馍、包子、枣糕,准备年节主食。山西有发面、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的风俗,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人家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蒸好的大饽饽有裂缝,要说饽饽“笑了”。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煳”而说“炕烧得旺”。发好面后,一定要留下一大块面肥,也就是肥头,老人说这是“要给明年留肥留财气”。最后,还要用筷子蘸上红色的食色点在馒头中央,这些馒头要吃到正月十五。

北京有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的习俗,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后裔完颜佐贤在《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中列出的满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等。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疙瘩”。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在中国的南方家家户户同样准备年货。临近春节南中国的家家户户忙着做腊味年货,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腊鹅、打米糕、打糍粑。在院中、屋檐下、甚至街边的树上挂着腌制好的腊味年货。打年糕、打糍粑的声音传遍城市乡村。

腊鱼、腊肉、腊鸡同春节一样,都源于腊祭。后来把举行腊祭的月份称为腊月,腊月准备的食物也就称为腊货。腊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甘肃陇西、陕西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