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野生动物(走进非洲草原拍摄野生动物)(1)

说起非洲野生动物摄影,很多影友马上会想到动物大迁徙。在东非每年的5月至10月,百万头的角马、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

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北上,跋涉3000多公里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支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地返回塞伦盖蒂。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只有30%的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40万在旅途中诞生的新生命。在这一路上,声势浩大的大迁徙队伍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提防随时出没的豺狗以及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的鳄鱼等危险。

因此每年七八月间,大批食草动物汇集于肯尼亚马赛马拉,在马拉河、沙河和塔里克河两岸来回渡河,场景壮观。这就是所谓的大迁徙季节,也是摄影师千里迢迢跑去非洲拍摄的源动力。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游客和各种拍摄者汇集成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也必将带来一场拍摄盛宴。

去非洲拍摄,通常我会建议携带两台机身。这不仅是为了减少换镜头耽误拍摄,也可以分别应对不同的场景。毕竟,非洲之广袤,动物和拍摄场景之多变,往往没有任何一台相机能做到全能。

速度型机身推荐:佳能EOS-1DXMarkⅡ/尼康D5/素尼A9

非洲草原野生动物(走进非洲草原拍摄野生动物)(2)

一臺具备超高速连拍和顶级对焦系统的机身,能让你不错过精彩的瞬间,并且能让你的镜头在安装了1.4×或2×增距镜,光圈收缩至f/8后依然能进行自动对焦。这类速度型机身的高感画质也非常出色,在夜晚外出拍摄,或是在光线不足的雨林里拍摄时,能让你获得更加纯净而细节丰富的画面。

高画质型机身推荐:佳能EOS 5DSR/尼康D850/索尼A7RM3

在光照充足的场景拍摄,特别是当希望拍摄一些特写画面,展现动物毛发质感时,速度型机身的像素可能会成为限制你发挥的瓶颈。所以建议第二台机身是一台像素至少高于4000万的能提供最佳解像力的相机。为这台机身准备的存储卡一定要有足够的容量,千万别在关键时刻卡壳。变焦镜头推荐:

100-400mm/24-70mm/16-35mm

在非洲拍摄,有时动物很远,有时很近,有时又会拍摄一些大场景的风景照,所以灵活的变焦镜头往往是必须的。对于动物来说,100-400mm镜头比较合适。对于夜晚的巡游拍摄来说,F2.8光圈的24-70mm或70-200mm镜头会更加适用。而如果你会乘坐热气球,那么广角甚至鱼眼镜头才能让你收纳下更多风景。

非洲草原野生动物(走进非洲草原拍摄野生动物)(3)

大光圈定焦长焦镜头推荐:400mm/600mm/800mm

变焦镜头虽然能救急,但对于高标准的动物摄影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很可能需要更大的光圈来提高快门速度增强背景虚化,在接装1.4×或2×增倍镜后依然维持f/8光圈。顶级定焦镜头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画质和耐用性也是顶级的,推荐安装在高速度机身上作为主力镜头来使用。

非洲草原野生动物(走进非洲草原拍摄野生动物)(4)

大迁徙的食草动物主要有三类:斑马、角马和瞪羚。速度较快的斑马,数量可达30万头左右,通常走在队伍前面;角马也叫牛羚,在大迁徙的队伍中,200多万只角马以数量优势成为主角中的主角,走在斑马后面;瞪羚是羚羊属,之所以叫瞪羚,是因为它两只眼睛特别大,走在角马的后面。而在非洲大草原上,还有号称“五大兽”的动物:狮子、斑豹、大象、犀牛和野牛。非洲狮子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群居和外出狩猎。狩猎通常是一头公狮率领其众妻妾,公狮不主动发起进攻,由母狮们先出击,一头推进几十米卧下,另一头出发经过第一头再向前推进几十米卧下,以此逐步接近猎物,最后发起进攻。非洲斑豹又叫花豹,不同于猎豹,它身上的斑点较大,身形也较大,喜欢爬树和突袭,因此也是五大兽中最难见到的动物,如果遇到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非洲大象群居,要由一只雄象率领。幸运的话还会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小象,拍下大象一家其乐融融的画面。非洲犀牛有两种——黑犀牛和白犀牛,占全球犀牛种类的五分之二,其实颜色都是灰色,其区别在嘴唇的形状。非洲野牛也是群居,从来都是以最强健的中青年公牛为首领,而将已经到达衰老垂暮年龄的野牛老两口,坚决驱逐出牛群,任由狮子等去杀戮。有非洲动物专家认为,野牛其实是非洲草原最危险的动物之一,其样子虽然与印度水牛相似,但需要千万当心的是它坚硬有力的犄角——它们甚至可以穿透车皮。

以下,我通过几个拍摄小故事来为大家分享拍摄动物大迁徙的经验。

什么时候按快门?——拍摄猎豹一家的打闹

在肯尼亚拍摄时,我遇到了一家猎豹,一只猎豹妈妈带着三只快要成年的小猎豹。小猎豹们一开始懒洋洋的,但随着太阳落山,气温变得凉爽,它们也活跃起来。它们起初保持一定距离奔跑,但慢慢地开始互相接近。我觉得可能它们要遇上了,便按下快门进行连拍,拍到了它们打闹跃起的精彩瞬间。

既然我们携带了能高速连拍的相机,那决定性瞬间是不是就唾手可得呢?并不如此。因为相机的连拍的张数都是有上限的,特别是如果你设置成JPG RAW格式后,这个上限可能会从三位数降低到两位数。那么你最多只能拍摄10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假如你随随便便就开始连拍,那么很可能当动物的运动达到最佳姿态时,恰好你的相机会拍满机内缓存,进入写卡时间,此时你只能遗憾的终止拍摄。

非洲草原野生动物(走进非洲草原拍摄野生动物)(5)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我建议你在拍摄前多了解一些动物的习性,看看《动物世界》;在拍摄时,则要先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预先判断它们的下一步行动。并且你需要一些耐心,等待动物做出奔跑或捕食的准备动作后,才准备按下快门,而不是一惊一乍地看到动物就开始连拍。

TIPS关键的对焦模式

在拍猎豹这样高速运动的动物时,相机的对焦模式一定要选为连续对焦模式,并开启所有对焦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机自动对焦的威力,让焦点肾紧锁在高速奔跑的猎豹身上,而不会跟丢被摄主体。

只有一台机身,什么时候换镜头?

肯尼亚之旅,有一次正好赶上即将下暴雨,而我们还没有到营地入住放行李,所以就开始匆忙赶路。就在这时,突然看到前面有大象要过马路。在一台机身已经收起来,另一台机身上装的是800毫米镜头的情况下,我只能也幸好及时掏出了手机,切换到约56毫米的长焦,拍下了大象母子的画面。如今手机的画质相当给力,你能看清大象身上的纹路,也能看到它们眼睛下方白色的分泌物。

而在另一次,我在穿越荒漠的越野车副驾驶上(这位置也放不下第二台相机)看到路边有一只豺,急忙让司机踩了一腳刹车。为了应对这种场景,我已将手中相机的镜头提前换成了变焦范围最大的100-400mm变焦镜头,及时拍到了画面。

在非洲拍摄,特别是像肯尼亚、坦桑尼亚这样动物密度极高的国家,你可能会在巡游拍摄的过程中,突然就在路边看到一只飞奔的羚羊,或是过马路的大象。这时如果你相机上是400毫米以上的超长焦,反而会无法拍摄。所以很多职业摄影师都会携带两台机身,一台装超长焦,一台装变焦镜头。但假如你只有一台机身怎么办?对此,我可以给你两个建议:第一,“放弃”广角。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放弃,而是改用手机去捕捉近距离突然出现的动物。第二,选择大变焦镜头。如今较高品质的大变焦镜头也很多,不妨在移动前换成24-240mm或28-300mm这样的大变焦镜头,而在发现动物,越野车停止之后,再换上超长焦镜头安心拍摄。

TIPS不适合换镜头的场合

在非洲,有些场合是很不适合换镜头的.比如颠簸的越野车上、飞在高空的热气球上、尘土飞扬的沙漠或荒漠里,这些场合要么会影响换镜头动作,让镜头掉落,要么容易让相机进灰,带来隐患。

什么时候拍特写?

非洲花豹是极难见到的动物,它们行踪隐秘,被人发现时往往也是在树上慵懒的打盹。但其实有一些农场会收养一些因盗猎而成为孤儿的小花豹,然后进行半野生的放养和展示。虽然不比野外,但在这样的农场拍摄往往能让你有更多样的选择,拍到同样精彩的画面。在纳米比亚时,我就曾参观了一个花豹农场。当花豹位于树上时,我选择大视角,让画面中既有花豹,也有它所站立的树木。而当它在草丛中潜行时,身上的花纹与环境融为一体,让你完全看不到它的全貌,此时我选择更长的焦距去拍摄它偶尔露出的面部,更难体现它顶级猎手的本色。

在拍摄大象时,我也是针对不同的场景来选择取景范围。在大象刚好站在有地貌特征的山和树前时拍摄较大的范围,而在遇到脸上有一道伤疤的老年雄性孤象时,当然就选择局部特写它沧桑的面部了。

非洲有太多动物是我们平时难以见到的,即使是动物园都有的狮子、大象,在非洲自然狂野的环境下,看起来也会与“蜗居”的那些同类截然不同。所以每个到这里拍摄的摄影爱好者,往往会陷入一个越拍越近的误区,就是特别希望拍摄特写,动物在画面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听起来似乎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是有一些司题的。特写画面就像背景虚化的人像写真,能展现动物之美,但无法描述环境。但正如开始所说,非洲大陆和你家边上动物园最大的差别不是动物,就是环境。所以,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在拍摄了动物特写之后,应该有意识地去观察并拍摄一些动物全身,或占画面比例较小,而带有更多环境信息的照片,这样才能算是真到非洲来游历过了。

非洲草原野生动物(走进非洲草原拍摄野生动物)(6)

除了上述理由,你在选择局部特写和环境描述两类拍摄思路的时候,也需要参考当时动物的姿态、环境是否有特点、是否不那么凌乱、光影效果如何。所以也不要太教条,为拍环境而把画面弄得不够简洁。

TIPS如何固定拍照装备

对于习惯于使用长焦镜头的朋友来说.可能会首先想到将它们固定在具有悬臂云台的三脚架上但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一个简单的能夹在车商上的豆袋是更好的选择,机动性更强,支撑效果也同样出色。

非洲草原的拍摄之旅充满着原始的美丽与快乐冒险精神。在这片大草原上亲眼见证和拍摄同一个星球上的生灵们,如何生生不息,为生命而跋涉是一件神圣且神奇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自感受和拍摄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