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问题☟

文学里面存在的“爽文套路”,音乐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生产线模式,可以任意生产小苹果、沙漠骆驼这种洗脑神曲呢?如果有的话,原理是什么?

——温润如玉的玉

生活在网络时代,大概没有人能躲得过“洗脑神曲”。

从第一代网络神曲《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全民传唱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相继有新的洗脑歌曲诞生。

洗脑神曲回答问题(每周问答洗脑神曲可以批量复制吗)(1)

2009年,《香水有毒》《爱情买卖》通过手机铃声实现“病毒式”传播;

2012年,鸟叔跳着骑马舞,《江南style》的歌声闯入中国大街小巷;

2014年,几乎每个国人的脑海里都在重复着《小苹果》的旋律;

2018年,火箭少女101为电影《西虹市首富》演唱了宣传插曲,一时间全民都学会了那句“燃烧我的卡路里”。

洗脑神曲回答问题(每周问答洗脑神曲可以批量复制吗)(2)

如今,一首“你爱我,我爱你”的广告曲又席卷而来,在短视频的助力之下,日日夜夜盘旋于大家的脑海中。

生命不止,“神曲”不休。所以,这些洗脑抓耳的旋律,难道真的可以复制吗?真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吗?

下面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期待的是我从专业角度剖析一下这些洗脑神曲究竟都是用了哪些套路,是否有共同的和弦、相似的旋律等等;然后再听我抨击一下网络神曲音乐性差、没有创新。

但事实上,今天我想先从其他的角度来说一下关于“洗脑”这件事。

首先跟大家明确一下:“洗脑”其实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在科学上,“洗脑”有一个相对应的词叫做:耳虫。就是指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反复在脑子里出现的情况。

耳虫现象的发生,通常是在经过高频率的信息刺激与被动记忆之后,一旦有一些提取的线索出现,就会自动触发相关信息,旋律不受控制地在脑海里重复。

比如国庆期间,大家频繁地听到《我和我的祖国》,于是也被这首歌的旋律深深洗脑。

洗脑神曲回答问题(每周问答洗脑神曲可以批量复制吗)(3)

发现没有?并非只有神曲才有洗脑效果,其他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同样能有让人上瘾的可能性。

Justin Bieber这首《baby》一度风靡全球,很多人完全不懂英文,但副歌的几句“baby”也都能口口传唱。

包括在很多人认为特别高大上的古典音乐中,也有这样抓耳的旋律。比如大家可以去听一下贝多芬的奏鸣曲,也能听到洗脑的旋律。

所以,“洗脑”并不是网络神曲的代名词,也并不代表音乐作品一定很low,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样可以洗脑。

至于可以产生洗脑效果的音乐和旋律是否有可以复制的套路?我想说,这个问题还上升不到和弦、和声的专业高度。

可以引发“耳虫”现象,产生洗脑效果的音乐,通常有三个非常明显且简单的共同点:旋律简单、节奏轻快、不断重复

一首网络神曲,通常是副歌的几句最为洗脑。这些旋律使用到的音域很窄,往往只在3-5个音之间产生,非常简单;节奏也朗朗上口;再加上不断重复,基本上听几遍就会令人记忆深刻了。

洗脑神曲回答问题(每周问答洗脑神曲可以批量复制吗)(4)

所以,想要写出一段洗脑的旋律,其实很简单,按照上面的三个标准来创作,哪怕写出的是古典音乐,一样可以很抓耳。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疑惑了:既然在网络神曲和优秀作品中,都有“洗脑”旋律的存在,为什么网络神曲就更低俗,更不堪呢?

事实上,这是由网络神曲的创作动机与目的决定的。

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这些洗脑旋律的诞生,是为作品的音乐性而服务的,是音乐需要它的旋律变成这样,而不是为了可以让大家听了上瘾而这么写。

譬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整部作品非常长,那些洗脑的旋律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并且其他的部分同样经典,都是经过用心打磨的。

而网络神曲在创作时,明显就是在走捷径了。

跟文学上的爽文套路一样,网络神曲利用人类的“耳虫”现象,目的是打造出一段令人上瘾的副歌旋律。先是在主歌部分蓄势,然后在副歌部分用简单、轻快、重复的旋律去戳人们的听觉G点,达到极其抓耳的效果。

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乍一听确实令人上头,但这种刺激永远只能停留在耳朵上、停留在生理层面上,根本没有办法触达内心。

对于这些爆红的神曲,往往只需要花费极少的精力在创作上,却用大量的包装推广来进行营销。很多网络神曲,例如《小苹果》、《卡路里》都是营销出来的产物,它们作为电影推广曲,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与传播。

所以,更确切地来说,网络神曲应该被称为营销品,而非真正的音乐作品。

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卡路里》的作曲人Akiyama Sayuri,乍一看是个日本名,但是在日本根本查无此人。根据推算,他很可能就是国内非常优秀的音乐人彭飞。彭飞为什么写这样的曲子时,要披上一个马甲?相信大家也能从中体会出一些深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