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证据资料分析其实证据在前面我们就曾提到过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也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又说:“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说明红楼梦就是曹寅之子曹顒写的,既然曹顒能写红楼梦,说明他就没有死去敦诚、敦敏兄弟俩也说:“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随寅在任的嫡系子孙恐怕只有他的儿子曹顒这样说来,雪芹就是曹顒,曹顒没有死去另外,在康熙五十四年康熙的批文中有:“曹(顒)……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这一段中透露出曹顒长的比较魁梧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就记载:“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雪芹)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从皇帝说到曹顒的长像,与裕瑞讲到曹雪芹的长像相比,是比较相符的裕瑞虽然没有见过曹雪芹,但从上一辈的人听到应该还不会失真“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说明没能如康熙皇帝所愿,是深负帝望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曹顒的“死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曹雪芹脂砚斋同一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曹雪芹脂砚斋同一人(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究竟是谁)

曹雪芹脂砚斋同一人

六、证据资料分析。

其实证据在前面我们就曾提到过。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也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又说:“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说明红楼梦就是曹寅之子曹顒写的,既然曹顒能写红楼梦,说明他就没有死去。敦诚、敦敏兄弟俩也说:“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随寅在任的嫡系子孙恐怕只有他的儿子曹顒。这样说来,雪芹就是曹顒,曹顒没有死去。另外,在康熙五十四年康熙的批文中有:“曹(顒)……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这一段中透露出曹顒长的比较魁梧。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就记载:“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雪芹)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从皇帝说到曹顒的长像,与裕瑞讲到曹雪芹的长像相比,是比较相符的。裕瑞虽然没有见过曹雪芹,但从上一辈的人听到应该还不会失真。“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说明没能如康熙皇帝所愿,是深负帝望。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曹顒的“死去”。

曹雪芹是否就是曹顒呢?这要从与曹雪芹交往的人留下的资料进行分析。敦诚、敦敏兄弟俩是与曹雪芹亲自交往的人物,对曹雪芹是比较了解的。要证明雪芹就是曹顒,首先要说明雪芹的年龄问题。敦诚有两首挽曹雪芹的诗,其一:“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肠回故垄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其二:“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垌”。第二首实际是在第一首的基础上改过来的。这里的两处“四十”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年龄,其实稍加分析就能体会到不是这个意思。在第一首说:“四十萧然太瘦生”,“太瘦生”原指杜甫,语出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太瘦生”仅仅是杜甫的代名词。如果将这一句理解为曹雪芹四十多的样子,总感不太恰当。这首诗是挽雪芹之死的,作为挽曹雪芹的诗应该是对他的一生做总结,追忆他生前一段时间的生活才比较恰当,而不应该只是简单描写他死前死后的凄凉景象。这样“四十”应是一个时间段。“四十萧然太瘦生”是说他四十多年象杜甫一样飘零凄惨的隐居生活。如果理解为四十多岁的样子,还有一个疑问,曹雪芹是“身胖头广而色黑”,怎么象杜甫那种形象呢?与杜甫相比的是凄凉的隐居生活,而不是形象。有人借敦敏《题芹圃画石》诗中“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的语句推断他瘦损骨嶙峋,其实那仅是对画中石头来说的。曹雪芹是胖是瘦,争论的太多了,在此不想多说,即便是瘦也不影响前面的理解。“晓风昨日拂铭旌”是讲昨日丧事的情形。“铭旌”是指旧时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以上两句应该是说:四十多年一直隐居的曹雪芹与世长辞,昨天在凄凉中举行了他的丧事。敦诚的第一首诗有些含糊不清,第二首诗说的更加明白。 第一句“四十年华付杳冥”,大都认为是说曹雪芹在四十多岁上去世了。这里的“四十”同第一首的“四十”是相同的意思,表示的都是一个时间段,后面加上“年华”更能说明这一点。如果是指四十岁上,应该说:“四十之年”而不是“四十年华”。后面的一个“付”字就更能说明问题,否则这个“付”字就要改为“赴”字了。正因为是“四十年华付杳冥”而不是“四十之年赴杳冥”,意思就不是指曹雪芹在四十多岁上死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曹雪芹四十多年的大好年华都付给冥冥之中了。这是说曹雪芹已经没有名份的生活了四十多年!“哀旌一片阿谁铭?”结合第一首的“铭旌”的意思,这明明是在问,幡上写的都是谁的名?前后两句是相互照应的,正因为四十多年没有名份,所以才问“哀旌一片阿谁铭?”。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八年,向前推到曹顒“去世”的康熙五十四年,整整是四十八年。张宜泉在他的一首诗《伤芹溪居士》中说:“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对于曹雪芹的底细张宜泉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年未五旬而卒”应该是指他的“再生”之年,与四十八岁是一致的。既然明确提到“卒”字,说“年未五旬”是非常恰当的。如果将“四十年华”代指四十八岁的阳寿,减岁数也不合常理,应该讲接近的“五十年华”。所以“四十年华”表示的应该是时间而不是他的岁数。从敦诚的诗中看出,敦诚应该是知道曹雪芹底细的圈内人之一。“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他的儿子死在他的前头,说“伊子殇”应该不为过,不能据此理解他的儿子很小,“新妇”应指他后来的妻子,也不能绝对的理解为刚娶的媳妇。“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垌”如果不是“已死”之人,哪里来的旧坟?只有对曹顒这样的“死去”之人才可以这样说。有人将“青山泪”这一很正常的字眼,与李白隔年改葬联系起来解释,这也是没有其它解释的勉强之解。试想曹雪芹昨日刚刚去世,即使隔年改葬,那也是以后的事,此时也只有新坟没有旧坟。敦诚的诗证实了本来就神秘的曹雪芹是一个“死而复生”出家人。曹雪芹就是曹顒,就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有一段的脂批也说得清楚。在红楼梦的五十四回有回末总批:“读此回者凡三变。不善读者徒赞其如何演戏、如何行令、如何挂花灯、如何放爆竹,目眩耳聋,应接不暇。少解读者,赞其座次有伦、巡酒有度,从演戏渡至女先,从女先渡至凤姐,从凤姐渡至行令,从行令渡至放花爆:脱卸下来,井然秩然,一丝不乱。会读者须另具卓识,单着眼史太君一席话,将普天下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妙作”一起抹倒。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傀儡,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为全部总评。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量,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从批者的语气可以看出,这是批者在激动之下情不自禁的表述。在这总批中,批者将作者的老底都戳穿了,这应该好理解,可“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量,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就都搞不清楚了,做什么解释的都有。其实这里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就是没死的曹顒。作者现在死了,多说也不顾及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现在已经逝世,原来圣上也曾对他有过感叹,说他早死了,既然作者死了,泄露天机,“知我罪我”,也就听之任之了。康熙的批文原有:“曹(顒)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圣叹云亡,就是对康熙皇帝的批文而言的。它接续着“作者已逝”这句话,分明也是针对作者而言的。关于“圣叹”一词,在“甲辰本”有一句:“假使圣叹见之”,却是讲“圣叹”是一个人,其实结合前后文分析,这两处不是一个意思,有可能是批者有意识的混淆掩饰。批者的这些话,结合康熙的批语,分明在说作者就是“死亡”的曹顒。那曹顒就是曹雪芹。

正是曹顒奇特的经历,造就了伟大的红楼梦。以往人们读红楼梦,总感到它隐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现在找到它真正的作者,就明白了是怎样一回事。红楼梦中那些隐隐约约的东西正暗合着曹顒的经历人生。

七、曹雪芹的年龄问题。

分析到这里,人们可能有一个问题:如果曹顒就是曹雪芹,那曹雪芹岂不是有点太老了。这主要是人们以前留下了对曹雪芹的错误印象。试想一下,一部红楼梦仅更改就化去了作者十年的时间,加上它写书的时间,经历的时间应该更长。另外,从红楼梦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来看,作者更要有一番复杂的人生经历,因为即使一个天赋再高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生活的经历,无论如何都是写不出红楼梦的。四十多岁的曹雪芹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曹雪芹的年龄应该是多少呢?我们从曹家史料档案中做一下推断,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曹寅之子连生奏曹寅故後情形摺”中有一句:“奴才年当弱冠,正犬马效力之秋”。说明此时的曹顒不过二十岁而已。在康熙五十一年七且十八日李煦奏中也有一句涉及到曹顒的大致年龄:“闻其染病,臣随於十五日亲至扬州看视。曹寅向臣言:我病时来时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我。但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说明曹寅死时曹顒确实较小。曹顒继任父职也就是二十岁左右,因为织造之职属内务府的差事,不同于其它官职,在年龄上影响不大。如果按康熙五十一年曹顒二十岁计算,那么到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他的年龄也就是七十一岁。如果康熙五十一年不满二十岁,“年当弱冠”而不是“年已弱冠”,他的年龄也就六十多岁,是一个相当正常的年龄。何况一些记载说明他是一个健壮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人们以前认可的四十多岁的年龄,这更存在着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问题。一、如前所说,作者既要经历这样的一段生活,又要写出这样的一部书,四十多岁几乎是不可能的。二、四十多岁的人不可能经历曹家在江南的繁华生活。三、在书中有一段批语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还有一段说:【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其弟棠村,可能是堂弟,即是其弟,肯定比雪芹小。脂砚应该也比雪芹小。这样雪芹四十多岁早死,其子早死且不说,其弟棠村、脂砚也都是中年早死,怎么聚在一起的都这么短命呢?的确是问题!事实上畸笏叟可能也在几年后去世,如果象我们前面分析的一样,曹雪芹就是曹顒的话,他们兄弟几个正值老年之际,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西山的曹雪芹究竟是什么状况呢?与曹雪芹相交的张宜泉有一首诗描写到他的情况,诗的名字是《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聩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拽杖过烟林。”这首诗形象的写出了曹雪芹的样子,“拽杖”而不是“拄杖”,可见行步稳健,游兴甚浓。既然是有了“杖”,就不应该是四十多岁的人。

曹雪芹与敦诚、敦敏等人的交往可谓是忘年交,是曹雪芹的学识和诗书吸引了这些天赋较高的年轻人。敦诚大约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六年去世(1791)。敦敏大约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年不详。在曹雪芹去世的前几年,他们也就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从他们写的诗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一种时间概念。象“扬州旧梦久已觉(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且着临邛犊鼻裈。”;“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这其中的“旧梦”、“久”、“忆繁华”都表明作者经历的是很久以前的事件,与这些三十多岁年轻人相比,曹雪芹肯定比他们要大不少,诗中的这些字眼就是认可了曹雪芹的年龄。敦敏的诗中讲:“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说明了曹雪芹在这些人中的形象和地位。褚太傅即褚季野,是陶渊明的外祖父。褚季野有次与朋友聚会,朋友让他猜谁是未见面的孟嘉(孟参军),季野从形象和气质上一下就猜中了孟嘉,说明了孟嘉的出类拔萃。“高谈君是孟参军”是讲孟嘉随晋大司马桓温重阳节登龙山,孟嘉酒多后风吹落帽不知,有人做文戏弄与他,孟嘉随即做文以对,其文甚美,众人皆服。龙山落帽成为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在这里借用这两个人物是为了形容曹雪芹“野鹤在鸡群”的形象,不是拿年龄相比,即使曹雪芹四十多岁,这种相比也是不妥当的。正是因为这种“野鹤在鸡群”的形象,让曹雪芹与这些年轻人成为忘年交。

八、书中脂批确定的时间概念。

红楼梦中很多的地方,脂批都标出了时间的概念,是研究红楼梦极好的资料。标出时间的地方很多,象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一段有批:【甲戌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在后面,凤姐儿想出治理家族五件事也有一段批语:【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从甲戌年向前倒推三十五年,应该是康熙五十八年,即康熙皇帝去世的前两年。后面的两处“三十年前”其实也应该是指这个阶段,“三十年前”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数值,要不一个写于甲戌年,一个写于庚辰年,前后就差了六年。在这里说到康熙五十八年的事,并不是针对书中十三回这段时间,而是针对故事中人物讲的内容。是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内容和“树倒猢狲散”之语,引起了批者的伤感,是凤姐儿想出家族五件事刺激了批者的心。批者有感而发,写下这诸多批语。

康熙五十八年前后这段时间正是曹家的转折时期。曹家的大好时光应该是在康熙年间,康熙六十一年曹家的总后台康熙皇帝去世,曹家从此失去了这一保护伞,曹家的生活从此江河日下,到雍正五年就被雍正皇帝抄家治罪。在此之前,先是曹寅去世,以后又是曹顒“去世”,曹家靠一个“黄口无知”的曹頫\支撑着家业。看到书中提起这个时期,想到曹家的这个阶段,难怪批者伤心痛苦!“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既然作者提到这些,批者自然就要问作者:那时你到哪里去了?这一提问针对的没有别人,只有逃避出家的曹顒!从这里也能说明红楼梦故事对应的时间就是康熙年间,而不是乾隆初年。

至于其它的一些时间,针对的都是一些小事,象第三十八回中,宝玉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庚辰双行夹批:伤哉!作者犹记矮幽页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送茶与贾母。【靖本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这两条批语涉及的时间是二十年,前一条是庚辰年,按乾隆二十五年往前推,是乾隆五年。第二条中丁巳年是乾隆二年,丁丑年是乾隆二十二年,正好相隔二十年。如果将这些时间与故事情节相对应的话,那整个故事又向后推了近二十年,与前面的说法出现矛盾,究竟那个说的对呢?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明白其中的问题。后面的两处,批者讲的可能是与作者共同经历的另两件事。看到了送“合欢花浸的酒”,就想起了经历的“合欢花酿酒”;看到了“送茶”,就想起了经历的“谢园送茶”,仅此而已。这说明作者与批者是以前就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人,不只在康熙年间畸笏与作者生活在一起,共同经历了书中的故事,在乾隆初年也有生活在一起的经历。由此可见畸笏与作者的关系。

九、曹雪芹与曹顒的各种联系。

曹顒的神秘经历也注定了曹雪芹的神秘,造成了人们对他认识上的模糊。按照以往人们对他的认识,曹雪芹参加过科考,录取为贡生,后直做到内务府主事。如果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话,是多么的不可思异!试想一个被抄家的后代怎能再到内务府任职呢?曹雪芹曾任内务府主事其实就是曹顒出家前两年的任职。对于他继任父职的情况,史料记的很清楚。在康熙五十二年正月初五日内务府奏中有:“奏事治仪正傻子、员外郎双全传谕;曹寅前因勤劳,给予兼衔;今其子连生,虽补父缺,但可否即任父职,抑给主事之职?如何之处,尔内务府总管理应具奏请旨,著即议奏。钦此钦遵。查曹寅系由广储司郎中补放织造郎中,後因勤劳,兼摄通政使司通政使衔。奉旨,曹寅前因勤劳兼衔,今连生虽补其父缺,可否即任父职?所谕甚是。因此,请放连生为主事,掌织造关防。为此,谨奏请旨”。曹顒继任父职后任命的就是内务府主事头衔。其实对曹雪芹所有模模糊糊的认识都符合曹顒的情况,只是以往人们没有将两者联系到一起。

曹顒的后半生应是在悔恨痛苦中度过的。埋藏在心中的痛苦和郁闷是他著书的最大动力。隐藏的秘密对谁讲?只有对书讲,只有将“无才补天”的悔恨、繁华生活的追忆、世人难知的秘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到书中去了。这是红楼梦最初的原始内容。红楼梦在开始借石头的形象写下一首诗:“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前两句我们在前面说了,这是曹顒无力承担父职、填补亏空的自我写照。“此系身前身后事”是怎么回事呢?对于其他人来讲,从写小说的时候起,只有“身前事”,“身后事”怎样讲?可对曹顒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曹顒是一个“死而复生”之人,当然可以这样讲了。“身前事”是指曹家在曹顒任江宁织造内务府主事以前的经历,“身后事”是指曹家在曹顒“去世”后,遇到的抄家等一系列事情。这首诗也再次说明了曹顒是一个“死而复生”的人。

人们今天仍然对曹雪芹为何到北京的西山著书存有疑问,为何离开曹家别居它处呢?其实确定了以上的判断,就是很好理解的。曹顒的遭遇注定了曹雪芹(曹顒)要隐居它处,可能在晚年情况要好些,也能接触到小范围的人。向前说,曹顒在康熙五十四年出家,并不是彻底断绝与曹家的联系,曹家的知情者仍然会去看望他,并接济他的生活。试想一个大家的公子,一下子出家,如果没有人照顾是很难生活下去的。红楼梦中暗示的后面情节就有这方面的内容。从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来看,他除了著书外基本没有其它的生活技能。曹顒在江南的出家经历应该一直延续到曹家被抄家。曹家被抄家后举家迁往北京,曹顒不可能离开曹家而生活,应该是随曹家一同来到北京,当然他不能与曹家住在一起,只能到偏僻的北京西郊开始他的隐居生活。他可能早就不叫曹顒了,所以在北京人们只知到他是曹雪芹。久而久之,圈内的人也知道他的一些往事,知道他与江南曹家的联系,因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真正知道底细的应该只有少数人,包括部分家人和朋友,从批者及朋友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他们在有意无意中透露的同时,也尽量保守着这一秘密。红楼梦的后半部为何始终不能面世,原因就可能在于它直接涉及到作者身世的秘密。

曹雪芹晚年的清苦生活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曹顒这样的人才会有他晚年这样的结局------只会著书,靠写书生活。以前是贵公子,后又出家做和尚,突然的抄家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返俗隐居西山还有什么能力养家糊口呢?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寻诗人去留僧舍”可见作者仍然保留着出家人的身份,是半僧半俗的生活。对作者仍然称“僧”也证明了他正是书中的主人公。

在西山的曹雪芹可能与原来的妻子保持着联系,更可能在原来的妻子去世后与新的妻子生活在一起。“泪迸荒天寡妇声”、“新妇飘零目岂瞑?”就是说明他后来有了一个新的妻子。这与书中的说法是比较吻合的。在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中有一词[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此曲。】在前面还有一批:【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对这首词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理解这首词前,先看一下书中脂批的一句话:“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说明宝玉曾娶宝钗为妻,以后又弃之而去。知道了这种结局,对词中的话就很好理解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一方面体现了薛和林的两种结局,黛玉已逝,念念不忘;宝钗虽娶,两地空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作者是既怀金又悼玉,虽说是“只念木石前盟”,从小说中也能看出还到不了对宝钗绝情的程度。可见弃宝钗而去,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从曹顒的现实情况来看,这其中的原因是明摆着的。“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说明与作者晚年相守的既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是另外一个人,这正是曹雪芹晚年的妻子。从这一点上讲,曹雪芹的情况也很符合书中主人公的情况。

至此我们对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解开了围绕在曹雪芹身上的重重谜团,曹雪芹就是曹顒。那畸笏叟、脂砚斋究竟是谁呢?

十、畸笏叟、脂砚斋究竟是谁?

关于畸笏叟、脂砚斋究竟是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各有各的道理。畸笏叟、脂砚斋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记载,只在红楼梦中以批者的身份出现,人们认识他们只能依据书中的批语进行推断。

从红楼梦中的大量批语看出,绝大多数出自畸笏叟和脂砚斋两人之手,当然也搀杂着其他一些人的批语,象松斋、棠村、梅溪、杏斋等等。因为批者是从各自的角度,对书做批,这些批语搀杂在一起,较难分辨,因而造成对批者背景分析上的困难。不仅如此,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就是即便是同一个人的批语,有的是深入到书中,结合书中的语言写下的批语;有的是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经历而写下的批语,这都造成了人们判断上的诸多矛盾之处。分析书中的批语,必须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它属于那一种情况。

1、畸笏叟的初步判断。

在第二回有一眉批:【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后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自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这是脂砚斋作的一个批语。“诸公”一词在这里说明是多人作批,从侧面说明畸笏叟、脂砚斋、曹雪芹并不是一个人。在第二十二回中有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这是畸笏叟作的一个批语,更说明畸笏叟、脂砚斋、曹雪芹并不是一个人,畸笏叟是最后一个去世的人。

从前面讲的很多的批语,象“真有是事,经过见过”以及二十八回脂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中看出,这些批语很明显是针对现实中的事情。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他们往往在一些地方触景生情,回想起曹家的现实生活,证明他们的确是曹家生活圈内的人。脂砚斋的批语活泼诙谐,略带女人的语气;畸笏叟的批语深沉大度,他们在现实中应是不同的角色。

有人从“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先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推断出畸笏叟就是曹頫\。因为在现实中称元春的原型纳尔苏王妃为姐的曹家人中,只有寥寥数人,曹頫\就比较合适。其实最有根据的是第五十三回有一条回前长批:“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浩荡宏恩,亘古所无,先兄□□,孀母无依,屡遭病故,□不逢时,令人肠断心摧。……”这一条批语,极是曹頫\口气。特别是其中“孀母”、“先兄”这两个称呼,唯有曹頫\才符合其身份。曹頫\奏折中也有“仰副万岁垂悯孤孀,矜全骨肉之至意”、“不幸父兄相继去世,又蒙万岁旷典奇恩,亘古未有”等语,故可证批语中确有曹頫\手笔,并据此推断畸笏叟即为曹頫\。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

批者“畸笏叟”这一笔名,肯定是代表了自身的形象。有人讲“畸笏叟”是表明老人的身形象木板一样,但我认为“畸笏叟”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身份形象。“笏”就是木板,古代的官员上朝都是持笏上朝,官员之“笏”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在红楼梦中就曾提到一出戏“满床笏”,是讲唐朝郭子仪封汾阳王,七子八婿都做大官而笏板满床的故事。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好了歌》中也有一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红楼梦中的两处“笏”字都是官员之“笏”的意思,批者用这个“笏”字,极可能也是这方面的意思。这样说来,“畸笏叟”应代表了这位老人的官场经历。曹頫\原任江宁织造,以后调京治罪,被枷号中,持的是“枷”而不是“笏”,是将原先的“笏”变成了现在的“枷”,因而是“畸笏”。“畸笏叟”更形象地代表了曹頫\。

有人根据畸笏叟的一段批语推断畸笏叟是作者的叔辈人。“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这好象与我们前面分析的结论存在着矛盾。“命芹溪删去”就一定是他的上辈人才能讲的话吗?其实人们得出畸笏叟是作者叔辈人的结论,主要是因为认为曹雪芹是曹頫\和曹顒的儿子,如果畸笏叟是曹頫\的话,正是他的叔父,所以就将这句话联系起来,推断是他叔父的语气。其实在红楼梦的批语当中,显示作者与批者关系的句子还有很多,显示的却是平辈的关系。象在书中一再称宝玉为“玉兄”、“石兄”,当然有些是针对书中的内容讲的,可有些是针对作者而言的。书中批者还称贾政为“政老”、“严父”。这些却都表明畸笏叟、脂砚斋与作者是平辈的关系。在书中有一句批语很能说明问题,【靖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在这里畸笏叟称雪芹等人为“子”,是一个尊称,表明最起码是同辈人。这里的“子”并不是孩子的“子”,同时指这数人,显然不是这方面的意思。前面已经讲了贾宝玉就是曹顒的形象,如果畸笏叟是曹頫\的话,那是更加妥当的。在曹顒出家后曹頫\成为曹家的掌门人,支撑着曹家的生活,并代兄遭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命芹溪删去”也没有什么过分的,更可能是曹頫\在职的习惯语气。

2、书中形象与作者的关系。

在十八回中有一段批语:贾政忽想起他来,方喝道:“……快进去,疼你也白疼了。”【庚辰双行夹批:如此去法,大家严父风范,无家法者不知。】可见批者对贾政的家法是熟知的。书中还有一处写下了这样的批语:“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辰双行夹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寅”去掉一点,是在避讳“曹寅”的名字。这一批说明不只作者在避讳“寅”字,批者同样也在避讳“寅”字,体现出批者和作者都是曹寅的后代,象曹顒和曹頫\这样较为相近的关系是最为妥当的。

在十七回中讲到宝玉时有一重要的批语:“宝玉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庚辰侧批: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一发笑。】。这一批语应该是畸笏叟的批语。本回中批语大都是畸笏叟做的,前面的批语畸笏的可能性较大。还有,在后面也有一署名畸笏的批语,用的也是相同的口气。【庚辰眉批:于作诗文时虽政老亦有如此令旨,可知严父亦无可奈何也。不学纨绔来看。畸笏。】,可见前面的批语就是畸笏的批语。这一批语表明的很清楚,不光作者是书中的人物,批者畸笏也是书中的人物。畸笏在初看时,看到自己幼年的形象描写的不合心意,有些发怒,看到作者写自己也是这般形象也就怒气消散了。这一段批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首先证明书的作者和批者畸笏都是书的主要人物,同时也证明了前面说的“经过”、“见过”的说法,肯定了批者就是曹家圈内的人,而不是圈外的其他人去附和书中的话;最重要的是确定了红楼梦故事的人物背景。人们认可畸笏就是曹頫\,而畸笏也是书中的一个人物,说明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是曹頫\和曹顒这代人的故事。从“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说明曹頫\在书中形象不是贾宝玉,而是另有其人。先前人们认为曹頫\是书的主人公贾宝玉的说法,在这里完全能够被否定。既然批者称宝玉为兄,那贾宝玉更应该是曹頫\的先兄曹顒,从这里又证明了前面的分析判断是合情合理的。这是再一次证明了前面的结论:曹顒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曹雪芹!

现实中曹頫\是曹顒弟弟,在书中贾宝玉的弟弟就是贾环,在书中贾环的形象是形容猥缩,处处比不上宝玉,作者将曹頫\写做了贾环的形象,难怪批者初看时有些发怒。现实中曹頫\是过继给曹寅的夫人李氏为儿子的,在书中贾环也不是王夫人的亲生子。这样书中的人物与现实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对应关系。

|-曹玺(贾代善)---|-曹寅(贾政)------|-----曹佳(元春)

|------|-孙氏(贾母)---| -----|-李氏(王夫人)|------曹顒(贾宝玉)

| ----------------------------| ----------------------------|-----曹頫\(贾环)

曹振彦---------------------|-曹宜(贾赦)------------曹颀(贾琏)

|

|-曹尔正(贾代化)-----曹荃(贾敬)------|

在书中虽然对贾环的形象描写的不太好,然而红楼梦中的贾环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在红楼梦的第七十五回有一大段就说明了这点。

不料这次花却在贾环手里。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其脾味中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故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一格。今见宝玉作诗受奖,他便技痒,只当着贾政不敢造次。如今可巧花在手中,便也索纸笔来立挥一绝与贾政。【庚辰双行夹批:前文贾政戏谑已是异文,而贾环作诗更奇中又奇之奇文也,总在人意料之外。竟有人曰:“贾环如何又有好诗,似前文不搭后语矣。”盖不可向说问。贾环亦荣府公子正脉,虽少年顽劣,现今小儿之常情耳。读书岂无长进之理哉?况贾政之教是弟子目已大觉疏忽矣。若是贾环连一平仄也不知,岂荣府是寻常膏粱不知诗书之家哉?然后之宝玉之一种情思,正非有益子总明不得谓比诸人皆妙者也。】贾政看了,亦觉罕异,只是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说的贾赦等都笑了。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忙劝说:“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说着便斟上酒,又行了一回令。

这一回的回目是《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就是指席上贾赦盛赞贾环的诗有侯门气概,“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可见贾赦一语成谶,将来袭世职的就是贾环。红楼梦后面的内容没有写完,可据此推断,贾宝玉是中途离家出走,贾环承袭世职。这兄弟俩的结局正符合曹顒和曹頫\兄弟俩的情况。兄弟俩都是书里的主要人物,一个是书的作者,另一个是书的批者,他们在这里的化名就是曹雪芹和畸笏叟。

在红楼梦的第二回有一批语涉及到兄弟俩的问题:“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鹡鸰”、“棠棣”在古书上都是表示兄弟的意思。批者在这里猜测作者作书的原因:是否是因为兄弟俩迥然不同的遭遇促使了作者的写作呢?“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表示了兄弟俩的差距较大。在曹家抄家之前,曹顒无奈离家出走,隐姓埋名,非常凄凉冷落;曹頫\继父兄之职终于出人头地。曹顒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诗会画,可谓才华横溢,连康熙皇帝都曾赞许。这样的一个人物岂能甘心于默默无闻,在世上从此消失!拿起笔来为自己做传是很自然的。在凡例中有一段叙述和批语说的很明白:“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因为传他,并可传我】与前面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都是表达了作者著书的最初动机。在红楼梦书中我们看到,贾宝玉的才情处处都高贾环一等,就是作者想表明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为自己做传。

现实中作者的才情也得到周围批书人的肯定。批者就说:【甲戌双行夹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说明曹雪芹善于写诗。在西山的朋友圈中也都说他能诗善画。这样书中的人物贾宝玉、现实中的曹顒以及西山的曹雪芹具备的能力都是相同的。这又一次表明曹顒就是书的主人公,就是书的作者曹雪芹。

根据前面人物的判断,知道了作者和批者畸笏叟究竟是谁,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的旨意是大有帮助的。根据书中的批语我们知道,畸笏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不同于脂砚斋,他对红楼梦的改写具有发言权,对雪芹的残稿有保存权。知道了畸笏叟就是曹頫\,也就能理解他为何具有这种权利了。

3、脂砚斋究竟是谁?

脂砚斋究竟是谁呢?从一些批语中看出,他是曹雪芹很好的帮手。在七十五回有一回前批:【庚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庚辰:缺中秋诗俟雪芹。】说明在曹雪芹的写书过程中,脂砚斋就参与到其中来,担当了校对、记录等工作,并时时的提醒雪芹,书写到什么地方,该写那些内容了。脂砚斋的这些工作,要达到对书这种熟知的程度,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说明脂砚斋是长时间在曹雪芹身边的人。从“脂砚斋”这一名字上分析,他极可能是一位女性人物。“砚”在这里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讲。如果“砚”作为动词讲,是非常恰当的表示了这一人物所做的工作;作为动词讲,前面的“脂”字就是名词,是主语,就是女人的代名词。“脂砚斋”就是女人砚墨的书屋。将书屋代指它的女主人是非常形象的。“砚”如果作为名词讲,“脂”字就只能是形容词。“脂砚”表示的就是一个物件,而不是指人物。从一个人物的笔名上理解,含义最可能的就是前者。能够与雪芹长时间在一起的女人,最合理的判断就是曹雪芹后来的妻子。在第一回有一批语:【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在这里将自己与雪芹相提并论,并讲“泪亦待尽”,非常恰当的表示了两人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说,一个没死的人说与一个已去世的人将来“二人大快遂心于九泉”,恐怕只有夫妻关系是比较恰当的。“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是说明了俩人对红楼梦的创作所起的作用,一个写书,一个整理。这里脂砚讲得恐怕更多的是整理的工作,而不是做批的工作。

脂砚斋有能力做批,不只是因为他是雪芹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也是事件的亲历者,是书中的人物。在很多的地方他也写下“经过见过”的批语。有一批语写得更清楚:【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在第二十二回的家宴中执笔事的究竟是谁呢?家宴中除了荣府的自家人外,只有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林黛玉泪尽而逝肯定不是脂砚;薛宝钗是主人公的第一个妻子即曹顒的妻子马氏,也不可能是脂砚;剩下的只有一个史湘云。三十一回的回题就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见与曹雪芹晚年生活在一起的,就是书中这位叫史湘云的人物。史湘云这一人物在现实中究竟是谁已经很难考证了,其实这也影响不了大局,因为知道了曹雪芹和畸笏叟就是曹顒和曹頫,对我们大致了解红楼梦就足够了。

在前面我们对畸笏叟和脂砚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他们名字的含义。我们看到围绕红楼梦的一些现实人物的名字大都是一些化名,除在红楼梦中出现外,在其他的地方大都无据可查,只有曹雪芹是一个例外。这一例外其实也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他人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自然要回避自己真实的身份,而对于曹雪芹来说,原来是曹顒,现在化名曹雪芹,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找不到来龙去脉的名字,所以让部分人直呼其名也就没有什么妨碍的了。与畸笏叟和脂砚斋相比,曹雪芹这一化名,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对曹雪芹名字的含义我们不妨也进行一下猜测。雪芹又名“芹溪”、“芹圃”,名字中与“芹”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芹既有野生的也有养植的,它生长的很旺盛,一年中能生出一茬又一茬,到冬季大雪一来就结束了一段生命,可等到来年开春,在原来的地方,又会生出大量新的芹菜来。可能是出家后的曹顒,认识到这一情况后,将自己的人生比做芹菜一样。原来美好的人生告一段落,此时的自己就象雪地的芹菜一样,被大雪无情的覆盖了。他当然希望自己能够象芹一样还能复生,这是他的希望。批者有一句话:“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就是说明原来大家都抱有相同的希望。“雪芹”正是象征了曹顒出家后的状况。

十一、小结。

在前面我们说了这么多,才将曹雪芹和畸笏叟就是曹顒和曹頫\的情况解释清楚。现在我们大致的归结一下:

一、 凭什么说曹雪芹就是曹顒。

1、 曹顒是经历过曹家江南繁华时期的人;

2、 与贾宝玉的亲生宝贝儿子形象相比曹顒是最符合的人;

3、 曹顒的写作能力很高,能接受曹寅的较多影响,有受教育的良好基础;

4、 曹顒的死不明不白,与贾宝玉“撒手悬崖”的悬念相类似;

5、 红楼末世符合曹家康熙晚年亏空巨大的现实情况,这正是曹顒的生活时期;

6、 “无才补天”符合曹顒任职的情况;

7、 红楼梦中荣府的人物与现实曹家家谱上的人物正相符;

8、 曹顒的假设经历能够解释红楼梦只有半部的原因,后面的大碍就是他人生的秘密;

9、 现实中的情况有使曹顒看破红尘,离家出走的可能;

10、 脂批当中的很多内容讲作者经过见过,曹雪芹要是经过见过,其年龄就是曹顒的年龄;从人生经历和写作时间上分析,曹雪芹不可能是四十多岁的人,挽曹雪芹的两首诗含糊的说明了一些问题,周围人的相继去世也得出相同的疑问;

11、 小说中的主人公根据时间计算不可能是曹寅之孙这代人;

12、 曹雪芹的一些朋友认可他江南繁华生活的经历;朋友称他为僧,有过出家的经历,说明他是书中的主人公,而不是讲上辈人的故事;

13、 小说中的主人公与曹雪芹的才能以及曹顒的才能相一致,曹雪芹与曹顒的相貌特征相似;

14、 曹雪芹晚期的一些人物说他是曹寅的儿子;

15、 对曹雪芹的部分认识,如曾任内务府主事与曹顒的任职相同;

16、 曹雪芹的隐居以及化名说明他是一个不能出面的人物,为自己做传就是一种“求得再生”的愿望,书中作者一再讲亲身经历,批者也说经过见过,就是表明书中的人物还活着,红楼梦的记实性可能缘于此;

17、 与畸笏叟就是曹頫的结论并在一起,同书中的内容以及批语相比是比较吻合的;

二、 凭什么说畸笏叟就是曹頫。

1、 批语讲得“经过见过”说明批者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

2、 称书中的宝玉为“兄”;称贾政为“严父”;称元春为“秭”;

3、 与作者同样避讳“寅”字;

4、 批语的口气与现实中曹頫\的口气相同,提到“先兄”、“孀母”

5、 批语中讲到自己的形象可能是贾环;

6、 对雪芹写书能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7、 雪芹去世后,是红楼梦遗稿的保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