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我儿子啊原版(啊)(1)

午饭后,我走进厨房,准备洗碗;妻子过来说:“我来洗。”

“不,碗还是我洗,你去洗葡萄吧。”我看见她下班时买了一大包葡萄,悄悄地放在厨房门后面。

“啊!”这是儿子的声音。

“唉,葡萄我是准备晚上吃的。”妻子无奈地摇摇头。我立刻明白了她的用心:晚上或许有亲朋来访,可以同时用来招待客人。而儿子吃起葡萄来有如蝗虫,如果中午就“开吃”,到晚上定然所剩无几了。

儿子又是一声:“啊!”

小时候,儿子犹如一只快乐的小鸟,整天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人们都说他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可是进入高中后,却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了。是学习负担太重?还是考试、升学的压力太大?或许,是进入了青春期,有一种人们常说的“青春期闭锁心理”?不得而知。不过,这两声“啊”,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第一声“啊”是去声,读“à”。葡萄是他最爱吃的水果之一,突然听说马上就有得吃了,那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惊喜声。

第二声“啊”是阳平,读“á”。正当那绿茵茵、水灵灵、又大又甜的葡萄即将到嘴时,竟然听说中午不吃了,那声“啊”里,饱含着抑制不住的无奈与失望。

不过,既然已经让儿子发现了,妻子还是将葡萄洗干净,让他得以及时地大快朵颐——这且不去说了。我只是想:汉语实在是太丰富了,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