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卬(?——公元前205年),祖籍河内孝敬里(今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周朝诸侯王晋始祖元武帝程伯休父嫡系后裔,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河内司马氏始祖,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东汉王龚的先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东汉王龚的先祖(殷王司马卬故里孝敬里)

东汉王龚的先祖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祖籍河内孝敬里(今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周朝诸侯王晋始祖元武帝程伯休父嫡系后裔,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河内司马氏始祖。

战国时期,司马卬以期精湛的剑术,成为赵国的将军,然而未等建功立业,秦国就灭掉了赵国,司马卬身为军中的大将,只能隐身埋名躲过了秦军的追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司马卬在老家,拉起了一支队伍投靠了项羽,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时赵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据汉书·高帝记》),在攻打关中时表现突出,秦朝灭亡后,司马卬又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汉元年正月(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分魏地为西魏、殷两国,司马卬被封为殷王,《项羽本纪》载:“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

在司马卬受封为王的第二年,楚汉之争爆发。刘邦率大军从临晋(今陕西华阴)渡过黄河与项羽交战,司马卬的封地正好在刘邦大军的必经之地,司马卬发现自己完全不是汉军的对手,在交战中被汉军大将樊哙生擒,并被韩信招降归顺汉军,将其地设置为河内郡。《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七一》:“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司马卬降汉后,就充当了刘邦的先锋部队,挥师东进,讨伐项羽。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大战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被项羽奇袭后,汉军见汉军兵败,皆逃亡离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亡”。就这样在楚汉相争的彭城大战中,司马卬悲催地成为此战中,第一个战死的诸侯王。

司马卬以及后代的祖籍,史书一直记载是在孝敬里(今博爱县孝敬村),可现博爱县辖区内并未存在有司马氏。查阅孝敬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村史以及家谱发现,清代以前距孝敬村东北十余里的唐村,曾有一枝司马氏,在村中西部有司马坟,现村民种地还称为司马坟地。

村中李姓家谱显示:明洪武四年(1371),李姓祖上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到此,后代皆有与本村村民司马氏婚配;现李氏族人仍保存有康熙壬寅元年,本村李自奇与本村村民司马世、司马伦所签订的买地契约。可见司马氏与李氏曾一度是相依相伴、和睦相处的要好村民。当时司马氏家族一直延续盛传有祖上司马卬的传奇事迹:司马卬的父亲病故后,母亲身怀有孕,从柏壁寨(今唐村)出去讨饭到孝敬村(当时不叫孝敬村),在村里一座庙里生下了司马卬,并在此母子相依为命,整日吃供享以及村民百姓的救济将司马卬养大成人。童年时期的司马卬,在恶劣的环境下过着常人无法忍受的悲惨生活,自幼养成了独立生活,自我保护、刚毅的坚强性格。这个艰苦的经历也为以后司马卬能在军中忍辱负重,担当重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司马卬在赵国当兵以及被封为殷王后,仍不忘母亲生育养育之恩,特别是母亲去世葬于此地后,利用战斗间隙常回去祭祀母亲,每次回去,便在距村东5里许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三个头(一说一步一叩头),便到母亲墓前祭奠。司马卬是一个以孝为本,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在当地影响甚大,为弘扬司马卬的孝道美德,人们将生养司马卬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司马卬每次下马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村”(后人将爬庄村改为扒庄村沿用至今)。

根据唐庄村李氏家谱以及相关资料司马氏一族,在清中期以后逐渐消失,不知所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