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俚语(在希望的田野上)(1)

母亲个子不高,但很壮实,打眼一望就知是个从小干粗活的村姑。母亲也确实具有村姑的品质,特别是脾气很凶(音kou,方言脾气厉害的意思)。识字不多,甚至没出过县城见过世面,更没有什么远见卓识,但母亲明事理,说的俚语,让我受益匪浅。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起早贪黑,土里刨食,为一顿饭四处奔波。春天撸榆钱,摘槐花,挖野菜。冬天大雪封门,青黄不接,更是费尽心思。为了吃饭,很多村人小偷小摸,就连留的庄稼种子也不放过,没了羞耻。

俗话说,法不责众。我眼馋了,就想去捡点胆大的村人偷剩下的拉落。母亲就正告我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咱穷归穷,但不能没骨气。要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弟弟在路上捡到别人偷掉的两个母地瓜,母亲知道后,坚决让弟弟放回原处。

母亲常说,“一岁不成驴,到老是驴驹”。要我们从小学好,不比吃,不比穿,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日常生活中,母亲总是说,“勤紧勤紧,吃饭拿准。懒惰懒惰,必定挨饿。”让我们从小勤俭节约,长大自食其力。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总是只买一人的,老大穿小了,老二老三接着穿 ,直到再也不能穿了,母亲就把它打成布壳子,做成鞋垫,让我们垫鞋。我们的衣服常年是旧的,但母亲总是让我们洗得干干净净,给老师同学留下俭朴的良好印象。

母亲对我们读书却舍得下本钱。我上初中时,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想下学帮助父亲出工劳动,供应弟妹读书。母亲坚决不答应,说;“树不修,长不值;人不学,没知识。”就连我星期天不上课,想外出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也不允许,怕我落下功课,误了读书,影响上进。要我不要为家庭操心,“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到”。一心一定把书念好,为弟妹做个表率。

母亲是吐唾成钉,说到做到的人。为了让我们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不管白天多累多苦,每晚定要为我们陪读。她总是在我们兄妹学习的书桌旁做着农活家务,看着我们写作业,权当休息。虽然不太懂我的功课,但是直到看着我做完功课,上床睡觉,才离开。正是母亲的陪读,让我们兄妹三人在学习上养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习惯,互相竞赛,你追我赶,学业猛进。

母亲总说帮人要“救急不救穷,急人要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不如无”。邻居二叔家庭遭遇不幸,二婶是青岛下乡知识青年,身边没有亲人,母亲适时伸出援助之手,不顾自己家里也有嗷嗷待哺的幼儿,用一瓢地瓜面救了二婶娘儿俩的难。后来二婶返城过上了幸福日子,但是永远忘不了母亲当年的救急之恩,逢年过节总是拉着儿子带着礼品来看望母亲。

在我们小时羡慕别人有好爹好娘,吃香喝辣时,母亲却坚决主张我们“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们过早地尝到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滋味,才“静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所为也。先苦后甜,村姑母亲用实践教育了我。

“走过的路越长,心中对母亲的爱越深”。如今我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儿子也读上了中科院的博士。我们兄妹生活上“争不足,让有余”。事业上彼此鼓励,互助进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事业有成。

母亲确早已成了拄着拐杖、瘦小的耄耋老人。每次轮休,我与妻回老家看望母亲,她总是嘱咐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农行让你一家人衣食无忧,生活幸福,要多为农行出力尽责。与同事相处要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和平共处,珍惜缘分”。不要过多牵挂她而耽误上班,她还能自食其力哩。

“一亩地有个场好,一辈子有个娘好!”望着母亲蹒跚张罗午饭的背影,我顿时泪眼模糊。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