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代井盖(井盖服役61年)(1)

本报曾在2013年6月29日AⅡ07版报道了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的故事

新型三代井盖(井盖服役61年)(2)

郑州市黄河路与经八路交叉口附近,有枚制造于1957年的井盖。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陈骏文吴国强摄影

“比我爸的年纪还大,这井盖的质量是真好,堪称‘井盖儿界’的良心啊!”11月初的一个傍晚,在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所在的一个微信群里,一位热心读者冯先生向记者报料,在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与经八路交叉路口附近,路边的一个井盖上赫然写着它的“出生日期”:1957年8月。

“过去的东西质量真的好!”“查查谁造的,应该给制造厂家颁个奖”……这枚小小的井盖也在上述微信群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冯先生还用手机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拍照,“感觉这是一段历史。”他说。

对于冯先生的这一说法,有不少受访市民均在感叹,如今的郑州发展日新月异,也应该留下一些如老火车头、纺织机械等能够代表“郑州气质”的元素,给后人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纪念。

服役61年,郑州一井盖被誉业界良心

“给大家看个照片,这简直是文物啊。”今年11月初的一天傍晚,记者所在的一个微信群因为一枚井盖而引起一阵“骚动”:家住郑州南阳路附近的一位热心读者冯先生向记者报料说,自己在金水区黄河路与经八路交叉口附近看到了一枚“61岁”的井盖,并在微信群中发来了一张图片。记者从图片中看到,这枚井盖上除了有1957年8月的字样外,还有止水栓几个大字。

冯先生说,那天傍晚,当他在黄河路与经八路交叉口西北角准备过马路时,突然觉得自己脚下的一个井盖折射出的阳光让他感觉到“眼前很亮”,当他走上前去仔细一看,这枚井盖上所标注的“出生年月”让他吃了一惊。“我当时一看,好家伙,61岁了,比我爸的年纪还大。这井盖的质量是真好,堪称‘井盖界’的良心啊!”冯先生说。

“过去的东西质量真的好!”“查查谁造的,应该给制造厂家颁个奖”……在一处车流量并不算小的交通要道上能够服役60年有余,在读者向记者报料的同时,这枚小小的井盖也在上述微信群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拧开龙头就有水,郑州“自来水”起步于1954年

11月5日,为了找到这枚井盖的主人,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就此问题向多家市政工程单位、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进行了求证,并最终找到了这一井盖的维护单位——郑州自来水三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下简称三强公司)并见到了在这里已工作数十年的老师傅桑德纺。

“井盖上的‘止水栓’就代表着井盖下面是自来水管道的‘大动脉’,如今河医立交桥转盘下面就有四个,几十年前,河医立交桥转盘东边止水栓下面的管道要是一关,沿着解放路、东西大街一路往东一直到城东路都得停水呢。”说起与自己相伴几十年的各类水务井盖桑师傅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自来水”这一称呼的由来,其实就是大家从字面上所能理解到的“打开水龙头,水自己跑出来”,而郑州“自来水”的供水史也可溯源至1954年元旦。据郑州自来水总公司史料记载,1951年,郑州第一任市委书记谷景生和市长宋致和决定投资253.9万元,在郑州老坟岗的惠芳里(今二七广场西)建设了郑州市第一座自来水厂,开凿深井两眼,建成高31.5米、容水量150立方米的圆形水塔一座。对于很多老郑州来说,当年的二七广场有一幅著名的黑白照片,当年的二七塔还是一座木质尖顶塔,而其背后一个圆柱形的“大脑袋”便是当年的那座供水塔。

1954年元旦,伴随着这座供水塔的完工,郑州二七广场附近的市民开始吃上了“自来水”,是时,日3000立方米的供水量,也成为了郑州自来水的起点。

如今郑州街头的井盖已进入第四代

捧着记者的手机,桑德纺一口咬定说,读者冯先生所拍摄的这幅照片,便是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最初使用的几批井盖中的一个。“这种井盖的材质叫灰口铸铁,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生铁,井盖厚度有三四公分,有百把斤重。”他说。

经过昨日一天的统计,自来水三强公司副经理李铮告诉记者,读者所发现这枚井盖在郑州共计约13万个自来水井盖大家庭中还并非“年纪最长者”。昨天下午,根据他的指引,记者又在郑州铭功路与五彩路交叉口以及省公安厅门前的人行道上,找到了两块建造于1956年的井盖:井盖最上侧从右向左用繁体字写有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等字样,下侧则标有1956等字样。与此同时,记者还从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了解到,在郑州柿园水厂的厂区内,一枚建造于1954年的“止水栓”井盖目前仍在“服役”。

李铮对记者介绍说,虽然“灰口铸铁”的井盖用料实在很结实,但因其设计较早,在使用中经常“掉进井里”及不便更换等原因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郑州街头的井盖已发展到了第四代,不仅由韧性更强的“球墨铸铁”制成,还拥有着“五防”即防滑、防弹跳、防噪音、防沉降、防位移的本领。

网友:请为快速发展的郑州留下更多“成长记忆”

昨日下午,当记者在铭功路等地对这些“60多岁”高龄的井盖进行拍照时,从此经过的不少市民都在感叹城市发展中这些“老物件儿”给人带来的那些美好回忆。

家住中原区国棉一厂的刘先生对记者说,国棉一厂生活区中曾经大量存在由青砖修建的苏式“尖顶楼”,它们是不少“老西郊”人心中的共同回忆。“原来听说国棉三厂的生产车间要作为工业遗产保留大家都很兴奋,但最后还是被拆了并开发成了楼盘,他们厂里还有一台‘圆鼻头’的老解放牌儿消防车,听说最后就当废铁给处理了,多可惜啊!”刘先生说,近年来,家乡郑州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但作为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一个国家重要的“轻纺基地”,与火车、纺织、无轨电车等元素相关,能够代表“郑州气质”的元素应当被好好地保留下来当做城市发展的纪念。

“在乌鲁木齐火车站广场上就放着一台蒸汽机车,很多人在那里驻足留念,我们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东高铁站那么气派的广场上也应该有一台。”刘先生建议说。

相关延伸

“高龄”井盖见证,“质量信得过”一词缘起河南

在网友冯先生将自己的发现发在微信中后,“质量好”的感叹便成为了群内网友讨论中的高频词汇。但是您可知,“质量信得过”这一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说法便源自咱们河南洛阳。

2013年6月,大河报记者在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采访时,见到了已83岁高龄的董相歧老先生。他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中期,洛阳轴承厂滚子车间终磨(注:终磨是轴承生产的最后也是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需要极高精密度)团队决定开展一项活动,让洛轴质量精益求精,更上层楼。经过10多年历练,1978年5月,参与团队被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誉为“产品信得过小组”,并决定在全国机械行业班组开展“产品质量信得过”活动。而董相歧还代表“终磨小组”3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劳模座谈会。从此,“质量信得过”名扬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