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有1/3的成年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正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颈动脉超声检查逐渐进入日常体检选项之中。随着人们对斑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关于斑块的误解也接踵而至。不少人将斑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软的不好,硬的好。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是专门帮您检查血管有没有“垃圾”,并进行分类的超声医生。咱们今天就看看血管里的“垃圾”如何正确分类。

健康从垃圾分类开始(血管里的垃圾分类)(1)

这样的斑块才是“不定时炸弹”

其实大家谈论的软斑、硬斑,实际上是在说斑块的稳定性。稳定性是判定斑块危险等级的重要指标,而软、硬只是评价标准之一。我们还要根据斑块的结构特征(形态、大小、位置及内部回声等),以及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控制状态来综合分析。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我们可以:

首先,看形态表面光滑、外形规则的斑块一般不容易破裂;而外表不光滑,形状不规则的斑块,容易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就像河岸边形态不规则的石头,容易造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效果。

举例来说,表层纤维帽厚薄不均的斑块,在遭遇血压起伏时,很容易破裂,破裂后斑块内粥样物质释出,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造成脑动脉主干的栓塞,有可能引起大面积脑梗死。

其次,看构成钙化斑块较硬,常理来说应该较为稳定,但经我们临床实践发现,钙化发生的部分和范围不同,斑块的稳定性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斑块内部的点状钙化,那么这是胆固醇坏死结晶,反而是个不稳定因素;如果钙化出现在斑块表面,则引起斑块的形态不规则,也容易破裂。破裂后,细小斑块被冲到颅内血管,形成脑梗死,这种梗死比血栓造成的脑缺血更难通过溶栓等治疗手段清除。

掌握五个术语 秒懂血管“垃圾”分类

那么我们怎么来发现斑块的形态和构成呢?这就是超声所擅长的了,通过超声检查斑块内部回声特征来评估斑块易损性(稳定性),可以进行专业的血管 “垃圾”分类。

通常超声检查对斑块内部回声由低到高分为以下类型:

低回声主要成分为脂质(胆固醇)、陈旧性出血、炎性细胞等。对于检查出此类斑块的患者,特别是血脂异常者建议降脂治疗。陈旧性出血者重点是控制血压的稳定性。

低至无回声通常为斑块内新鲜出血。此类患者多数与饮酒、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或不稳定导致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破裂或表面纤维帽的断裂有关。

等回声 主要成分为纤维组织增生。此类斑块相对稳定。

强回声 主要成分为钙化。

混合回声 上述各种类型的斑块特征可出现在同一患者、同一或不同斑块内。

因此,不能检查出是软斑块后心情紧张、思想负担重,也绝不能发现是硬斑块后就高枕无忧,疏于防范。

类别分好了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呢?实际上动脉损伤无时不刻在发生,而血压高、抽烟、部分化学物质、糖尿病、免疫炎症损伤(如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病)等是加重动脉损伤的因素。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斑块的稳定性又会发生转变,这就说明了分类并非一成不变,当然斑块形成以及它稳定性转变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大多数的斑块会逐渐变大,但在我们临床观察中发现,有些斑块,在其形成早期、以脂质成分为主的时候,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斑块是可以瘦身甚至消失的!这就有点类似垃圾分类中的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 也有消纳小妙招

那么面对众多不可回收的垃圾怎么办呢?在临床中我们遇到很多患者希望通过用“除垢剂”、用铲子铲、用管子吸出来等方式,把血管里的斑块清除掉。这怕是对斑块有什么误解。斑块不是血栓,咱们的血管也不是钢管,斑块是日积月累一点点长在血管壁上的,没那么容易去掉。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拒绝重口味高油、高盐、高糖,荤多于素,都会导致盐、油、糖摄入过多,过多的盐分会使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升高;多余的脂质不仅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糖会间接堵塞血管。所以,要想消除血管中的斑块,首先是不让血管堵塞继续发展,做到清淡饮食。

戒烟烟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氧自由基、多环芳香烃及丁二烯等种有害物质,到达血管后,会干扰血液中的脂肪代谢,破坏血管弹性,损害血管内皮,堵塞血管的流通。

戒掉懒散 坚持运动 长期不运动,血管里面的“垃圾”就没有办法排出;而血管疾病患者只要坚持运动,能明显改善血管功能。

不要生气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与情绪波动过大有关。想要血管健康,平和的心态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当人生气时,机体会释放一些炎性物质,这些炎性物质可以刺激血管,生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使已有斑块破裂、狭窄,并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血管健康,真的别再生气了。

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所以面对斑块,我们只要在坚持健康生活的基础上,了解并控制自己的“三高”(降脂稳压调糖),同时按医生的指导用药预防心血管事件即可。

有了垃圾不可怕,就怕不识垃圾真面目,让我们用超声的火眼金睛来助您降妖除魔。(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夏明钰)

来源: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