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欧洲人通常只有一些极为浅薄的历史知识,而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工业革命使欧洲在世界中处于领先,这对于那些对蒙古人曾经的入侵一无所知的人来说,似乎是证明欧洲人在人类事务中将永居于领导地位的证据。他们不明白科学及其研究结果是可以转移的,他们也从没想过,中国人和印度人,有能力像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从事研究工作。他们认定西方人具有天生的智慧与创造力,而东方人则生来就懈怠而守旧,因此欧洲人会永远在世界中领先。

这种荒谬思想所引发的后果,就是欧洲诸国的驻外官吏不光与英国一同争夺未开化的地区,而且想进一步控制亚洲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的国家,似乎这些民族也无非就是可供开采的原料。英国在印度建立的外强中干的帝国、荷兰在印尼广阔而利润丰厚的属地,都使列强诸国萌生了在衰弱的波斯、分崩离析的奥特曼帝国、东印度、中国和日本发财的美梦。

1898年,德国人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英国人侵占了威海卫。第二年,俄国人入侵旅顺。于是中国人对欧洲人的憎恨如燎原大火一般烧遍了全国的土地,他们开始反抗欧洲人和基督徒。1900年,在北京的欧洲使馆遭到中国人的围攻。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攻进北京,掳掠了无数的珍宝。不久俄国人又占领了满洲,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

在瓜分世界的列强中,出现了一个新兴势力日本。‬以前日本在历史上的地位微不足道,它封闭的文明对人类的命运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它接受的很多,而给予的很少。

日本人源自蒙古民族,他们的文明、文字、文学和艺术都是从中国传来的。他们的历史奇特而富于传奇色彩。

公元二三世纪,日本就确立了封建制度和武士道精神。他们与高丽和中国的战争。日本约16世纪才开始了解欧洲。1542年,几个葡萄牙人搭乘中国的船只来到日本。1549年,基督教传教士弗朗西斯·泽维尔开始在那里传教。那时的日本欢迎欧洲人的到来,传教士也收了很多日本信徒。

日本人最信任的一个欧洲人叫威廉·亚当斯,他把制造大型船只的本领教给了他们。‬很快,日本制造的船只就能航行到印度和秘鲁了。从那以后,西班牙的多明我会、葡萄牙的耶稣会、英国与荷兰的新教徒,互相斗争,各自向日本揭发着彼此的政治阴谋。同时,耶稣会仗势横行,残酷对待和迫害佛教徒。

终于,日本认识到欧洲人就是自己的祸根,而天主教更是教皇和已经占据了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国王的一件用来装点政治的外衣,于是,日本开始迫害基督徒。

日本的发展(日本的迅速进步)(1)

18世纪的日本兵

自1638年起将近200年间,日本与欧洲人断绝了往来,在这200年中,日本就如同生活在另一个行星一样。‬国内的船只只能沿海航行,体积不得过大,日本人不得远走海外,欧洲人也不得踏上日本。

日本的发展(日本的迅速进步)(2)

海军上将佩里,美东印度公司舰队司令官,率舰队向日本转呈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放门户的国书

在这两个世纪中,日本完全停留在历史主流之外。日本封建制度盛行,占据人口5%的武士、贵族及其家族肆意蹂躏平民。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正在变化,广阔的世界和新兴的势力崛起。新奇的航船经常驶过日本海峡,有些船只触礁沉没,船员只得上岸。位于马岛的荷兰殖民地是日本与外界的一个连接点,从这里,日本了解到了自己与西方世界的实力有多大差距。

1837年,一只飘扬着星条旗的船驶进了江户湾,船上有几个从太平洋救回的日本水手,但这艘船竟然遭到了日本炮台的轰击,被迫离去。后来,同样的旗帜又出现在其他来访的船只上。

1849年,又一艘挂着这样旗帜的船前来要求日本释放遇难的18名美国水手。1853年,佩里率领四艘美国军舰,不顾日本的要求停泊在禁海区内,将公文送到当时日本的两个统治者面前。

1854年,他率领10艘蒸汽推动、大炮武装的船只再度前来,提出通商条约,日本无力反抗,只得应允。他登陆签约的时候,身后跟随着500名卫兵,日本的民众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些外来客耀武扬威地列队从街上通过。

日本的发展(日本的迅速进步)(3)

佩里登陆图。

佩里将美总统致“日本皇帝”的国书,交给日本。次年获准率军舰深入江户湾。后双方正式缔结美日亲善条约。此条约成为日后许多通商条约的基础,日本从此被迫开发门户。

俄罗斯、荷兰和不列颠紧随着美国而至。下关海峡一个拥有大片采邑的大贵族由于企图炮击外国船只,被英法荷美联军毁去炮台,并被强行解散他的武土。终于,1865年,各国军舰联盟停泊在大阪海上,强迫日本签署了门户开放的条约。

这一事件给日本国民造成了深刻的耻辱感,从此,日本人凭借惊人的精力和智慧,竭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改革自己的制度,使之上升到与欧洲列强同等的水准。

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曾取得像日本这样迅速的进步。1866年,日本人还停留在中世纪阶段,全国上下都是一幅极端浪漫的封建主义讽刺画;到1899年,画中已是完全西化了的民族,他们足以和最先进的欧洲列强相比。它打破了亚洲无可救药地落后于欧洲的偏见,相形之下欧洲的进步反而显得滞缓。

(H·G·韦尔斯《你应该知道的世界史》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