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传电影是一种特别的类型片,故事取材自真实生活,又往往不乏艺术性。

很多具有一定实力的导演都拍出了属于自己的半自传电影,中国的导演也不例外。

至少有6位导演拍出了口碑优秀的华语经典半自传作品。他们把私人记忆变成了观众眼中的绝美影像,述说感人故事的同时,也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痕迹。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1)

20世纪50年代,台湾,定居高雄凤山后的侯孝贤在这里长大。1985年的一部《童年往事》揭开了他不为人知的过去。

独具诗意的长镜头复刻着他儿时的记忆,包括他整个童年最伤痛的部分,至亲的逐一离世。

淡淡的故事中,又隐含着对台湾当局的批判。母亲一直对大陆故乡心念念,无奈父亲由于政治原因,无法重归故里。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2)

小时候的侯孝贤有个外号叫“阿哈”,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直到父亲去世后,他变成了一个街头小混混。

凤山街头就像时势一样动荡不安,残忍的时间和现实逼着阿孝逐渐开始有了成长。哥哥体弱多病,姐姐要嫁人,几兄弟中身体最好的他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并且为了那个叫吴素梅的女同学热血读书,参加大学联考。

多年以后,阿孝从一个台湾热血青年变成了大导演。那时已经将近40岁的侯孝贤从记忆里拎出某些零碎片段,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拍出了一部电影,然后把他过往的画面,和那个时代的声音,凝固在胶片当中。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3)

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是有关于导演姜文的记忆,被多年以后现代化变迁所破坏的记忆。为了能够更贴近过去,男一号选角首要要求就是,长得像姜文。因为姜文母亲的一句话,夏雨得到了进军影坛的机会。他没有让人失望,完成了姜文苛刻的表演要求,并且夺得了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

与一般半自传电影都采用原创剧本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故事不是姜文自己的,那怎么成了他的自传呢?

因为青春荷尔蒙是人类共有的,而时代背景又与姜文的经历十分相似。索性,姜文就把自己的过去植入了进去。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4)

姜文1963年在唐山出生,童年曾跟随父母辗转多地,10岁的时候全家迁到北京定居。然后他和《动物凶猛》里的“我”一样,成了文革年代,在北京部队大院里成长的少年。

小说里的“我”没有姓名,姜文把“我”叫成了马小军,影射他小时候的名字姜小军。电影讲述了一个暗恋的故事,马小军爱慕邻家大小姐米兰,并因此与玩伴闹掰。

爱幻想的马小军,在自己破碎的记忆里拼凑着美好的爱情。只是拼着拼着才发现,真实和梦幻早已混淆不清。

暗恋是美好的,弄不好又会是残酷的。搞艺术的姜文肯定也有过暗恋的经历,只是我们不知道,他在电影里真正加了多少自己的情感,谁又曾是他心目中的米兰。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5)

20世纪70年代,香港,获得香港大学文学硕士的许鞍华从英国伦敦电影学院进修后回到这里。

她从香港的电视台工作开始做起,并且在70年代末就得到了导演电影的机会。又经过10年,她决定把自己的一段往事拍成电影,于是就有了1990年的《客途秋恨》

可能很少人会知道,许鞍华的母亲是一位日本人。《客途秋恨》呈现了她曾和母亲之间的隔阂,也反映了二战后异国移民在中国生活的种种艰辛。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6)

张曼玉化身年轻时的许鞍华“晓恩”。因为要参加妹妹的婚礼,晓恩从国外留学归来,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没想到和母亲葵子越相处越来气。除了代沟,她们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母女关系仿佛难以调和。

也许是晓恩也曾一个人身处异乡,她随母亲回日本探亲期间,逐渐感同身受。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不仅要承受孤独,还要承受“本地人”的排挤,实属不易。

通过这段母女情,我们可以感受到40年代到70年代多种文化的磨合。战争的伤痛不会忘记,但却完全可以包容和理解,来自不同地域的差异和难处。

而结局部分,曾被红卫兵拷问的爷爷那句“不要对中国失望”,更“泄露”出许鞍华国家情怀的由来。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7)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许鞍华得到了当电影导演的机会,而另外一位导演罗启锐却还是一个小屁孩。

那时候,他有一个江直树一样的学霸哥哥。2010年的《岁月神偷》,主要就是怀念这位对他影响深远的“罗进一”。

电影中,罗启锐变成了梦想成为太空人,立志要娶冯宝宝为妻的“罗进二”。李治廷扮演他的哥哥罗进一,任达华和吴君如分别扮演父母。依靠卖鞋补鞋为生的一家四口,共同面对着生活的暴风雨,誓要守护住家庭的“屋顶”。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8)

故事讲述罗进二如何成长为另一个“罗进一”的同时,还展示了60年代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表面看上去相对稳定,实际上香港人民在英国人眼里却是用“low”来形容,他们吃不起月饼要靠“月饼会”贷款,医院护士收取小费,英国警察不断加收保护费,日子举步维艰。

就算如此,罗进二的父母仍然以“难一步,佳一步”的信念,勇敢地生存下去,他们代表着某种香港精神,刻苦耐劳、自强不息。只可惜,21世纪后的某些香港青年逐渐开始“忘本”,他们不但没像老一辈那样励精图治,而且还变得暴戾,变成了香港社会的害群之马。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9)

20世纪90年代,台湾,这里的中学生已经可以专注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社会的逐步稳定,使得年轻一代不再怎么关注民生大事。如果无心学习,那么他们大多会对一件事情特别上心——追女孩。

台湾作家九把刀就曾经是一个不学无术,一到学校只顾着怎么出风头,追求心仪对象的少年。他把自己的那段经历写成小说,拍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炮而红。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10)

没有了动荡的时势,这个时代的青春爱情更为纯粹。柯景腾肆无忌惮地追求沈佳宜,而沈佳宜的成熟却让少不经事的柯景腾无所适从。他们一起创造了一些极其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现实中的柯景腾耗费了整个青春苦追沈佳仪,却没能换来一个美满的结果。2005年沈佳仪与一位比她大八岁的丈夫成婚,已经是网络人气作家九把刀的柯景腾,参加完婚礼后动笔为这段感情写下了最后的纪念。

他显然做了非常多的美化,柯景腾和沈佳宜演绎了爱情中最至真至纯的一面,真实的故事已经变成了高于生活的艺术。但不管怎样,这相比那些渲染拜金、堕胎的青春故事要优秀太多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着真情实感,正因如此,即便观众和柯景腾的经历完全不同,也能够感同身受。

记忆是不同的,青春却是共有的。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11)

20世纪末,香港,经过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开拓进取,这里已经是一座繁荣昌盛的国际大都市。加上回归祖国的怀抱,东方之珠还拥有了更稳当的保护伞。

不过对于小人物来说,他们仍然需要艰苦奋斗,才能换来出头之日。就像很多想当演员的,不跑个几百次龙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演员。

一个叫周星驰的年轻人跑了几百次龙套,他就可以很自信地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1999年《喜剧之王》,就是他从社会底层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12)

电影中很多灵感都取材于周星驰自己的真实经历。当80年代刘德华、梁朝伟等同门师兄弟姐妹一个个当上主角的时候,周星驰却还在为一些小角色奔波。

尹天仇是他那段时期的真实写照。演死尸,自己强行加戏,都是周星驰早年干过的好事。83版《射雕英雄传》,他扮演的小兵要被梅超风一掌打死。不过他却想要挡一招再死,这个想法导演并没有理会。

到了《喜剧之王》,尹天仇扮演的神父仍然是一个“不想死”的小角色,他被导演怒斥,然后连一餐盒饭都没拿到。电影并没有让尹天仇变成周星驰,而是让他收获一份爱情,继续做普通人。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13)

这也许是星爷一直以来的心愿,只是现实中的他走上了一条璀璨的星光大道,尹天仇的大团圆结局,成了他此生的一个奢望。

星爷未能完成的由尹天仇完成,尹天仇未能完成的则由星爷来完成。

星爷已经加倍实现了尹天仇的梦想,他不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更是一个跨时代的流行符号。

堪称九十年代最好的传记电影(当私人记忆变成绝美影像)(14)

有时候一种声音,或者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阳光灿烂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