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三篇《石碏谏宠州吁》,记述的是鲁隐公三年,即公元前720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

石碏(què),卫国大夫,成语“大义灭亲”说的就是他。

“宠”字的前面省略了“宠”的施动者,即卫庄公。

古文观止171篇(古文观止精读第三篇)(1)

州吁(yù)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

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并提出了“六逆”、“六顺”的观点。但庄公对他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 gu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解读:

卫庄公: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卫国的历史上有过两个庄公,一个是本文中的卫庄公姬扬,是卫国的第十二任君主。另一个是卫国的第三十任君主蒯聩(kuǎikuì),所以蒯聩被称为卫后庄公,而姬扬则被称为卫前庄公。卫庄公姬扬于公元前757年至前737年在位。

古文观止171篇(古文观止精读第三篇)(2)

庄姜:卫庄公姬扬的夫人,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齐庄公的女儿,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姜是齐国国君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

庄姜是最早出现在《诗经》里的一位美人,宋人朱熹认为庄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朱熹认为,《诗经·邶风》中的开篇五首诗就出自庄姜之手。但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然而庄姜长得虽然秀美,可惜没有儿子。卫国人写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来描写她的美貌,并收入《诗经·卫风》之中。全诗如下:

硕人其颀(qí),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shuì)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镳(biāo ),翟茀(dí fú)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ō)。施罛(gū)濊濊(huò ),鱣(zhān)(wěi)发发(bō),葭(jiā)(tǎn)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这首赞美诗被誉为是汉语中描写美女的开山之作和标杆之作,清人姚际恒在他的《诗经通论》中称其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古文观止171篇(古文观止精读第三篇)(3)

因为庄姜没有儿子,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确切地说是两个。一个叫厉妫,一个叫戴妫,这是亲姐妹俩。“妫”是陈国的国姓,也是这姐妹俩娘家的姓。“厉”和“戴”均为谥号。古代诸侯娶妻,妹妹可作为“嫁妆”随姐姐同嫁。

厉妫生一个儿子,名叫孝伯,可这孩子命短,未成年就死了。文中的“蚤”通“早”。她的妹妹戴妫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完,后来继卫庄公之位做了国君,史称卫桓公。戴妫在生下儿子后不久病死,卫庄公便让庄姜抚养公子完。庄姜对戴妫生的这个儿子疼爱有加,并“以为己子”,也可以说成是视如己出。

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嬖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这个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人很受卫庄公宠幸,爱屋及乌,卫庄公也十分宠爱这个儿子。

州吁从小就喜爱兵器,渐渐地又喜欢上了军事,这为他后来杀卫桓公埋下伏笔。一个孩子整天舞刀弄枪的,庄公也不制止,庄姜也非常厌恶他。

父母宠爱儿子,这应该是人之常情,可作为一国之君,如何爱子,如何教导孩子,那就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了,这或许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

古文观止171篇(古文观止精读第三篇)(4)

大夫石碏应该是从州吁的各种表现中感到了不安,他或许已经预感到州吁将来对国家会产生危害,所以,石碏不得不向卫庄公进谏。

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是石碏首先提出的教子观点。石碏对卫庄公说:“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开门见山,直来直去,直接切入主题,没有以摆事实讲述道理,也没有罗列相关的经验教训,十分自然地引入下面的话题: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骄奢淫佚”是一个成语,指的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四种恶习。佚:一作“逸”,指的是安逸享乐。石碏指出,这四种恶习都是走向邪路的开始,而它们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对他过分溺爱所致。即文中的“宠禄过也”。

石碏接下来直接说到了州吁,进入谏言的主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君您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那这就是导致祸乱的阶梯了。”

在记述整个进谏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卫庄公的任何回应,无白书生认为,这并不表示卫庄公当时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是他的话已经不重要。在石碏说出上面的话之后,卫庄公肯定会回应一句: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然而石碏却不这样想,所以他针对卫庄公的疑问,连珠炮似地发表的自己的看法:

古文观止171篇(古文观止精读第三篇)(5)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一个人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呀。

眕:安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有隐忍待发之意。

这种句式叫顶针,也叫联珠或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在这里其作用就是表现出了石碏议事说理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周密性。

石碏担心的是州吁不会安分守己,也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

石碏提出的“六逆”“六顺”的观点,正是他对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总结。“六逆”说的是六种悖逆常理的行为,“六顺”分别上下、尊卑、长幼的大礼,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

贱妨贵:卑贱的人伤害高贵的人

少陵长:年少的人欺凌年长的人

远间亲:疏远的人离间亲近的人

新间旧:新人离间旧人

小加大:小的凌驾于大地之上

淫破义:道德败坏的人攻击道德高尚的人

石碏提醒卫庄公,如果一味地宠溺州吁而不加以约束,那就是“去顺效逆”,这样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父,作为国君,都必须防患于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

这既是对“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诠解,又突出说明了这八个字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弗听:卫庄公根本不听石碏的劝谏。虽然只有两个字,但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读出了卫庄公的自用,还能看到他的迂腐、糊涂和顽固不化。

不知为什么,最后一段却写到了石碏的儿子。石碏的儿子叫石厚,他和公子州吁的关系很好,常在一起游玩。石碏想要禁止儿子和州吁交往,但禁止不住。

这一段记述挺有意思的,仿佛是在嘲笑石碏,你连自己的儿子都管不住,又怎能劝得住卫庄公呢?

古文观止171篇(古文观止精读第三篇)(6)

后事

后来,卫庄公死,公子完继位,史称卫桓公。这时石碏已经告老退休,州吁依旧奢侈骄横,可卫桓公却不惯着他。公元前733年,卫桓公罢免了州吁的职位,州吁逃离卫国。

公元前719年,州吁伙同石厚,纠集卫国流民弑杀桓公而自立,史称卫前废公。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在各诸侯国中就成为了惯例。后来,石碏用计,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助纣为虐的儿子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这就是石碏大义灭亲的简单经过。

石碏也因此留下了大义灭亲的美名。

附:《石碏谏宠州吁》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那这就是导致祸乱的阶梯了。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