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北方有着核心的华北大平原,中国南方地区则相对更加分散,被大型的山脉和河川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在“大中华”的整体框架内,南方各个板块也在内部形成了地方性很明显的地域文明,以及汉民族内部的不同民系。

而在不同民系相邻的部分,则出现多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这里需要重点说下江西省,江西省内部拥有鄱阳湖平原、吉泰盆地两大平原,在农业时代极度适合农业生产;而且东、西、南三面环山,北沿长江,地形较为封闭,这又使得大部分情况下江西相对安全。

哪个地方被称为吴头楚尾(为何说吴语的上饶古代却从未被认为是吴地的一部分)(1)

所以,江西在南方有一个类似“人口储存器”的功能,千年战乱中,江西周边地区人口损失惨重,而江西移民则补充了大部分地区,至今两湖中西部、安徽南部都有大量赣语人口存在;即使是靠近江西的非赣民系,也多受浓厚的赣文化影响,比如江淮官话的黄孝片,实际上便是官话化的赣语,江西北部九江市区以及附近地区,安徽和湖北与江西邻近地区使用;而客家话实际上也与赣语有着浓厚关系,所谓“客赣同源”;而古徽州地区的徽语,实际上也与赣语和吴语关系紧密。

那么江西境内有没有与赣语并不太相关的方言呢?也有,赣州话属于西南官话,赣东北地区有闽南语方言岛,然后九江等地有部分河南话方言岛。毕竟,历史上并无外来群体大规模移民江西,刚刚所说的都是小规模移民造成的情况,所以这规模都很小。但是,江西境内也有一个规模较大的与赣语完全无关的方言区,这就是赣东北的上饶部分地区(上饶县市、玉山、广丰等),人口大约150万-200万,这部分居民与江浙民系一样,说的是吴语。

从地缘上看,这很好理解,这部分地区与浙江相邻,而且在群山之中形成一块“相连”的走廊状盆地,如下图圈内所示。

哪个地方被称为吴头楚尾(为何说吴语的上饶古代却从未被认为是吴地的一部分)(2)

上饶处于赣吴相交,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吴越地区的文化渗透力更强悍,那么这“赣吴”相交的点在哪里呢?在江西铅山县。

铅山县,可能很多人习惯将其地名读错。此处虽然现在名不见经传,但在历史上的确是声名显赫,现铅山县城河口镇曾经属于“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号称“八省通衢”;宋代,铅山境内的鹅湖山曾有过一场著名的“鹅湖之会”,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铅山县人口43万,多为操赣语的江右民系,然而县境东北的傍罗、青溪和鹅湖(傍罗、青溪现已并入鹅湖)则仍然使用吴语,全县大概87.4%的人口使用赣语、9.7%的人使用吴语,剩下极少数人使用闽南语和畲语。这,就是文化上的赣吴相交之处。

以铅山为界,其东的“上广玉”均属吴语,其西部横弋属于赣语

哪个地方被称为吴头楚尾(为何说吴语的上饶古代却从未被认为是吴地的一部分)(3)

关于铅山县的这类特殊情况,古人早已注意过,朱熹在《铅山立春之一》云:“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欲问闽天何处,明朝岭水南流。”在此称呼铅山为“吴头楚尾”之地;清代程夔在《河口竹枝词》说:“鸣榔晚起渔舟唱,半是吴歌半楚歌”(把江西称为楚在古代也算常见的文化现象,但“楚”并非单指江西),说明此地的渔民音杂吴楚,较为复杂。

那么,对于铅山县的文化归属,古人怎么看呢?

这一点争议并不大,别说铅山县,甚至整个上饶吴语区所在的信州地区,古代都被认为接近江西的楚风,即使是在元代信州路属于江浙行省的情况下,似乎吴地也没把其当自己人,赵景良在《江东制置使谢公枋得》一文中即明确指出:“ 信州在江东路,扬域吴楚地;饶州在江东路,扬域楚地。”信州贵溪县龙虎山道士薛玄曦则有句云:“ 楚云江树,遐阻万里。” 在《华素台》一诗中,其更感叹 :“ 星斗九天分楚越 ,山河万里界瓯闽。”明明白白地将信州视为楚、越分界之所。可见古人通常是将上饶看成是“楚地的东境”,而不是“吴地的西境”。尽管,信州绝大部分居民是使用吴语的,包括州府治所——上饶。明初广信府(由元代信州路改名而来,今上饶中心部地区及鹰潭)改隶江西,其楚地更加名正言顺。清代人孙嘉淦在《南游记》中述广信之俗曰:“江右风俗胜于三吴、两浙,男事耕耘,兼以商贾;女皆纺织。所出麻、枲、绵、葛、松杉、鱼虾、米麦,不为奇技滛巧,其勤俭习事,有唐魏之风。独好诈而健讼,则楚俗也。”

哪个地方被称为吴头楚尾(为何说吴语的上饶古代却从未被认为是吴地的一部分)(4)

显然,尽管广信大部分人属于吴越民系,但是一般都被认为属于“江右”的一部分,浙人这么看,广信人这么看,外人也这么看。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也许和历史归属有关,因为怀玉山将广信与浙江隔属不同的自然区,这两处虽然可通过陆地走廊联系,但实际江西血统更重——这个行政区就是由江西的州府划分出来的。中唐之前,这一地带基本没有开发,无独立建制,大部分属于江西的饶州和抚州,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规模南下,信江流域也被开发,这才在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置了信州。自然,信州被置江南西道。

而且,信江本属于鄱阳湖水系,割据时期的吴越国也并不包括上饶,先隶杨吴,后属南唐,北宋时则辖于江南东路,长期与两浙分离,自然吴地认同会很弱,而江右认同形成。

作者:云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