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艺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为抢救和振兴评剧艺术,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在改变戏曲艺人的世界观、改造剧目和改革戏曲剧团的管理体制(简称改戏、改人、改制,又称“三改”)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中国评剧院的成立体现了党的领导对以评剧艺术表现当代生活、塑造时代新人的信任与期望。为了这样一个期望,一些评剧界的仁人志士如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魏荣元、马泰、赵丽蓉等走到了一起,共同创造了评剧在20世纪中期的辉煌。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908期,内容有删改。

魏荣元:“大龙套才能胜任大里子”

传统的评剧多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往往处于“捧角儿”的附属地位,极少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唱腔上形成了以女演员发音为基调的传统,男演员的发音要和女演员有同样高的调门,从而在表演上限制了男演员的艺术发展。中国评剧院的魏荣元,是评剧花脸唱腔的创立人,是评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结束了评剧没有花脸唱腔的历史。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2)

魏荣元

1953年,中国评剧院的前身——中国评剧团整理重排传统戏《秦香莲》,决定由魏荣元饰演包拯。魏荣元接到角色后,就提出了一个创造评剧花脸唱腔的建议。在当时,这个建议十分大胆。因为此前评剧没有自己的“花脸”,舞台上出现包拯这类人物时,都是唱京剧唱腔。但评剧的花脸怎么唱,谁心里也没数。魏荣元为此日思夜想,反复推敲试唱,还多次虚心地登门向京剧“包公”裘盛戎先生请教,渐渐悟出了门道。他与音乐工作者一起,经过一次次修改,终于设计出了包拯的评剧唱腔,这就是至今仍在传唱的“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唱段。

这个唱段与以往的评剧包拯所唱有了明显区别:第一,唱的不再是京剧,而是评剧;第二,是评剧的调,但又是评剧没有过的调,比以往的男女同调低了四个音,被行内称为越调;第三,吸收了京剧花脸唱腔的鼻音和喉音共鸣,粗犷浑厚,既不失评剧韵味,又很有花脸气势。重排后的评剧《秦香莲》演出后,裘盛戎先生赞赏有加,对魏荣元说:“我演的是裘盛戎,你演的是包拯!”《秦香莲》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被评为1956年的优秀电影。筱白玉霜、魏荣元和席宝昆都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3)

魏荣元在评剧《秦香莲》中的扮相

魏荣元在《秦香莲》中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评剧包拯形象,同时创造了一个新的行当——评剧花脸。这次创造不但解放了他自己,而且为评剧注入了新的活力。《秦香莲》一剧的成功轰动了评剧界、戏曲界,在戏曲改革中走在了前面。除了结束评剧没有花脸的历史之外,魏荣元也是一名优秀的配角。在他一生的数十部作品中,真正当主演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他认为“只有大龙套才能胜任大里子”(“里子”为专业术语,意为与主演有对手戏的配角),并说“大龙套是个很高的境界,我能演花脸,能演老生,也能演武生”,足见一个艺术家的品质。

马泰:20世纪60年代的“马泰现象”

如果说魏荣元在《秦香莲》里运用比女生低四度的“越调”唱法为评剧男生唱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马泰的大量艺术实践则使“越调”大大丰富起来,从而改变了评剧男声唱腔的面貌,使它能够和表现力封堵的女声唱腔争奇斗艳,相映生辉。共和国成立以后,马泰先是进入民族干部训练班,后到中央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当时中国评剧院正在排练《志愿军的未婚妻》,女主角是新凤霞,但是戏里的志愿军班长始终没有合适的演员饰演。当时的院长薛恩厚正为这事发愁,到处物色演员,后来找到了马泰,就动员他到评剧院工作。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4)

马泰

1954年,19岁的马泰来到了中国评剧院,不是戏曲出身的他可谓是半路出家。进入中国评剧院后,马泰得到了评剧艺术老前辈张润时等人的悉心指导,在唱功方面逐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许多造诣精深的优秀演员如筱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魏荣元等陪他演出,并给他以帮助,尤其是魏荣元和他的长期合作,使他受益匪浅。再凭着一副好嗓子,以及聪明好学,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终于像一颗明星,在评剧舞台上升起了。

1965年秋,报刊发表了越南南方报告文学《像他那样生活》,越南革命烈士阮文追的事迹使剧院创作人员们深受感动。他们建议改编成评剧,定名为《阮文追》,由马泰、新凤霞、李忆兰三人主演。后来,周恩来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等越南领导人在中南海小礼堂观看了评剧《阮文追》。看戏时周恩来对范文同说:“这个戏在当前可以说是中国评剧院的最高水平,也是他们戏曲改革的高峰。”在《阮文追》一剧中,演员的唱功和表演精湛感人,马泰的“正气歌”“故乡歌”唱出了阮文追义无反顾的雄伟气魄。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5)

评剧《阮文追》剧照(左起:新凤霞饰潘氏娟、马泰饰阮文追)

除了阮文追这一人物形象,马泰还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比如《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夺印》中的何文进、《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南海长城》中的区英才、《评剧皇后》中的李长生、《米酒歌》中的陈广均、《钟离剑》中的勾践、《孙庞斗智》中的孙膑等。他创造了一系列社会主主义新人的形象,使评剧男演员登上了主角地位,改变了评剧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局面,把评剧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赵丽蓉:“没有中国评剧院,就没有赵丽蓉”

赵丽蓉出生于天津宝坻的农村,生活和成长在一个艺术大家庭中。这个大家庭就是赫赫有名的评剧艺人芙蓉花的复盛戏社,著名评剧演员赵连喜是赵丽蓉的二哥。赵丽蓉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受到了评剧艺术的熏陶。复盛戏社为赵丽蓉的表演艺术打下了根基,也是她成为卓越的表演艺术家的起点。共和国成立前,抗敌剧社、联大文工团曾在河北开展革命文艺活动。赵丽蓉和革命文艺工作者胡斌、田华、王昆、陈强、舒强等建立了深厚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她走上了新时代的革命道路。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6)

赵丽蓉

歌剧《白毛女》是革命文艺的一面旗帜,对当时反帝反封建、唤起民众投身求解放的革命斗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北京解放以前,赵丽蓉就在张家口的庆丰剧院排演了这出戏,赵丽蓉扮演喜儿。剧中融入了大量的戏曲动作,令观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1952年,赵丽蓉被调入新凤霞领衔的军委文化部评剧团,在《刘巧儿》一剧中扮演热心善良的农村妇女主任李大婶,这是赵丽蓉第一个走向银幕的角色。赵丽蓉通过表演塑造出了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她的表演使人倍感亲切。当《刘巧儿》红遍祖国大地时,人们知道了评剧的新凤霞、张德福,也知道了赵丽蓉。

到了中国评剧院之后,赵丽蓉很快接受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演方法,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风趣幽默、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喜剧人物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花为媒》中的阮妈、《祥林嫂》中的鲁四奶奶、《凤还巢》中的程雪雁、《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吹鼓手告状》中的大表姐等。尤其是在《花为媒》中,赵丽蓉饰演的阮妈一扫旧传统戏彩旦的“丑”态,从一个走街串巷保媒拉纤的旧时代媒婆形象变化为智慧热情、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大多数观众最初认识赵丽蓉正是通过《花为媒》,赵丽蓉和新凤霞在“花园相亲”一场演唱的“报花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7)

评剧《花为媒》剧照(左起:张德福饰贾俊英、赵丽蓉饰阮妈、新凤霞饰张五可)

赵丽蓉创作的艺术形象都是一些普通的小人物,且大多心地善良,对生活有美好的追求。在运用喜剧手段刻画这些人物时,她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捕捉生活中的喜剧细节,因此她创造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1990年,河北唐山举办了纪念成兆才诞辰115周年演出,中国评剧院参演了《杨三姐告状》《秦香莲》两个剧目。在《杨三姐告状》中,赵丽蓉扮演杨母,这是赵丽蓉最后一次参加评剧的演出。当时演出盛况空前,走廊、过道都挤满了人。尽管有了中国首位国际最佳女主角的殊荣,尽管在小品界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但她仍不忘中国评剧院的栽培,并多次表达“没有中国评剧院,就没有赵丽蓉”这类感激的话。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8)

评剧《刘巧儿》剧照

评剧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地方戏曲,它既遵循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和意象化的表演特征,又展现了本民族独有的思想情感和民族风格。挖掘和培养更多、更年轻、更优秀的流派传人,是评剧流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动力。如今,评剧依托于中国评剧院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评剧艺术。我们期待着评剧不断超越、创新,涌现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评剧演员排名 评剧群星闪耀时(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