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没有音乐,正如生活中没有酒,没有茶,没有咖啡,没有鲜花、绿草、蓝天,甚至没有阳光。
但音乐欣赏绝不是要从音乐中听出特定的文字含义,而是去体验「在语言停住的地方,开始了音乐」的意向感动。
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从「音乐怎么听」「艺术有什么用」两个角度,拨开了音乐欣赏的迷雾。
● ● ●
周海宏
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人类文明由两股力量推动,一股是科学,一股是艺术。科学征服世界,艺术美化世界。没有科学,人类是软弱无力的,但是没有艺术,人类是可怕的。
1
音乐怎么听?
音乐美学原理一:音乐审美的本质特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
VS
音乐欣赏错误之一: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让人产生了「听不懂」的审美误区
一曲终了,难解曲中意。这是很多人欣赏音乐的感受。听不懂是因为欣赏水平差吗?其实不然。因为音乐没有视觉性和语义性,所以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和思想概念,这是音乐美学的核心原理。
艺术欣赏有三大基本元素:视觉、听觉和语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在音乐中找形象、场景、思想、哲理,其实是在用文学和美术的方式欣赏音乐,用视觉、语言的方式来解说听觉感受,这是音乐欣赏的误区。正是因为这个误区,才造成了音乐欣赏的障碍。
懂得了上述音乐美学最重要的原理之后,听不懂,那才说明我懂音乐。
音乐美学原理二:音乐表现的特征——以联觉为中间环节
VS
音乐欣赏错误之二:音乐理解引导与乐曲解说,偏离了音乐审美表现的规律
音乐为什么能让人浮想联翩?那是因为人有联觉。
所谓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比如「深」是指空间的高度,「沉」是指物体的重量,当拿这两个字来形容听觉时,这个词本身就是联觉的产物。
联觉是人与生俱来、本能的感觉反应。有联觉这个心理反应机制为中介,才使得音乐这一声音的艺术,在欣赏过程中让我们产生形象、场景、情绪、情感、哲思等听觉之外的感受,让我们调动联觉去「听懂」音乐。
其实,音乐就是通过联觉来表现。作曲家凭借着联觉来选择和组织声音,去表现他想表现的内容,而听众也在同样的心理反应机制下,在音效中感受到了作曲家的表现意图。
从作品的角度看,一部作品的感受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如果对应得好,人人都能听得出来,而听不出来,往往是作品的问题。
从听众角度来看,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联觉是本能的一部分,关键是要调动自己的联觉去「听懂」音乐。
由于音乐是通过联觉来表现的,这就导致了凡是和音乐没有明确联觉对应关系的,无论是具体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音乐都表现不了。
音乐美学原理三:音乐理解的特征——多解性与不确定性
VS
音乐欣赏错误之三:「标准答案」的要求,限制了听众的审美想象
音乐本质的特征、音乐表现的特征和音乐理解的特征,是音乐美学的三个核心原理。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宽泛的联觉反应: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
音乐内容的「多解性」是由联觉机制决定的。而音乐作品的「意义」要经过「三度创作」才能完成: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
单是不同的演奏家就会对同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而到了听众一侧,各人更是有各人的联觉,唤起不同的联想。
这些都说明,宽泛的联觉反应必然导致音乐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因而没有客观标准可言。所以,音乐是一门自由的艺术,欣赏音乐不需要文化教育,不需要阅历,只需要本能。
音乐的基本审美需要、反应和理解都是人本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中体验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到音乐中去。
小结一下:
- 第一,音乐何需懂。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和美术的方式来解说音乐。音乐是纯听觉的美,要去感受音乐中无可名状、难以言传的微妙情绪体验,这就是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方式。
- 第二,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像投射到音乐当中去。
- 第三,如果你啥感觉都没有,不是你没有音乐细胞,而是作品有问题。
2
艺术有什么用?
- 艺术让人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政府提出要让人民有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什么有人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以后,幸福却没有如期而至?显然,从获得感到幸福感,中间还需要有体验幸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艺术赋予的。
一个人的品性若想趋于完善,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理性思维让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生活充满了力量,代表领域是科学;感性思维让我们体验世界、判断美丑,让生活充满了诗意,代表领域是艺术。人类的左右大脑就是按这些功能进行划分的。
如果我们不对一个人从小进行感性素质的培养,缺失了右脑的训练,他就无法发展出感受幸福的能力。感性素质低的人常常对良辰美景视而不见,对天籁之音充耳不闻。
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是那么细腻和微妙,它需要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是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一难以言传情绪体验的艺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乐之邦」。中国古代文人必备四种才艺——琴棋书画,以琴(音乐)来打头。古人用「声色犬马」形容生活奢华,声(歌舞)亦是榜首。西周时期发展充实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位居「大艺」之列。中国古代对音乐的重视可见一斑。
音乐的作用在疫情期间亦是有所体现。当企业家遭遇了停工停产的困难时,音乐就是最佳的精神减压法。
欣赏音乐之时,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当下的烦恼隔离,这一体验过程如同时下流行的正念练习。所谓正念,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屏蔽负面影响,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 艺术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人的感性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在童年,审美偏好、习惯和标准都在童年形成观念。学校应该是最具美感的地方,孩子们所接触的东西一定得经过审美的检验。
在艺术之美中培养起来的人会拥有良好的感性素质,哪怕今后遇到各种负面影响,也能在高雅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将其排解掉,这就是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充分接受美育教育,培养他们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追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关乎社会的安全感和个人的安全感。社会综合治理不能只是依照条条框框的刚性治理,还要从艺术角度进行柔性治理,涵养人们美的意识和行为。
如今患有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患者并非身处生存困境的人,他们在结束自己生命之时,脑子里往往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觉得生活缺少意义感,而「意义是被需要的价值」。
人的意义感存在于三个层面:
- 第一,被社会需要。有一份工作,体现自我的价值。
- 第二,被家庭需要。我的存在就是家庭完满的一个前提。
- 第三,被自己需要。我有生活目标,有价值取向,不依赖别人的评价。
这三条中只要拥有一条,就能够成为维系生命的一个重要安全锁。但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要求孩子把时间用在「有用的事」上,也就是有利于社会生存竞争的技能,而不是告诉孩子,这世上还有很多比战胜他人更美好的东西。
这样的教育缺乏了感性素质的培养。孩子们赢在了分数的起跑线,但输在了人生的终点站。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可以培养孩子多元价值取向,学校应该为孩子搭建一个艺术减压的精神港湾。
- 「感性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有些音乐听完后,你的感受会很糟糕。难听的音乐,就像工程师交付了产品,一眼看上去就是低质而拙劣的,但如果工程师不以为丑,他的领导、外部的经销商也都不以为丑,产品就会流到消费者手中。
这说明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着感性素质低、感觉麻木、感性品质要求不足的问题。
品质可以拆解为「品」和「质」,分别阐述的是实用和审美。不做这个细分不足以让企业家意识到,产品品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使用功能的提升,还是审美体验的提升。
为什么有的水杯能卖高价,有的只能便宜处置?奢侈品和日用品在功能上没有区别,但分水岭就在感性体验上,那是一种美的收获。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感性品质,「把技术变成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这使得苹果公司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在企业中,我们也常常发现这样的事例,感性素质低的员工工位上一片狼藉,还常常出质量事故,而感性素质高的员工会把工位、车床整理得干干净净,也很少出事。
如果企业家的下属感性素质低,企业家提出的美的要求,他们往往不明白、不理解,甚至会反感,双方在价值观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所以选人时不能只看单一的技能或是成本,还要从深层分析一个人的感性素养。
我把中国企业家按核心竞争力划分为三代。
- 第一代是勇气型。改革开放率先下海的那批人,只要敢干就能挣钱,属「勇者为王」。
- 第二代是知识型。他们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过良好的教育,以「知识 勇气」成为「智者为王」的一代。
- 第三代是艺术型。这一代企业家以乔布斯为代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感性素质和审美要求,他们将引领时代的未来。核心竞争力是「艺术 知识 勇气」,属「雅者为王」。
中国在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需要的是第三代感性素质和理性素质均衡发展的企业家。
我认为,「企业家」这个称谓也不是所有创办企业的人都能享有。商界人士分为两种,一种人什么赚钱做什么,我称之为「做买卖的」;另一种人不仅创造财富,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此为标准,那些哪怕买卖做得再大的人,也是配不上「企业家」这个称号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城市管理者。美有两个特征:一个叫有序,一个叫丰富。感性素质高的人会反复追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感性素质低的人只会问什么赚钱快。
如果官员没有接受过审美教育,感性素质低,他在追求城市的整齐划一时,往往搞得城市毫无生气,有序但不丰富。感性素质低的人,工作越努力,产生的破坏作用就越大。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应该是美起来。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的是「感性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