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不过,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少好对联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如果大家也喜欢对联,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找到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的古代对联,对仗工整,令人眼前一亮。请大家欣赏哦,觉得不错的话,还可以收藏下来呢。

第1副: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赡部;五万春华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

这副对联是古代某家戏院的楹联,据说作者乃是无名文人“汪小竹”,又有说作者是明末清初大才子吴梅村,难以细究。

此联用词考究,对仗工整,最难得的是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戏曲表演之中,妥帖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1)

肯定有些朋友觉得,这个对联明明不对仗,为什么说对仗工整呢?

他们会说:“翠暖珠香,翠是颜色名词,暖是动词,而对应的丁歌甲舞完全不对仗啊。丁是天干名词,和翠是对仗的。但是呢,歌也是名词啊,和这个暖怎么也对不上吧?同理,舞和香也对不上啊!”

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这其实运用的是对联的自对规则。

也就是说, “翠暧珠香”与“丁歌甲舞”表面不对仗,但其实“翠暧”与“珠香”、“丁歌”与“甲舞”本身已经是对仗了。

这种类似的对仗方法在对联里比比皆是,所以大家不要少见多怪。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2)

还有朋友说:“就算如此,那这个对联还是不对仗啊。你看,看遍和记得,平仄不对。还有,重游赡部的赡部和曾睡昆仑的昆仑,平仄也不对啊。”

首先,赡部和昆仑是平仄对仗的,这是古音的读法。

其次,看遍和记得虽然平仄不对仗,却不代表对联不对仗。

这些朋友还是把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等同起来了,并没有理解对联的对仗其实与律诗的对仗有着一定的区别。

对联,尤其是长联,许多时候是突破了律诗的对仗,无法与律诗的对仗全部相同的,特别是在平仄上更是放低了要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陶然亭;张之洞”或者“孙行者;胡适之”或者“孙行者;祖冲之”这类让人传颂多年的名联,如果按照律诗的对仗,都是平仄有瑕疵,都是不对仗的对联。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3)

还有著名的大观楼长联,按照律诗的对仗,同样有不少地方是不符合平仄,也就是所谓的不符合对仗的。

对联对联,对是最重要的。不对仗的对联,也就是不合格的对联,那么大家又何必认为这些对联妙不可言呢?何必觉得这些对联精彩呢?

而且,大家都听说律诗有拗救规则,但是没听过对联有所谓的“拗救”规则。

原因在于,真正在民间流传的许多名联,事实上没有按照律诗的对仗一一对应。

换言之,事实上已经存在大量不按照律诗对仗的对联,习惯成自然,自然就没有必要在对联里使用所谓的“拗救”了。

虽然对联脱胎于律诗,但是对联在发展过程里,与律诗的对仗要求出现了一些差别,才会有专门的对联这一形式出现。要不然,大家直接写律诗得了。

至于像所谓《笠翁对韵》之类的古书,说是“对韵”,其实这些书不是为对联服务,而是为古人写诗服务,为古人写律诗的对仗服务,真正目的就是教人写诗,而不是教人写对联。

能明白这个意思吧?

很多朋友一直把律诗的对仗与对联的对仗等同起来,我之前已经写过文章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这里就不喧宾夺主,不仔细展开了。

相对而言,如果对联能做到律诗的对仗,那是锦绣添花,更加巧妙。

但也不是绝对,不是说符合律诗对仗的对联就一定更高级,更精彩。

很多不符合律诗对仗的名联,之所以胜过那些符合律诗对仗的普通对联,在于机敏和浑成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削足适履。

说了一段闲话,算是回答了前期不少网友的留言。

下次再遇到这类“对仗不行”的留言,我也不多加解释了。

你可以拿你的律诗对仗来衡量,反正我还是按照对联的对仗来赏析对联。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这副对联。所谓“丁歌”是以唱为主的“文戏”,“甲舞”则是以动作为主的“武打戏”。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4)

赡部,即南赡部洲,是佛经中的四大部洲之一,是人族的生存之地。昆仑就不必多解释了,巍巍昆仑,让世人惊叹。

这个对联的意思,说的就是戏曲和人生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通过戏曲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翠暖珠香”,可以“睡足昆仑”,在短时间内纵游天下,在幻想里得到满足。

整个对联用词文雅,而且很见才情。比如说“大千秋色在眉头”与“五万春华如梦里”,巧妙涵盖了“春”与“秋”两个字。

古人言:“春与秋其代序”,春秋就代表了人生年华。换言之,对联作者巧妙融入人生感慨,将戏曲与人生的关系用一种精妙的手法写出,写得美丽如梦,实在耐人寻味。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5)

第2副:到此莫 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偶然去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按照某些人用律诗对仗来套对联对仗的说法,这副对联又有平仄不对的地方,又不算对仗工整了。

可惜啊,这副对联就是流传下来了,比那些所谓律诗对仗的对联更让人称道。

而且,会写律诗的古人居然没有现代的普通网友懂平仄对仗。符合常理吗?

稍微想想就能明白,真的是作者不懂对联的对仗吗?还是说,现代网友非要拿律诗的对仗去套对联的对仗?

所以,这就是对仗工整的对联,不必用律诗标准来吹毛求疵。

相传这个对联的作者是清代名将彭玉麟。彭玉麟文武双全,能诗会画,尤其擅长对对子,不少对联水平都相当不错。

相信看到对联的朋友,肯定知道对联写的是李白,写的是李白醉后捞月的传说。

没错,这副对联是彭玉麟在安徽采石矶太白楼所写,上下联都体现了李白的传说。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6)

上联其实就是一句诗,“白也诗无敌”,歌颂李白超逸绝伦的诗歌才华。所以在太白楼写诗无异于班门弄斧,还是不要写诗了、

下联用的就是“李白捞月而死”的民间传说,体现了李白的浪漫。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7)

同时这副对联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他认为自己虽然比不上李白的诗才,但是在“狂”上面是可以效法李白的。

这就是为什么对联说“我来甘拜酒仙狂”的原因了。一个 拜 字,事实上不只是歌颂李白的浪漫,也体现了彭玉麟的“狂傲”之姿,体现了彭玉麟谦逊态度下的自负或者说风流自赏。

这才是有真感情的对联,耐人寻味,故而流传甚广。

顺便一提,上网一搜索,跳出来采石矶捉月台的对联,与彭玉麟对联极为相似:“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江山曾捉月,我来某拜酒仙狂。”

最容易对的对联(2个不出名却耐人寻味的古代对联)(8)

我是看不太懂这个“某拜”是什么意思,估计是“甘”打成了“某”,网络上相互转载,也没有人去修改成“我来甘拜酒仙狂”。

另外,“江山曾捉月”,语义理解似乎也不够通顺,我也搞不懂江山和采石矶捉月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感觉此联应该是这样的:“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江心曾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这样才符合逻辑,后来我再查找资料,发现太白楼的确有一副对联,果然就是:“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江心曾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此联似乎是对彭玉麟原对联的改写,个人感觉还是彭玉麟的对联更有味道一些。

大家还知道哪些好对联呢?欢迎留言哦。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