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吴嘉在朋友圈吐槽中南大学教务处,称其为了让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而要求老师压低学生分数。该消息传出后,引发众多热议。目前,学院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双方在沟通上有误会,现在误解已经清楚。

分数无误,沟通有误,原来只是一场误会。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考试成绩被要求体现“正态分布”,网友所表现出的激烈反应。尽管存在“误会”,有类似要求的恐怕不只这一所大学,有过从教经验的人应该不陌生。

所谓正态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统计某次考试成绩分布规律的时候,将成绩按分数段制成统计图,如果靠近平均成绩的得分占多数,其余成绩以平均成绩为中轴,向两侧逐次降低,则称这次成绩呈正态分布。简言之,即高分和低分的数量少一点,中间值的数量多一些。应该承认,这样的成绩模型有其合理性,甚至符合“教育审美”的习惯。

正态分布的应用性理解(别让正态分布成了新版的)(1)

不过,若将正态分布当作必然的成绩结果,就难免会闹出笑话。在客观事实和理想化的成绩模型之间,究竟是尊重事实还是为证明正态分布这个“理想”而必须削足适履,显然是个值得正视的问题。

为什么要求任课教师批改的成绩,要套用正态分布这个数学模型呢?即便模型有科学之处,也别忘了,任何模型都是理想化的产物,否则它们就不是模型而是绝对标准了。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考试的情况不同,要求所有课程的考试成绩分布都符合正态分布模型,这未免太过想当然了。

如果理想化的模型变成一项教务实践后,遇到较真的老师捅破这个模型“漏洞”,就会暴露出管理者的思维僵化。或正是基于对这种僵化工作思维的不满,才会点燃舆论的导火索。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在吐槽这样的“成绩模型”,批评这是“老毛病了:不是我的模型错了,是现实错了”。

成绩管理,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如果管理思路是先勾勒出一幅图案,再要求教师们按照这样的“理想图像”去描画,当任课教师描绘得不太符合,管理部门可能就会责怪“老师教得不好或试卷出的难易程度不好”。

如果说成语故事“削足适履”中的主人公闹笑话是思维迟钝,那么,个别学校可能存在的要求老师修改成绩以适应正态分布模型的管理者,显然也聪明不到哪儿去。对事实负责,就得尊重事实。为尊重数学模型而牺牲事实,这样的削足适履故事新编,难道不怕被讥笑吗?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正态分布的应用性理解(别让正态分布成了新版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