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1)

1

虽然春节已经结束,但是关于春节的话题却依旧热度不减。

这两天,一个名为“七个儿女磕扁铁盆给父母拜年”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了开来。

视频的拍摄地是在山东某农村,文字描述是这样的:“大儿子在盆上磕了三个头之后,老人给了100块钱红包,其他几名子女见状纷纷上前”;

“盆都被磕扁了”、“轮到三儿子磕头拜年时,围观的人上前将盆给踢开”。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2)

先说明立场,本人作为一个家中不存在磕头文化,也不曾给其他人磕过头的人,乍一看文字描述,是有一点不舒服,就感觉,挺封建的。

打开视频,一开始,看到这家人磕头磕得那么夸张,还一口一个“红包呢”,那种违和感就更明显了。

然而,看到后面的时候,随着磕头的和围观的人们全都笑成一团,还对铁盆你争我夺时,我又突然释怀了:他们磕头,似乎不是为了红包和面子,而是纯粹为了逗老人开心的。

抢着磕头并索要红包,不是真的眼红那100块钱(话说在山东100块钱红包真心不多),把铁盆踢走,也不是自虐到别人都看不下去了,而是兄弟之间的玩闹。就连那一人100块的红包,孩子们事后也全数还给老人,都证明了,人家就单纯图个乐,那人家都不介意,旁人又有什么好置喙的呢?

更让我费解的就是,这样一个过年给父母磕头的视频,虽然是略微夸张,但在某音、头条这些平台应该还是很常见的,怎么的就引起了这么大争议了呢?就连评论区,大家就磕头的做法对还是不对,都能吵成一团。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3)

原来,争端的源头,源自自媒体大V@呦呦鹿鸣。

前几天,他在网上用犀利的言辞批判了在我国一些地方的“集体磕头”习俗,直接称磕头是历史倒退,一下子激起了极大的水花。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4)

本来嘛,这种如此犀利的观点,有争议也是必然的,毕竟谁都不是人民币,哪有一个观点说出来,全世界人都认同的道理呢?

然而,这位大V似乎还较真了,过了没多久,又发了一条状态,批判了那些不同意他观点的人,称“这是跪上瘾还跪出理论了?”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5)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说明磕头风气对人荼毒之深,他还po出了读者的私信。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6)

这也是磕头的习俗会突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原因,如果说是阴婚、闹伴娘这类毋庸置疑的陋习,那不用说,大家枪口一致对外,把陋习批得狗血淋头。

但如果是磕头这类并不符合现代人三观,但也还有存在的土壤、模棱两可的“陋习”,争议就大了。

反对的人自有一万个反对的理由,什么人性、阶级、历史,支持的人却直接一个白眼:我家就爱这样干,怎么,犯法了还是吃你家大米了?

这注定是一场无解的斗争,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每个人其实都是用自己的个人想法,以及家庭习俗来投票。但事实就是,世界本就是多样的,家风更是如此。

也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观点,顺便批判对家,而是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时候,能有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2

同样以上文的磕头为例,先说明我自己的观点:我没有磕过头,也不会给谁磕头,但并不反对那些有磕头习俗的家庭,以及他们那用磕头取乐的价值观。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磕头的“孩子们”都已经是中年人,老人的年纪,应该也很大了,尤其是老太太,看背影,和我80多岁的外婆一样一样的,连发型衣服都是同款。

将心比心地想象一下,如果大过年的,孩子们给我外婆磕头,再配上那种玩闹的气氛,我外婆感受会如何呢?不用说了,两个字:开心。指定笑得眼睛都眯起来,比吃一顿不饱且贵的饭强多了。

如此一想,我顿时就理解了那些给父母磕头的中年人,先不说习俗不习俗,合理不合理的,孩子们动动膝盖和头,就能换来老人一整年的开心,一整年都能在老伙伴面前炫耀,还有比这成本更低、效果更显著的方式吗?

尽管磕头不符合现代价值观,但别忘了,人们磕的,也不是那批将现代价值奉为圭臬的人。

从实用的角度看,磕头就是能让老人开心啊,更讽刺的是,到了现在,愚孝的人越来越少,不把老人放在心上的,却越来越多了,能娱亲的,好歹心里还有老人不是?

这也是诸如磕头这类习俗能够存活到现在,且到目前还还有不少支持者的原因,能存在,就证明有人喜欢,有人喜欢,那就是有价值。

何况,习俗的传承,本就是分家庭的,假设100年前大家都一个样,那么我的家庭没有把习俗传承下来,就是因为家人不喜欢,或者没有了受众,但如果有的家庭依然喜欢这些方式,我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他人的想法。

我们可能对接受磕头的老人说“磕头是陋习,你就是在倚老卖老”吗?可能对给老人磕头的人说“人人平等,用不着给他们磕头”吗?真有人这样做,恐怕连门都出不了吧。

因此,能改变人想法的,永远都不是大V的嘴,而是时间,年轻人如果想法改变了,那这种习俗在未来自然就会式微。

3

关于磕头的争论,还折射了一个现象:地域偏见。

比如,但凡说到“陋习”,就肯定要拿山东举例,什么山东人封建、规矩多,要不就是喝酒喝到胃穿孔,要不就是磕头磕到脑震荡,我就寻思着,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好歹也去过山东,也没他们说的那么不堪吧。

其实,从中国到世界,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非常典型,但不一定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习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能引起争议,反而才是好事。

比如说,很多地方虽然不磕头,但普遍都会拜神,在一些名山附近,我们总能看到风尘仆仆、三跪九叩的人,不但自虐,更是烧钱。

喜欢的人自然可以说这是信仰、净化心灵,但要我说,还不如回家给老人磕磕头呢。

类似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一说起广东,以及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的港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迷信。

什么风水、各种吉利说法等等,能直接把人绕晕,与广东人相比,王建国的谐音梗都是玩剩下的。

比如曾经有一次,天王嫂方媛给郭富城做了7菜1汤,po上社交网络上没几分钟,就删掉了,看得吃瓜群众一脸懵,这家常菜,还能犯忌讳不成?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7)

事实证明还真的是,据网友透露,“七”在广东不是什么吉利数字,更重要的是,和某个不可描述的部位发音相似,因此在家里做七个菜,也是忌讳咯。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8)

好家伙,这规矩,很多广东人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其他地方的人了,讲究的人说得头头是道,不讲究的人直接觉得不可理喻。

此外还有广西的狗肉节、闽南的赛神猪,反对者认为和现代的动保理念相违背,但支持这些习俗的人,就认为反对者太伪善。

不但是旧习俗,就连新兴起的符合现代理念的习俗,也可以引起无数争议,比如,网上祭拜是创新还是不虔诚: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9)

以及这两年在江浙地区兴起的“两头婚”,是新型婚姻,还是离经叛道,等等,要说争议,可比磕一个头大多了。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10)

但这些争议到最后,都是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这个世界,本就是由不同的人和家庭组成的,只能说,如果习俗的确是好,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否则,就会渐渐式微,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选择一个能够认同自己观点的人一起过日子而已。

4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万一你遇上了那些不愿意,但又被迫着执行的习俗,你应该怎么办?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个人和原生家庭,以及伴侣的关系处理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对于一些习俗,还是有选择的权利的,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拜不拜神、讲不讲风水、吃不吃狗肉、拼不拼酒,最多只是面临一些面子上的问题而已,如果这都能被人逼迫,反思一下自己。

而最有可能令人感觉到“被迫”的,就是来自原生家庭或者伴侣家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习俗。

比如说,自己小时候会给长辈磕头,但长大之后,觉得有点不舒服;或者说,自己在家里从来没磕过头,结婚之后,却被伴侣要求给亲戚磕头。

这个时候,如何处理,就要分情况,视关系亲疏、愿不愿意让步,以及你愿不愿意承担不让步的后果而定。

比如,如果你不太愿意磕头,但也不想伤家里老人的心,那建议还是屈就一下,等自己更年长之后,不要用这个要求小辈就是了;

但如果是你不愿意给伴侣家的亲戚磕头,那就需要开诚布公地和对方商量,对方能理解,自然最好,但如果对方不愿意让步,说这就是习俗,不磕就不是我家人,那么,你应该要反思一下,这个家庭的三观,符不符合你的标准,你有没有信心,在这样的家庭中过一辈子。

三观上的门不当户不对,是最为致命的。

人一生中要经历的矛盾和磨难何止千万,如果一个习俗就能轻易绊住你,那这个避风港究竟可不可靠,是不是要打个问号呢?

习俗只是习俗,没啥可怕的,最可怕,也最能伤人的,永远都是人。

山东 磕头(山东磕头文化引发的骂战)(11)

文 | 毒哥&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