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起,我开始做校长,在山东省利津县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干就是近8年2014年到北京工作,2016年7月开始我又在北京市密云区的一所城乡接合部初中校做了5年校长在13年的校长履职过程中,感知有诸多变化一开始,我带着简单的使命感走上校长岗位,学校经历了从内部价值观的复杂混乱,到文化生态科学重构,再到办学理念得到社会认可而我个人,也从精神与学养的生涩走上自我反省持续学习之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作为校长最大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校长最大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校长的精神品质与使命)

作为校长最大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

2007年3月起,我开始做校长,在山东省利津县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干就是近8年。2014年到北京工作,2016年7月开始我又在北京市密云区的一所城乡接合部初中校做了5年校长。在13年的校长履职过程中,感知有诸多变化。一开始,我带着简单的使命感走上校长岗位,学校经历了从内部价值观的复杂混乱,到文化生态科学重构,再到办学理念得到社会认可。而我个人,也从精神与学养的生涩走上自我反省持续学习之路……

我认为,校长应该永远记住,你是学校的核心和支柱,应该以自己的待人宽厚、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你还应该细心观察和关注每一名教职工与学生,像太阳一样虔诚地照亮他们的心。因此,每接手一所学校后,我首先会问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静下心来想一想“校园里每天有哪些事情会让师生充满激情”,再想想“我可以给学校和周围的人带来什么不同”……

接着,主要从3方面不断改进——

从内在改变,构建学习的生态文化园。学校品质因文化的积淀、传承而个性鲜明,教育生态因文化的熏陶、互动而健康生长。校长、师生要自己动脑动手构建奋发有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学校内生活力。丰富学习资源、提升教育的意境与品位,便成了我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学校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应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鼓励教师自觉工作、学生自主管理。

从小处着手,开创成套的微改革策略。校长的管理智慧源于对教育对象的观察与思考。一个细小的设计、一个偶然的举措,都会引发师生教育观念的改变。当教育者的目光落到一个个被遮蔽的问题上,然后从“人”的立场出发,再回到“人”的成长,一点点地“看见”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时,一个微小的行动也会成就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就把成长的空间真正还给了学生。

从长远布局,绘就系统的课程体系图。校长必须首先找到学校文化的源泉,洞悉学校的办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全面了解学校的内外环境,最终确立一个“路标”——这个路标不是简单的任务步骤,而是具备战略性、前瞻性的愿景、使命,这样才能为战略选择和行动提供原则性指引,为重大事项提供决策依据。

其实,这个过程中蕴含着校长的精神品质与使命的形成过程。

我理解的校长的精神品质与使命,第一是谦逊,有宽阔的胸怀。这种胸怀是同理心,是接纳和尊重。第二是勇气,这是陷于困境时的向前一步,是为了理想的挺身而出。第三是容忍。如果没有容忍的素养,则很难进行严肃的教育工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民主经验。容忍使校长能尊重和了解差异性,与差异性共存。第四是果断。容忍需要与果断相匹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缺少自信而造成专业上的无能或意志上的薄弱。

当然,校长需要的精神品质不仅仅是这些。这就需要校长始终处于学习和思考中,这也给校长带来很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学习者和探究者,校长在落实自己的办学思想中要走进教师,与教师一起批判性地思考教育,批判性地反思管理过程,进而能批判性地认识社会。校长不再只是管理者,也是在与教师对话过程中的受管理者;而教师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同时也进行着管理。教师和校长为彼此的成长共同负责、共同服务。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15日第10版

作者:李志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