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中庸之道(徽州之礼礼尚往来)(1)

送礼、回礼、结婚送红绸喜幛、对联、鞭炮、红烛,俗称四色礼。

从简者送现金,最低标准为四元,上限因辈份和亲疏关系而定。嫁女送衣料、被褥、面盆、脂粉等物,数量不等。

富有之户母亲或外婆则送金握簪、金耳环、金戒指等贵重之物,俗称“思念之物”。寿庆儿媳为长辈做寿鞋、送茶点、并主持寿庆,亲友送寿幛、猪肉、寿面、寿糕、爆竹等。丧事送香、锡箔、火纸、炮竹(或白蜡烛),如果死者家里有上辈人在,还要另送糕点,谓之看死人先看活人。

近年来,大多为花圈、被面所取代。生育不论男女,必须向亲眷送喜酒,即用鸡蛋煎成鸡蛋饺,放入装满糖水酒的锡壶内。壶嘴上扎上柏枝、天竺叶,就是生了男孩;若柏枝、天竺叶扎在壶后柄上,则是生了女孩。送往对方,一般每人酒饺两只,红蛋两个。

现送礼从简,除丧事送花圈外,礼品均以对方实用性为标准。结婚回送果子(花生、蚕豆、米糕等),用红袋装成,每户四袋,现从简为喜糖一袋。寿庆每份回送寿包四只。丧事每份回送白布一块。生育每份回送鸡蛋不等(以送来数加倍回送)。

挂喜轴寿联 婚事喜轴,娘舅为大,挂在堂前正中。姑爷次之,姨夫再次之,其余亲眷按辈份依次类排。师傅的喜轴,可以与姑爷、姨夫并列。朋友的喜轴,要分路近路远、辈份大小。若是新郎自己的朋友,又属本府县的,则与新郎平辈者并列,若是祖父朋友,属本府县的,与姑爷、姨夫并列;客府客县者,与娘舅并列(或另借一间屋挂在堂前正中)。娘舅不论亲、堂,均按年龄大小区分。新郎父母的娘舅、姑爷、姨夫,一般由其子送礼,若有挂名参加者,另借一间屋为其张挂及开席。表舅亦同样。娘舅本人未到,由儿子代送贺轴的,贺轴仍按规矩挂正中,但安席时,儿子不能代父坐首席首位,也有个别地方可以代父。娘舅已过世的,其子不能再以其父辈衔头送贺轴。

娘舅过继别姓,如不恢复原姓,或改变己姓者,不算娘舅。其他尊长辈在姓氏这一点上亦是同样。喜轴挂自己屋为“正屋”,另借屋为“偏屋”。喜轴挂在上堂,左厢为东,俗称“大边”,右厢为西,俗称“小边”(以人在上堂脸朝大门定左右厢)。尊长辈、父亲朋友、同辈依次从上横头挂完“大边”,新郎自己朋友、平辈挂“小边”,尤以新郎姐夫、妹夫为最小,挂末尾。屋小,贺轴挂不下可以重迭挂,但落款要现出来,也可分挂于“偏屋”。

新郎的叔、伯家不送贺轴贺礼,但须帮忙待客,或协助做些琐事。寿联女婿挂于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女婿再次。其后以侄儿、表侄儿为序。总之,从小辈到做寿者本人平辈(年龄小于做寿者)为止,两厢依次张挂。祝寿是女婿“半子之份”的充分体现,儿媳只是陪衬,只送寿鞋、寿衣,不送寿礼和寿轴。

设置酒席 婚、丧、嫁、娶、寿庆、做屋等,早上要招待吃五香茶叶蛋和肉丝盖交面。平时来客,一般先以三个“鸡子滚水”或三个油煎荷包蛋招待,家中添(生)孩子,用米酒酿煮荷包蛋招待,中、晚餐设宴或酒席招待。根据贺客辈份、身份安排座次。此外,还有专用于祝寿的“八仙庆寿席”,该席中间要安排一位女客凑足“八仙”数。红(喜)事,吃酒要“三请四接”。白事只要招呼一次。红事可以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白事浅饮吃饱为宜。如果死者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以作为喜事,但行拳仍要适可而止。

行路 过桥、让路,要让长辈先行。挑担让路,要让在不碍担杵的一边,或者放下担杵。进客村时,铁头担杵不得落地,以示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