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以色列打工都做着什么(以色列人在青岛有了)(1)

去以色列打工都做着什么(以色列人在青岛有了)(2)

从科技到产业,从经贸往来到人才文化交流,作为国家间互相沟通合作的 “纽带”,在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里,这里以开放创新的姿态集聚着来自中以两国不同领域的丰富资源。而在国际客厅背后,有这样一群为融合两方文化与价值观而付出的会客厅服务人员,或曾在以生活多年,熟悉对外日常交往沟通的方式与技巧,或拥有多年招商服务经验,能精准掌握了解不同的需求点,他们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在不同国度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合作“桥梁”,也为以色列人在青岛打造出一所 “温馨驿站”。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高新区汇智桥路的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这里处处充满着浓厚的以色列元素,随处可见的希伯来语,陈列在展厅内的以色列文学、摄影、艺术作品,展示出的最新科技创新产品供人一睹名家风采,这里的特色餐厅、咖啡厅,处处彰显着以色列独有的地域风韵。处处摆放的中国与以色列国旗,是双方友好、合作、共融的象征。

记者现场了解到,青岛以色列 “国际客厅”总面积15000平方米,客厅涵盖展厅、商务洽谈区、办公区、会议室、路演大厅,将打造为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实体平台。为使交流24小时不断线,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同步建设了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数字国际客厅”,其中涵盖产品技术交易平台、中以资源数据库、网络视频交流系统等板块,全天候不停歇地链接全球商协会、企业、科研院所机构、高端人才等资源信息,并预留产业发展区,承接高端落户项目。目前,已有30余个企业项目在这里达成合作意向。

人物1

赴以像读了一次“研究生”

2016年,对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纳新而言,可以说是具有转折点的一年,那一年她肩上担负着工作的重担,心里装着对未知的一丝担忧,独自一人踏上了飞往以色列的航班。“当时由于工作需要在以色列设立青岛境外工商中心,链接好国际资源,而我正好干了好多年一线招商工作,英语交流也没有障碍,就被选了过去。 ”回想当年去以色列的情景,尹纳新笑道,在那之前,她也曾踏上过那片国土,神秘感是她对那里留下的第一印象。

然而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在以色列现实的生活重新给尹纳新上了一课。“第一年到以色列的时候,因为沟通方式、生活习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工作、生活可以说是处处融不进去,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是最困难的。 ”尹纳新回忆道,作为在国内有着8年经验的招商“老手”,因为文化带来的思维模式不同,在与当地人交谈工作、邮件沟通时,她总是学着多揣摩下对方说话的含义,生怕自己理解认知不到位。 “在国内做招商时,大家双方的认知很容易接受,但到了国外,很多理念不相通,工作就做不好,谈不拢,让人受挫。 ”尹纳新介绍,“时间就是金钱”在当地很受认可,每当交谈合作时,对方就会开门见山询问合作利益点,不做任何多余的交谈。

经过一年的适应,在后来的两年里,尹纳新逐渐习惯了当地的工作模式、交流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慢慢地在不断试错中学到了很多,她说自己就像是在国外又读了个“研究生”,对当地人的生活和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正是有了这3年接地气的经验积累,去年6月份在特拉维夫筹备 “青岛-中以科技创新园交流会”城市推介会期间,尹纳新与国内团队密切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将中以双方企业间的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成功组织举办了一场超200人参与的跨境城市推介会。

人物2

孩子给他颁了个“瞎忙奖”

此外,负责招商一线还有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综合部负责人洪飞。初见洪飞时,他正忙着接电话,刚挂断一个电话没两分钟电话又响,采访也只能插空进行,也是因为每天忙碌的工作状态,在孩子眼里他成了“瞎忙人”。

去年年底,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开始进入正式建设装修阶段,今年疫情期间,为了不影响客厅建设进程,洪飞和同事们也在背后默默付出。 “疫情时候工人们在这里隔离施工,我们就早晚两次来现场看进度装修,每天定时上报进度。”洪飞介绍,疫情期间招商过程也同步进行,有些企业项目因为无法面对面交流,只能通过微信或电话形式咨询,他的手机最多一天接打上百个电话,晚上回家后也常常一头扎进电脑里直到深夜。

“今年元旦孩子给我颁了个 ‘瞎忙奖’,农历过年时还送我一幅画,是只会写材料的小狗和一台笔记本,说他们可以帮我写材料。”提起孩子,洪飞脸上露出一丝愧疚。

如今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已经正式开厅,新一轮的招商工作任务也落在了洪飞的肩上。 “这段时间我们和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与以色列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达成了合作,将他们从设计实施到滴灌到田的农业温室大棚项目引进,采用大田养殖和集中养殖等方式,进行新模式化农业生产。 ”洪飞说。

【延伸】

为青岛注入高端研发资源

“我们研究院就是想通过国际客厅这样的平台,不仅吸引以色列的高端项目和人才,也想将相关研发体系引入进来。”作为客厅第一家引进的中以合作的科技平台类项目,国内第一家完全由以色列权威专家指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中以天梯创新技术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戴忠玉介绍,以色列擅长科研生产领域中从0到1的创新,国内则更为擅长做1到无穷大的制造生产,研究院便是想为青岛和山东注入以色列的高端研发资源。

通信、电子、(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生物医药……以色列的原创科技不但持续改写原有行业的边界,更屡屡开创新的行业。 “国内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期,中以双方有着强烈的互补性,这种差异也让双方合作的价值才刚刚开始释放。 ”戴忠玉说,在国际客厅平台下,举办了以色列医疗创新暨中以合作线上研讨会,来自以色列孕妇子痫前期早期风险筛查工具、人工辅助生殖精子3D全息量化检测和筛选、肠癌患者早期风险评估生物标记物分别等项目进行了“云”探讨,有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通过国际客厅这样的交流平台,众多优质项目在这里集聚交流,这里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办公环境和贴心的政策服务,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戴忠玉说。

截至目前,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已成功引进中以天梯创新技术研究院、以色列英飞尼迪创新国度青岛动力空间、中以跨境双核创新孵化器三个平台类项目,在全世界疫情爆发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下,这三个平台显现出双边团队跨境协同作战的优势。从中以交流合作环节最前端开始,客厅通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运作发展,找准穴位、打通经络,正以最大程度链接以色列的创新资源。

【对话】

将打造产业文化新地标

记者:在您的眼里,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是什么样子,具备哪些功能?

尹纳新:国际客厅像是纽带,是中以两方合作交流“SayHello”的平台,在这里将双方差异进行融合,吸引更多伙伴来做客。

记者:您对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今后有哪些规划和愿景?

尹纳新:创新与技术转移是以色列的优势,未来我们想通过国际客厅,将这里打造成为产业新地标,实现产业领域协同创新;同时也要打造精英人才和文化交流的新地标,让双方不断增进互信,促进交流与合作。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吴冰冰 视频剪辑 刘宇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