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信网】

青岛有轨电车新消息(运营62年大辫子电车)(1)

上世纪80年代行驶在中山路上的2路铰接式电车。 (来源:市北巴士)

青岛有轨电车新消息(运营62年大辫子电车)(2)

如今行驶在威海路上的2路新型双源无轨电车。 (来源:市北巴士)

信网7月1日讯(通讯员 李克寒 见习记者 姜丹宁)为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方便乘客快捷出行,7月1日起,青岛2路区间公交路线停运,优化调整2路公交路线。调整不产生新的公交盲区,并缩短了2路线高峰发车间隔。这条驶过62年时光的公交线路,见证了城市更新提质增速进入发展“快车道”,也见证了市民从“出行难”到“路路通”的“华丽变身”。

“大辫子”电车见证城市发展脉络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半个多世纪的运行,2路线的变迁,是青岛公共交通发展的见证,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1960年,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区开始修建无轨电车。1960年10月21日,从青岛火车站到市立医院的电车线路架设完毕并正式通车,初始段线路全长2.27公里,配备3辆车,这是2路的前身,也是青岛乃至山东的首条无轨电车线路。由于车身顶部有两根长长的集电杆装置,无轨电车被俗称为“大辫子”车。

1963年1月23日,火车站至西镇站路段、东镇站至延安路广场站路段开始运行,2路公交线路全线开通,从西镇至延安路全长7.7公里。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为更好满足市民便捷出行需求,1979年12月,青岛市人民交通公司增设了由镇宁立交桥西站发往铁路青岛站广西支路的2路区间线路。

1984年青岛被批准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城市规模逐步开始扩大。1985年3月,为了改变宁夏路交通状况,青岛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拓宽道路,修建高架桥。同12月,随着宁夏路大桥建成通车,2路线由延安路总站延长至青岛手表厂,电车由延安路路过宁夏路大桥、横穿南仲家洼,极大地方便了南仲家洼,尤其是靠近镇江路一带的人们的出行。

如今,2路这条贯穿青岛老城区东西的公交线路已驶过62个春秋寒暑,仍旧担负着城市老城区市民出行及青岛市中央商务区、台东商业区、岛城多所院校、三甲医院、青岛著名旅游景点和青岛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的客运任务。

线路优化 市民出行更便捷

2000年后,随着青岛市构筑起多层次、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公交飞速发展,为实现“城区建到哪,公交开到哪;小区建到哪,公交通到哪;地铁开到哪,公交配套到哪”的工作目标,切实提高乘客“出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便捷度,青岛公交不断优化线网、增开线路,从以往的30几条线路增加至100余条线路。

今年,青岛市将“结合市民出行需求、市区步行街改造、地铁及综合客运枢纽衔接等需求,优化调整公交线路80条。”纳入2022年16件市办实事中。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全面推进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助力城市融合发展。

优化的城市公交线路推进了城市公共交通品质提升。目前2路线由金坛路发往西镇,2路区间由镇宁立交桥西站发往铁路青岛站广西支路。此次调整后,2路上行往金坛路方向增设铁路青岛站兰山路①,其余站点均未增删调整。调整合并后的2路,覆盖原2路区间镇宁立交桥至青岛火车站路段全部运行路线,不产生新的公交盲区。

“目前2路区间线与2路主线线路重复过多,随着城市交通发展,逐渐出现了运行秩序不稳定、车辆运行不均匀等问题。”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北巴士公司营运服务部部长曾懿介绍,调整后,2路统一调度发车,提升了发往西镇的运行班次,高峰发车间由6分钟缩短为4分钟,大幅提升车辆运行效率。此外,所增设的铁路青岛站兰山路①站,进一步提升了与地铁3号线的接驳。这条运营62年的公交线路将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

车辆升级 市民出行更舒适

城市的建设提质增速让市民出行需求更加多样化。近年来,青岛公交充分发挥公交规模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抓住青岛地铁开通、机场更替等交通变化机遇,通过细分客运市场,在满足普通乘客出行前提下,开发了景点巴士、夜间巴士、城乡巴士、高考专线车、高校直通车、节会专车等十余种特色公交;首推解决高峰出行需求的“互联网 公交快车”,成为行业“互联网 公交”的成功实践;创新实施“一线两制”“季节性空调”模式,以高质量、多样性的服务供给,加快青岛公交由高满载率向高舒适度出行的转变。

60年代京一型无轨电车、80年代上海铰接式可控硅件无轨电车、1983年铰接式吸子无轨电车、90年代单机无轨电车……历经六十年的更迭换代,随着青岛公交优先政策逐步落地生根,青岛无轨电车在动力、承载力和安全性能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如今2路线所运行的新型双源无轨电车,更是让“大辫子”车在性能与舒适性上又有了质的飞跃,驶入节能减排“快车道”。

“有线网的时候,可以通过线网对车辆进行充电,边走边充;没有线网的地方,可以通过车载电池来维持车辆的运营,更加灵活。”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北巴士公司技术信息部部长王京年介绍,新型双源无轨电车采用的是“线网 动力电池”的双源动力模式,可以实现拖杆运行,告别了曾经一辆电车“掉辫子”整条线路就瘫痪的情况。车辆的制动电能回馈系统,更是让电能在车辆运行中实现“一减一增”自我补给,达到“碳中和”效果。

除了车型的更新,市民乘车也愈加智能。如今的移动支付代替了曾经的月票,不仅减少了市民的出行成本,也让市民们的乘车方式变得便捷。青岛公交的移动支付系统集IC卡、微信、支付宝和银联云闪付于一体,领先国内同行业。老年证换成了敬老爱心卡,荣军卡与无偿献血荣誉卡免费乘车相继推出。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有了自己的“青岛公交集团”微信平台和“青岛公交查询”APP。手机上一键操作便可随时随地查询所乘车辆的行车情况、到站时间,足不出户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不用再在寒风中焦心地等待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车辆。部分公交车上也有了免费WiFi,一路畅享更加智能。

真情服务,市民乘车更舒心

不断升级的车辆“硬实力”,让市民对公交服务“软实力”有了新需求和新期待。

2路线刚开通时,驾驶员和乘务员以女性居多,且大多梳着两条长长的辫子,被乘客亲切地称为“大辫子嫚”。1978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2路线“姐妹班”诞生。砥砺奋进六十载,2路线成员以“姐妹班”为引领,持续锤炼服务技能,追求卓越服务品质,练就了“一口清”“活地图”“三语服务”“蒙眼拆装集电头”等服务绝活,提炼出“星级车厢5678服务体系”“三角形监票法”“四心、四勤、四美”“八心、八创、八满意”等十余项工作法,推出全国副省级城市首部“驾驶员规范作业指导书”,成为全行业的“业务尖子”和“领头雁”。

1981年起,2路线将“挂牌服务”引入车厢,邀请乘客监督驾乘人员“热情服务、礼貌待客、有问必答、卫生清洁”等服务标准。当年的“姐妹班”乘务员王福红回忆说:“那时候挂的牌子十分简陋,就是利用维修厂的废铁,然后涂成白色,喷上红字,用一个小螺丝挂在车上。”从小铁板到小黑板,再到如今的线上意见箱,都是2路线成员创优争先、倾情服务的最好见证。

六十余年风雨无阻、迎来送往,2路线始终是公交行业的标杆班组,是乘客眼中的“便民线”“暖心线”。八十年代公交车质车况不好,不少车辆存在门和玻璃漏风的情况,冬天冷风灌进车厢,2路线乘务员李秋华便穿着棉衣用身体挡住车缝,不让乘客挨冻。九十年代,担心乘客握着车上的铁扶手冻手,“姐妹班”班长朱莉便带着班组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手缝了1000多个暖扶手套在座椅扶手上;到了夏天,班组成员又从自己家里找来了纸壳和浆糊,一针一线缝扇子,为车上配上了小扇子。就这样,2路线车厢内“冬有暖扶手,夏有清凉扇”的贴心服务被一代代延续至今。如今,为了能够在乘客询问时及时给出最便捷、准确的导乘方式,2路线驾驶员董文香熟记青岛160余条公交线路的首末车时间和起终站点,被誉为“活地图”状元。

车轮滚滚中,2路线的发展变迁映射着青岛公共交通的不断升级与突破,也是青岛持续着力满足市民幸福美好出行需求的缩影。

本文来自【青岛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