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三伏日历,来了!

“夏至三庚便数伏”。

①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②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③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2022三伏天有40天。三伏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今年的初伏(也叫头伏)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一般来说,“三伏”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这一时节,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今明两天广东强降水持续

台风“暹芭”虽已离粤,但广东未来几天仍有雨,请继续做好防雨措施。

先来看看台风动态。

7月3日17时,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中心位于广西阳朔县境内(北纬24.9度、东经110.6度),强度减弱为热带低压级,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米/秒(7级),中心最低气压992百帕。

预计,“暹芭”未来24小时内将以每小时10到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将于4日白天以热带低压强度移入湖南境内,强度缓慢减弱。

三伏天2022时间表最新(来了7月16日开始长达40天)(1)

在“暹芭”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广东多地纷纷解除台风预警,广州在3日17时18分解除越秀、天河两区台风预警。

三伏天2022时间表最新(来了7月16日开始长达40天)(2)

7月3日,暴雨让广州二沙岛草坪形成多滩积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摄

预测3日12时至4日12时,广东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以西地区,一定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哟。

地质灾害2级(橙色)的地区: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阳江市江城区、阳东区、高新区、阳西县、阳春市,云浮市新兴县、罗定市。

三伏天2022时间表最新(来了7月16日开始长达40天)(3)

@广东天气 预计,“暹芭”未来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受“暹芭”环流 强盛西南季风影响,未来几天广东省降水持续。

具体预报:

4日,粤西、珠江三角洲、清远、韶关有暴雨局部大暴雨,粤东市县有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县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5日,清远、韶关和珠江三角洲部分市县有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县有中雨局部大雨。

6日,韶关、清远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县有阵雨局部大雨。

三伏天2022时间表最新(来了7月16日开始长达40天)(4)

广州方面,满屏都是雨!台风“暹芭”带来的雨水持续时间比较长,请大家继续做好防风防雨的准备,外出永远带伞(yyds)!

三伏天2022时间表最新(来了7月16日开始长达40天)(5)

广州气象台预计,受“暹芭”残余环流及西南季风气流影响,未来三天广州市仍有持续降水。展望9日起副高再次加强西伸降水减弱,广州重回高温炎热天气。

具体预报:

4日,大到暴雨,气温25~29℃;

5日,大雨局部暴雨,气温26~30℃;

6日,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气温26~31℃。

推荐三个食疗方,祛湿必备!

近来广州持续降雨,让不少人感觉身体沉重、周身不适。

祛湿是这一时期的养生重点,而不同的湿气类型,需要不同的祛湿食疗方案,方可辨证应对。

今日推荐大家三个食疗方,分别对应不同的湿气类型。

你有湿气重吗?

实际上,湿气重的症状从头到脚都会表现出来。大家观察一下,最近自己有以下这些表现吗?

三伏天2022时间表最新(来了7月16日开始长达40天)(6)

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水,长期居住在岭南湿地,我们身体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湿邪开始由皮肤浸入,接着浸入肌肉、关节,最后浸入内脏。我们身体里面,有两个管理着“水分”的脏器,一个是“肾”,一个是“脾”。

脾主运化,它会负责把水分运送到身体内;身体血液中的部分水分,又经过肾脏,排出体外。

脾和肾功能减弱了,都会导致水分聚集,排不出体外,和脂肪混合在一起,变成所谓的“湿气”。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一部分人是天生的肾处理水的能力差,所以湿气重;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后天的一些不良习惯导致了脾虚,表现出湿气重。

比如:饮食偏好肥甘厚味、油腻、重口味、寒凉生冷的东西,便不利于脾胃消化吸收。

其次,当人体运动时候,脾脏各种水液代谢至全身各处,气血循环畅顺,人体一身轻松。

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运动,肾脏、脾脏里面的水液湿气无法新陈代谢,那么湿气就容易堵在体内,一身沉重。

除此之外,贪凉,吹冷空调、熬夜等也都会导致湿气重。

湿气的三种类型

湿气分为寒湿、痰湿、湿热。

寒湿患者,总体的体质偏于寒性,平时怕冷畏寒、关节遇寒者痛,饮食寒则会腹痛腹泻;

痰湿患者,“肥人多痰湿”,这类患者多表现为头重如裹,头晕沉沉的,肢体不爽利,疲乏倦怠、大便黏滞等症状;

湿热患者,整体体质偏于热性,口干口苦,心烦、火气重,面部油光、脘腹胀满、大便排便不畅、肛门灼热等症状。

如何简单地区分?我们可以通过看舌象来判断不同的证型。

寒湿舌象:舌质淡白,苔薄白

痰湿舌象:舌质淡,苔白腻或是白滑。

湿热舌象:舌红,苔黄厚腻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而润泽,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何辨证祛湿

不同类型的湿气,需采用不同的方法祛湿。

对于寒湿患者,要温化寒湿;

痰湿患者,要健脾祛湿;

湿热患者,要清热除湿。

为此,特别推荐几款汤方:

1、党参枸杞瘦肉汤

组成:党参15g,枸杞15g,生姜3片,陈皮10g,瘦肉100g。

功效:健脾补肾,温化寒湿

适宜人群:湿气重之寒湿型患者。

2、五指毛桃薏米瘦肉汤

组成:五指毛桃30g,炒薏米(薏苡仁)30g,生姜3片,陈皮10g,瘦肉100g。

功效:健脾化痰,祛湿利水

适宜人群:湿气重之痰湿患者。

3、木棉花土茯苓瘦肉汤

组成:木棉花15g,土茯苓20g,赤小豆50g,陈皮10g,瘦肉100g。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适宜人群:湿气重之湿热患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广州天气、@广东天气、广州气象台、中国天气网等综合

部分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陈婉允 通讯员 黄月星

转自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