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一种 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燕乐,又叫 宴乐,其主要成分是 北周和 隋以来由 西域 胡乐与民间 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 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 隋代。宋人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 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 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 张志和、 韦应物、 白居易、 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 晚唐 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 晚唐词人 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 花间派”词人以 李煜、 冯延巳为代表的 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 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 风格、 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 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 唐诗、宋词”的说法。
注:每50篇为一卷,1500篇共30卷,定时更新,感谢支持。
目录:卷十四:
651.天仙子·燕语莺啼三月半
652.永遇乐·舟中感旧 (徐灿)
653.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 (李持正)
654.鹧鸪天·花界倾颓事已迁 (耶律楚材)
655.一翦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
656.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 (万俟咏)
657.忆江南·江上雪 (李纲)
658.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659.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660.满庭芳·堠雪翻鸦 (纳兰容若)
661.清平乐·烟轻雨小 (纳兰容若)
662.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陈著)
663.南柯子·池水凝新碧 (吴潜)
664.柳含烟·隋堤柳 (毛文锡)
665.长命女·春日宴 (冯延巳)
666.醉落魄·栖乌飞绝 (范成大)
667.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668.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
669.宴清都·送马林屋赴南宫分韵得动字 (吴文英)
670.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吴文英)
671.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
672.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欧阳修)
673.酒泉子·流水无情 (辛弃疾)
674.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675.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676.西江月·送别 (苏轼)
677.清平乐·野花芳草 (韦庄)
678.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王国维)
679.桂枝香·吹箫人去 (刘辰翁)
680.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张先)
681.江神子·送翁五峰自鹤江还都 (吴文英)
682.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 (吴文英)
683.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黄庭坚)
684.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 (辛弃疾)
685.满庭芳·樵 (赵显宏)
686.定西番·苍翠浓阴满院 (毛熙震)
687.菩萨蛮·山城夜半催金柝 (顾贞观)
688.山花子·春愁 (陈子龙)
689.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冯延巳)
690.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范成大)
691.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晏殊)
692.瑞鹤仙·泪荷抛碎璧 (吴文英)
693.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天祥)
694.千秋岁·次韵少游 (苏轼)
695.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 (顾敻)
696.惜分飞·寒夜 (吴绮)
697.祝英台近·北固亭 (岳珂)
698.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纳兰容若)
699.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
700.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王国维)
651.天仙子·燕语莺啼三月半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天仙子·燕语莺啼三月半》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手写卷予中无名氏的作品,属于《敦煌曲子词》,写的是一个美丽的歌舞伎在暮春时节的感受。上片写其外表的华美,下片状其内心的悲哀。婀娜的身姿与擦拭不尽的泪珠、掩饰不了的忧愁,相互映衬,达成一种对比中的和谐。
这是一首怨词,写恋人选去,给姑娘带来的相思之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她们这种追求并不为男子所珍惜的社会现实。
652.永遇乐·舟中感旧 (徐灿)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永遇乐·舟中感旧》是清代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舟中行旅感叹怀旧的词作。词的上片感叹故国的豪华眨眼间抛尽,下片抒发因故国覆亡而愁苦沉郁的心情。词作主要通过景物、山川和典故来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不无悲壮之语,但更多的是悲咽凄切,采取引而不发、含而不吐的表达方式。
顺治二年(1645年),陈之遴出仕清朝。不久,徐灿携子女北上京师,与之团聚。这首词或即作于此番北上途中,与《南乡子·秋雨》同时。题为“感旧”,是因为作者十年前曾有北京之行。今日重来,桃花无恙,燕子依然,但人事全非,旧悲新愁纷至沓来,尽寓于此一篇小词之中。
1.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仄两体,上下片各十一句四韵。
2.前度刘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山桃源洞遇到仙女。至太康年间,二人重回天台。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3.江令:隋江总先后仕南朝梁、陈、隋三朝,仕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
4.龙归剑杳(yǎo):《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望丰城有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焕掘得双剑,一与华,一自佩。张华与雷焕死后,焕之子持剑经延平津,剑从腰间跃出堕水,但见化为二龙而没。后用“剑化”比喻人离世。
653.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 (李持正)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是北宋词人李持正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元宵之夜,老百姓倾城出动去街上观花灯看热闹。下片既写灯节的热闹,又笔墨着重于描写君王的游赏。
此词采用由远而近的写法,描写元夕的自然气候特征,后又描写京城观灯人数之多,场面之热闹。该词将元宵风俗情景,特别是黄帝观灯的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绘画出一幅人间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图,表达出作者对元宵之夜的喜爱。
李持正是两宋之交的人。该词录存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博得苏东坡叹赏,故此词当作于徽宗朝以前。适时汴京上元之夜灯节,作者观景有感而发,做出该词。
654.鹧鸪天·花界倾颓事已迁 (耶律楚材)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是由金入元者,虽得元朝重用,但身历两朝,心灵深处自然不免有所隐痛。当词人目睹花落春归,道观倾圮时,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在表现手法上,全词通过把眼前荒败的台观与远处生机的野草闲花相互映托,来达到显衬人事无常之艺术效果,颇具气象。又通过移情于物,使烟泛寒,鹃啼怨,来寄慨词人之幽情,抒发作者之百感交集,造成了很深的意境。又以“横”写山峦,以“架’’写云烟罩峰,体物无不工细。全词的特点是淡而穆,格调清放俊健。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于中好”。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七真洞:即纪念七真的道观,道家以茅盈、许穆等七人为七真。
655.一翦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⑴鸣镳(míngbiāo):马衔铁。借指乘骑。
⑵恹恹(yānyān):精神萎靡的样子
⑶嬛嬛一袅:嬛嬛(xuān):轻柔美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柔桡嬛嬛,妩媚姌袅“);袅:指体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婀娜多姿。
656.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 (万俟咏)
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梅花向来始别,又匆匆、结子满枝头。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悠悠。岁月如流。叹水覆、杳难收。凭画阑,往往抬头举眼,都是春愁。东风晚来更恶,怕飞红、怕絮入书楼。双燕归来问我,怎生不上帘钩。
《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伤春意伤别,借春愁言词人与恋人诀别情事。这种含蓄蕴藉的比兴手法,将词人心中千回百转,愁肠寸断的情感抒写得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657.忆江南·江上雪 (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658.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唐多令·秋暮有感》是南宋词人陈允平的一首词。上片开头劝人别去采莲,引出令人生愁的秋江烟水之景,从多个角度表达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片写“心事”是对上片“闲愁”的具体说明,用黄昏之景作结,烘托出一片迷茫怅惘、无可奈何之愁。全词既清疏骚雅,又平和婉丽,写的是女子在秋天思念远方的人,秋感怀人中隐藏绵绵情思。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作者的生活年代,正是由宋而元的改朝换代时期。所以他的作品里不仅流露了身世的感叹,而且渗透着时代的忧伤。这首词就属这样的作品。
659.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刘敞到扬州任职时所作。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起词人几年前在扬州所建的平山堂并抒发人生的感慨。全词通篇文字鲜明生动,情感豁达温愉,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其格调疏宕豪迈,在欧词中极为少见,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又名“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今江苏扬州)知州,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看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江苏南京)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任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写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660.满庭芳·堠雪翻鸦 (纳兰容若)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满庭芳·堠雪翻鸦》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写绝塞隆冬的荒凉景况和词人悲怆的心情,下片则在喟叹古今兴亡中体现出人生的空幻。全词写景、抒情、议论,三者互相映衬,又一气贯通,融合为茫茫边愁。
词中提到混同江,描写的又是冬天景色,当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至十二月词人赴梭龙时。 其时,纳兰性德随驾抵达吉林,来到了混同江(现称松花江)畔,这里原是一片古战场。入关之前,女真族在统一过程中,建州、海西、野人诸部互相残杀,彼此并吞,拼命争夺,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心灵创伤。词人触景伤情,一时百感丛生,情怀怆楚,写下此词。
满庭芳: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661.清平乐·烟轻雨小 (纳兰容若)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清平乐·烟轻雨小》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纳兰自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受命为三等侍卫以来,多次奉驾伴游塞外,以致与爱妻经常分离。多情的人怎耐这等分多聚少,这首词就是他作于塞上,抒发相思的离怨别苦。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662.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陈著)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陈著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早上下雨晚上天晴的一个中秋节,整首词前后呼应,表现出了词人的一种豁达胸怀。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663.南柯子·池水凝新碧 (吴潜)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现在已化解了许多。
现在我们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但春天毕竟是要情然离去的。“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红情绿意!“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664.柳含烟·隋堤柳 (毛文锡)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隋堤——隋炀帝时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人称“隋堤”。据唐韩偓《开河记》载:“隋大业年间,开汴河,筑堤自大梁至灌口,龙舟所过,香闻百里。炀帝诏造大船,泛江沿淮而下,于是吴越间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汴河——又称“汴水”、“汴渠”,河道屡变,隋以后,在河南商丘县南,向东南流,入安徽省境,经宿县、灵壁、泗县入淮河。隋炀帝往江都,经此河。今已废。
这首词借咏柳讽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上片写隋炀帝锦帆龙舟下汴河,极尽铺张。
下片写其荒淫误国。“笙歌”句饶有韵味,将由繁盛转为破亡的历史教训,一笔端出,颇有社会意义。
665.长命女·春日宴 (冯延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长命女·春日宴》是五代十国南唐词人冯延巳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赠给丈夫,表达了一个贤淑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岁岁长相见”的真挚愿望。该词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却能够表达最真挚的感情。
这首词实际是祝酒词,描写春日开宴时,夫妇双方祝酒陈愿。前两愿分别祝郎君与自己长寿健康,第一愿以梁燕双柄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冯词三愿对于人问恩爱夫妇而苦则相当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在具体描写上。本词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抒情,而且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春日、绿酒、情歌、呢喃燕语,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
整首词采用妇人口吻,语言清新明丽,语浅情深,可谓做到单纯与丰富富、平易与雅致高度统一,深得民歌精髓,化平凡为神奇,艺术效果奇妙。
长命女: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全词39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仄韵。
666.醉落魄·栖乌飞绝 (范成大)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
乌鸦已归林栖息,不再飞翔。天河笼罩着淡绿色的雾霭,透过它,可以看见时隐时显,若有若无的星光。绛河,即天河。古人观星象以北极星为标准,天河在南,南之代表色为丹、为绛,所以天河又叫绛河(见明王逵《蠡海集·天文类》)。此时,正好点燃香炉,展开竹席,卧于清荫之下。簟(diàn),竹席。樾(yuè),成荫的树木。“花影吹笙”,是在花影下吹笙的省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音乐与淡黄月色,扶疏花影互相映衬,越显得空灵剔透。
近代词评家俞陛云激赏此句并以近人鸥堂词“月要被它,愁着酒般黄”比较,认为没有“花影”两句融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下片即接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昭华,古乐器名,即玉管。传说秦咸阳宫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上面刻有“昭华之琯”,此指笙。“弄”,有两层意思,一指奏乐,又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凉满北窗”呼应“临风”,故鬓丝撩乱,纶巾吹折。软红,即红尘,如此良夜,如此风情,那些碌碌奔走于红尘之人,是不能够理解、不会欣赏的。
清代词评家宋翔凤认为“此词正咏吹笙也。上解(片)从夜中情景点出吹笙。下解‘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也。‘昭华三弄临风咽’,吹已止也。‘鬓丝撩乱’,言执笙而吹者,其竹参差,时时侵鬓也。如吹时风来则‘纶巾折’,知‘凉满北窗’也。”(《乐府余论》)正所谓“草灰蛇线”,脉络分明。
667.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668.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愁人 一作:愁入)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可是,这样的好词,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其实,姜夔咏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669.宴清都·送马林屋赴南宫分韵得动字 (吴文英)柳色春阴重。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应茂苑、斗转苍龙,唯潮献奇吴凤。
玉眉暗隐华年,凌云气压,千载云梦。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宴清都:词牌名,又名“四代好”,《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中吕调”。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五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
南宫:据《宋史·职官志》:“咸平中,遂任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据此,马林屋应是位进入“南宫”任职的官员。
670.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吴文英)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还却笑、萸随节过,桂凋无色。杯面寒香蜂共泛,篱根秋讯蛩催织。爱玲珑、筛月水屏风,千枝结。
芳井韵,寒泉咽。霜著处,微红湿。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好漉乌巾连夜醉,莫愁金钿无人拾。算遗踪、犹有枕囊留,相思物。
满江红:词牌名。《升庵词品》谓唐人小说《冥音录》说:“曲名有《上江虹》,即《满江红》。”又名《念良游》、《伤春曲》。《乐章集》、《清真集》并入“仙吕调”。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格为准。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下片十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姜夔始改作平韵。此词系仄声韵体。
刘朔斋:朱祖谋笺:《齐东野语》:“刘震孙,字长卿,号朔斋,尝为宛陵令,与吴毅夫唱酬。”梦窗词集中另有《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呈朔翁》词一首。和韵:指用他人诗词所用的韵而作诗词。分用韵、依韵、次韵三种。陆游说:“古时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稹)、白(居易)至皮(日休)、陆(龟蒙),其体乃全。”
671.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纪游词,上片写初到湖上,重在描绘湖上春景,车马之繁,湖水之碧,令人陶醉。下片写迟暮归去,借游丝萦客,啼鸟唤人,衬托游客留恋不舍,似更有无限情味,最后点明无限惆怅,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时任颖州知州。欧阳修一生热爱自然,所到之处往往流连忘返,写出很多啸傲风月、寄情山水的佳作名篇。这首《浣溪沙》即是他与友人载舟游颍州西湖而作。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672.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673.酒泉子·流水无情 (辛弃疾)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至淳熙二年(1174-1175)春,是辛弃疾送别友人时所作的词。
词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写离愁。“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送行的场景是在长江边上,本来没有感情的江水此时扮演了一个无情的角色,因为友人就要离别,就像滔滔的江水不可逆流一样,让人产生无限的伤感,简直就要把人的头发都急白了。“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离别的歌曲惹人伤感偏偏夕阳也像是催促友人上路一样越来越向西斜。“残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词人送别友人,肯定不会在傍晚才送,这里用“斜阳”是为了说明作者与友人依依难舍,从上午到下午都舍不得分离,一直拖延到了天色将暮,可是词人依然抱怨夕阳为什么不能多停留一会,可见其离愁之深。
下片由离别之伤感生发而去,写到古今兴亡之事。一般送别作品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抒发离别愁绪。作者却一反常理,将建康这样一个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沧桑的历史兴亡之感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建康也曾是魏晋六朝时极其繁华的城市,现在却是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似乎在诉说那朝代更迭的旧事。
这首词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单为离愁而作的窠臼,不仅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稼轩沉郁雄浑的词风。
674.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高人:高雅的人。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675.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在青年时期满怀报国雄心,渡江投奔南宋,然而南宋朝廷的所作所为,使他大失所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的仁人志士屡遭投降派、主和派的打击。辛弃疾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章,主力抗金,反而受到当权者的猜疑。辛弃疾看到了在寒风中盛开的重叶梅时,他赞叹重叶梅不畏严寒的精神,不怕雪虐风威的高尚品格,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676.西江月·送别 (苏轼)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词人被召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职务之时,为了表示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677.清平乐·野花芳草 (韦庄)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平乐·野花芳草》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此词是作者代思妇抒写心曲,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四字,写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在闺中的触景伤怀,自怨自艾之情。
唐代社会国力强盛,经济高度发展繁荣,战争频繁,而且水陆交通也比较发达,南来北往游历谋生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大量夫妻分离别居,而闺情词正是以常年与丈夫分离的思妇的离愁别恨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而言,造成夫妻分离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的频繁。唐朝立国三百年间,战争持续不断,常年有大批青壮年战守在边塞。这样征人久戍不归,夫妻长期分离不能团聚,便成为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反映征妇情感的闺情词是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的产物,在闺情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明唐汝询说:“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二是商业的发达。唐代疆域辽阔,水陆交通畅达,商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达状态。唐代商人为了谋取高利,常年奔波在外,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商妇这一新的文学形象。三是求仕宦游的追求。唐代文人对个人前途抱有很大的信心,对参与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因此,许多人走上了漫长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读书、漫游、求仕之路,妻子则独守空闺,忍受相思别离之苦。
尤其是晚唐时期随着国势衰微,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有许多文人再次把目光投向闺情宫怨题材,通过表现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求来实现个人心灵的抚慰。
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678.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王国维)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
借用宫词的体裁,以寓对“君国”的情思。封建宫廷中,专制君主和宫人的关系,纯粹是主奴关系,宫人们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宠,这与文人们希冀进入朝廷,谋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历来文人宫词中的宫怨,实质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时的怨愤。作于1908年秋。
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正是秋半时候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人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只听到晚风吹送来隐隐的箫管之声。凉露沾湿了她的衣裳,西风拂面。她自个儿在欣赏明月的清光———分别照着宫中两处的承恩和孤怨。苑中的杨柳和宫里的槐树,望去连成一片,唉,长门宫西去就是昭阳殿了。
清秋时分的孤寂情思。这阕词用语深沉冷艳,“银汉”、“水精帘”、“凉露”、“清光”尽是冷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一片冰封的茫茫世界。静安先生常用这样的语句来搭建心中的“理想国”,愿常住于此,隔绝红尘,这是词人对自己人格精神的忠诚恪守,对“般若境界”的孜孜追求,诚如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评云:“拳拳忠悃”,让人唏嘘不已。
679.桂枝香·吹箫人去 (刘辰翁)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桂枝香·吹箫人去》是南宋刘辰翁的一首词,在中秋佳节之际,回忆团圆,显示出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中秋之日,月圆人离,不免伤怀。作者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宋亡不仕。本文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这团圆之日进行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国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680.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作品。此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681.江神子·送翁五峰自鹤江还都 (吴文英)
西风一叶送行舟。浅迟留。舣汀洲。新浴红衣,绿水带香流。应是离宫城外晚,人伫立,小帘钩。
新归重省别来愁。黛眉头。半痕秋。天上人间,斜月绣针楼。湘浪莫迷花蝶梦,江上约,负轻鸥。
江神子:词牌名,一作“江城子”。原为单调,三十五字,五平韵。结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为七言一句者。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及《梦窗词集》中诸词,即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八句五平韵。
翁五峰:即翁孟寅,字宾旸,号五峰,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或言是钱塘人。曾为贾似道客,有《五峰词》一卷,有豪放词气。鹤江:据《苏州府志》说:“白鹤江(即鹤江),本松江别支。”
682.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 (吴文英)枝袅一痕雪在,叶藏几豆春浓。玉奴最晚嫁东风。来结梨花幽梦。
香力添熏罗被,瘦肌犹怯冰绡。绿阴青子老溪桥。羞见东邻娇小。
《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连续化用欧阳修、张先、苏轼等人咏梅的词句,以显晚梅之情态。下片将花拟人化,以寄寓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感。
此词吟咏晚开的梅花,在形象描写的背后隐含着感士不遇之意。全词前后一贯,叙写梅花,运用想象、拟人等手法,清丽自然。
这首词估计写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前后,此间词人再度赴越州,客居嗣荣王邸,见到瑶圃这一景观,于是即兴赋词。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取名自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诗句。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调见《尊前集》,又名《江月令》、《步虚词》、《壶天晓》、《白苹香》、《玉炉三涧雪》。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声韵。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此首《西江月》词,上下片不押同一部韵,上片押第一部东韵,下片押第八部萧韵,是换韵,为变格。
瑶圃(pǔ):即荣邸瑶圃,位于越州(今浙江绍兴),是嗣荣王赵与芮的私家园林,详见《癸辛杂识》。
683.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集句词,词的上片描摹了一幅溪桥野渔图,表现了渔翁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下片写江山美景。这首词效法王安石,巧妙地采用了移花接木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的文笔汇集唐代诗人杜甫的几句诗,描写出山川、溪桥等自然美景,表达了词人步先哲后尘、隐匿踪迹的决心。
这首词约作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春,时值黄庭坚过金陵、扬州赴德州德平镇任。王安石曾在宋元丰五年(1082年)营居半山园时作了一首集句诗《示元渡》。词人曾批评王安石的这首诗是“百家衣”,以为“正堪一笑”(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后来自己也效法王安石写了这首集句词。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
684.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 (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 唐 郑嵎 “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代宋祁之作。
鹅湖:《铅山县志》:“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余里。其影入于县南西湖,诸峰联络,若狮象犀猊,最高者峰顶三峰挺秀。”《潘阳记》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绒成乃去,更名鹅湖。 宋淳熙二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 ,后人立为四贤堂。 淳祐中赐额“文宗书院”, 明正德中徙于山巅,改名“鹅湖书院”。
685.满庭芳·樵 (赵显宏)腰间斧柯,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不饶过猿枝鹤窠,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
[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学村,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与孙周卿同时。工散曲,所作有和李伯瞻的殿前欢四支,今犹存。
686.定西番·苍翠浓阴满院 (毛熙震)
苍翠浓阴满院,莺对语,蝶交飞,戏蔷薇。
斜日倚阑风好,余香出绣衣。未得玉郎消息,几时归。
这首词上片写时写景,“鸳对语、蝶交飞、戏蔷薇”三句兴起下片怀人。下片头二句写女主人公的娇好,最后二句结出对丈夫的怀念。
687.菩萨蛮·山城夜半催金柝 (顾贞观)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馆灯花落。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此词描写作者深夜羁旅孤馆,遥忆地下亡人的寂寞、凄凉的况味。上片写羁旅山城,思念亲人,辗转不寐的情景。夜半金柝,孤馆灯花,窗外渐白,鸡鸣马嘶,写尽彻夜无眠的况味。下片写孤馆凄凉,愁梦频惊,月色朦胧,树影惨淡,使人愈觉伤凄。这首小令,神韵甚佳,颇有情致。
688.山花子·春愁 (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前的春色为契机,发抒悲怀故国的一腔遗恨。
689.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690.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作品。上阕从男主人公起笔,下阕则落在女主人公身上,两阕遥相呼应,如倾如诉。上阕描绘了男主人公的惆怅先是从描摹情态入手的,“怅望梅花驿”,是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典故,说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满怀惆怅:“凝情杜若洲”,取《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却也无从寄去,徒然凝情而望。来鸿不见,去雁也难,终于,他从深思回到了现实:距离阻隔了一对情人,难以相聚。四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组逐渐推近的镜头,在令人失望的结局上定了格。
691.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 (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本词全篇写得语浅情深,词约意浓,反映了封建社会痴情男女悲欢聚散的人生苦难。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心绪。通篇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词的一贯风格。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晚春的景象令词人惜暮春思远人,于是创作了这首伤春怀远的作品。
但也有记载这首词的作者是欧阳修,“醉后”作“午后”,“余花”作“红英”,词的最后两句作“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作者是否为晏殊,尚有疑问,学术界较支持作者为晏殊的说法。
692.瑞鹤仙·泪荷抛碎璧 (吴文英)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暮砧催、银屏翦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瑞鹤仙:词牌名。《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高平调”,但各家句豆出入颇多。全词一百二字,前片十句七仄韵,后片十二句六仄韵。上片第二句及下片第八句为上一、下四句式。
693.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寒蛩 一作:寒虫)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此词作于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八月。公元1278年(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率兵继续与元军作战,兵败,文天祥与邓剡先后被俘,一起押往大都(今北京)。在途经金陵(今南京)时,邓剡因病暂留天庆观,文天祥继续被解北上。此时邓剡写了一首《酹江月·驿中言别》赠行诀别,文天祥写此词酬答邓剡。二词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成复国大业,词人情绪由悲转壮,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充满信心。
694.千秋岁·次韵少游 (苏轼)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秦观《千秋岁》词抒发离愁别绪,情意缠绵。苏轼的和词比秦词心境较为开阔。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丹衷”、“臣节”,发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盖”的强烈幽怨不满情绪。二是他能将幽怨不满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会人家的评说,表现出一贯的超脱达观态度。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695.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 (顾敻)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记得泥人微敛黛,无言斜倚小书搂,暗思前事不胜愁!
这首词也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但幽会的事又茫然无期,梦中想,心中念,这样相思的日子何时才完?下片是回忆女子的可爱形象:分别时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皱,无言斜倚小楼。最后一句,写他想到往事的忧愁心。
顾敻八首《浣溪沙》,是写男女相互思念的词作。汤显祖评道:“此公管调,动必数章。虽中间铺叙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无穷措大酸气。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696.惜分飞·寒夜 (吴绮)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此词咏寒夜之苦,故首句点出“昨晚”。次叙夜起看天,鹤唳空庭,霜月冻云,只觉满目凄凉。心中愁结,遂致诗兴全无。“天共青山老”一句,反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有“此恨绵绵”之痛。全词幽怨含蓄,表现了作者“惊才绝艳”。
697.祝英台近·北固亭 (岳珂)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祝英台近·北固亭》是南宋词人岳珂的作品。词描写了登北固亭所见到的秋天江上夜景,抒发了爱国志士对国势一蹶不振的悲叹和自己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但苦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全词写得沉郁而悲壮。词写景与抒情浑为一体。词中所写的风声、涛声、鸣榔声、更鼓声,构成了一部雄浑的交响曲。
岳珂在《桯史》中提到他在镇江时曾为辛弃疾座上客,并说:“稼轩有词名,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作者亦有《祝英台近》两首记镇江事,其一是“登多景楼”,写登楼北望的感慨:“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另一即该词。
词题为北固亭。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形势险要。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历代诗人多喜登临吟咏,可见其为名胜之地。
698.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纳兰容若)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百花冷暖避东风。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可能留蝶抱花丛。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春暮时节,然看似写景,实则以景物暗喻人情。下片描写词人愁病交加,欲去仍来,犹如落花拂了还满,将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而其身世之感,兴亡之感使此词眼界扩大,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感情也愈见深沉。全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怀念之情。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大概写于暮春时节,此时的纳兰不仅因逝去的春光而心生感慨,身体也正抱恙而忍受着折磨,愁病交加,以致于他竟生出了兴亡之叹,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平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本词为六十字。
699.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渔家傲·寄仲高》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陆游的作品。上片着重表现蜀地与家乡山阴的两地阻隔,下片抒写衰老的心理和磋蛇的悲慨,以及对往日兄弟之情的追怀。全词情致细密,语言清丽,用委婉的笔调,深沉的感慨,借乡愁来表达作者遭受朝廷内外投降势力排挤打击的满腔悲愤情绪。
乾道八年(1172)秋,陆游在川中阆州仙鱼铺收到仲高从家乡山阴寄来的书信,作《仙鱼铺得仲高兄书》诗,其中有“病酒今朝载卧舆,秋云漠漠雨疏疏。阆州城北仙鱼铺,忽得山阴万里书”之句。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此词当作于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间。
700.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王国维)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