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1)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被称作“诗圣”的,是那个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杜甫。大多数人也都学过或听过他的诗作,有感而发时,还能吟上一两句抒情。但若要问起,这位大诗人一生颠沛流离中,在哪写的诗最多,或许答案不一定都能准确。

因为那个地方,早已如常山、庐州等古地名一样,在历史的演变中更改了故名。在古代,它的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市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县,在唐朝,这里叫夔州。

6000多年前,这一带人民就与重庆三峡库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周朝时,这里属于夔子国境内,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春秋时,巴国被灭亡前,整个巴族的幸存者曾经退却到这一带,背水一战,全部壮烈牺牲。在当地人民中,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巴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国管辖。秦汉年间改为鱼复县。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伐东吴,遭到惨败,退守鱼复,将鱼复改为永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将其改称奉节县(今重庆奉节县),隶属夔州府。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2)

夔州城雄踞瞿塘峡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川东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而其州治奉节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历年以来是渝川陕鄂要道,水上交通繁忙,常有客货商船往来。

因奉节历代是夔州府治地,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奉节的县名,而称它“夔州”或“夔府”。

公元765年四月,因好友严武去世,无所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一路辗转并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奉节。后来因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助,杜甫与家人终于安顿下来,并在夔州居住了三年。这三年里,杜甫的创作达到了最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歌,占其现存作品的三分之一。

那首被后世许多诗人学者推为七律第一的《登高》,便是作于夔州。

公元767年的秋天,在夔州居住两年的杜甫已经56岁,此时的他年老体衰而多病,多年在外漂泊却一事无成,思念家乡又不得返,国家也早已繁华不再,多地动荡....于是,在某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他独自一人来到了夔州白帝城外的一处高台,登高远望,以舒胸怀。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3)

但满心悲愁下,眼前所见的一切,反而越发让人心有所感,腹中积累的所有情绪也终于迸发。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极富有节奏感。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4)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5)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最终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此外,诗中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它能博得“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的盛誉,似乎理所当然的了。

在夔州期间,杜甫的创作不但数量极多,名篇也不少,诸如《旅夜书怀》、《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广为流传的诗作,便均是诞生于其客居夔州的清贫岁月。

公元768年,杜甫离开了蜀地,先后辗转岳阳、潭州、衡阳等地,最后在59岁时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于杜甫而言,夔州的日子,是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段安稳时光。而夔州也因为杜甫的驻足和诗篇,成为了中国诗歌史的重要地标。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6)

从唐朝开始,夔州地区一直为三峡与巴蜀之间的重要地区,无数兵事与文人都途曾经于此,留下历史的印记,直到清末,夔州才随着时代的冲击,被分为奉节、云阳、巫山等多个县区。

今天,在夔州曾经的治所奉节县,还有不少关于古夔州的印记与历史传说,其中有些或已消磨在了历史的车轮之下,但若读一读“诗圣”留在这里的诗篇,或许仍能让我们略知一二,追忆往昔。

齐安郡后池绝句唐诗(诗行天下夔州故名虽不复)(7)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