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

最近一张图片上了热搜

说的是“乾隆赐荔”的事儿

福建巡抚总共进贡了220颗荔枝

皇太后分了2颗

皇贵太妃、皇后、贵妃各分了1颗

按照甄嬛最后圣母皇太后的位份

也只能分得2颗荔枝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

可以从清宫档案里

看出荔枝在古代有多金贵

最近,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

但,今年网上也是一片哀嚎

“荔枝太贵了!”

今天,就来说说

为啥荔枝这么珍贵?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3)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4)

荔枝,古称离枝,意思就是离开树的本体,果实就无法长存

这个保鲜度极差的特性,直接导致了2000多年的惨绝人寰的荔贡之路。

从荔贡开始,荔枝便一直带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设

而这一切,都是源自杨贵妃和唐玄宗亲自开启的荔贡之灾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5)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6)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7)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8)

上图/五代·周文矩(传)《太真上马图》 下图/元代·钱选《贵妃上马图》 图自/嘉德拍卖、弗利尔美术馆

杨贵妃嗜荔的故事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的一种主流模式,在后世的诸多文人的想象中,荔枝常常被借用于讽喻时政,“讽荔诗”也因此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占有了一隅之地

可是为什么说是杨贵妃开启的呢?

若仔细翻看《全唐诗》,“荔枝”二字仅出现了67次。而同时,“梅”出现了1122次、“兰”1837次、“竹”3510次、“菊”780次。

可以说,没有杨贵妃,荔枝仅仅就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罢了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9)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0)

《全唐诗》武英殿刻本 图自/故宫博物院

骂荔枝,就是在骂延续千年的荔贡传统。

杜甫先讽——“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还不止骂了一次,他的12首《解闷》系列诗词里,有4首都在暗讽荔贡——“云壑布衣始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

杜甫讽完杜牧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句名言,可谓是将杨贵妃和荔枝“误国”的人设立得稳稳当当。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1)

蒋兆和 杜甫诗意画 图自/雅昌艺术网

杜牧讽完苏轼讽——“至今欲食林甫肉 , 无人举觞酹伯游”。

苏轼还讽刺的很有深度和高度,因为诗中的李林甫、唐伯游都是和荔贡相关的官员,李林甫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奸相,因为他产生的贡荔弊政让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而唐伯游呢,是汉和帝时代的一个低级官员,但他不顾自己位卑职低,冒死上书和帝说明贡荔之残酷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2)

苏轼行书《治平帖》中的苏轼像 图自/故宫博物院

苏轼讽完,一直到清朝,都有讽荔诗的出现。

比如清代潘耒的《荔支盆》——“荔支盆,过仙霞,千夫肩荷百夫遮,汗流骨出愁鞭过”。

这背后的主因,就是残酷的荔贡之路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3)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4)

荔枝被骂的这么狗血淋头,就是因为贡荔,那...到底有多残忍?

在汉武帝时代,据说汉武帝刘彻特别喜欢荔枝

《三辅黄图》中说,汉武帝建了扶荔宫,为了吃荔枝,把南方的荔枝移植到北方。可惜,最终只落了个“南橘北枳”的结果,因为没养活荔枝树,连坐诛杀了几十人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5)

汉武帝的画像大多是后世根据 阎立本《历代帝王像》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所画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6)

汉扶荔宫遗址位于陕西韩城市芝川镇 图自/网络

而到了唐玄宗时代,他们不费力气种荔枝树了,但开始不计代价地从四川运荔枝去长安了

在唐代,荔枝来源多为四川涪陵,主要是陕西和四川近,彼时的岭南荔枝还因为路途过于遥远而不是主流。(想了解更多神奇小城·涪陵的故事,点击查看▶《这家博物馆,99%的中国人从未听说过。》)

为了运荔枝,从涪陵到长安全程2000多里路,专门设置荔枝驿,日夜兼程,累死的人马不计其数,连这条运荔枝的道路都被称为“荔枝道”。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7)

荔枝道

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政治中心南移、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福建的荔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荔枝走海运和河运直达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距离更近、交通也大大便利了。

但是,北宋的荔贡之灾比唐代更甚,主要是量更多。《三山志》中写道:“大中祥符二年,荔枝干就有6万颗;崇宁四年,增加了13000颗,大观元年,增加了3000颗,政和年又增加了10000颗”。

凭借荔贡和在宣和殿成功移植荔枝树,宋徽宗甚至成为了历代帝王中第一个实现荔枝自由的人,还写了一首诗《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8)

开封清明上河园里复建的 宣和殿和宣德殿

不止如此,为了在运输路途上保鲜荔枝,招数也是穷奢极欲。

比如,整棵运输法——当时要将即将成熟的荔枝果树整颗带土挖出,移植到大缸中,然后用船快速送到最近的码头,再将已熟的荔枝摘下,快马加鞭送往宫廷。

这种极其耗时、耗力的整棵运输法,从唐朝一直沿用到清代

清代则更为极端,甚至还要带上大量的福建清水,为的就是让水土无异,入贡的荔枝还要在温暖的地方等待开花结果,等运到北京,每株只剩6、7颗了。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19)

为了让皇帝尝上一颗新鲜的荔枝,地方官员绞尽脑汁、不惜重金保存和运输荔枝。

哪怕如此,还是闹出了三国魏文帝曹丕以为荔枝味道和葡萄一样,而被后世讥讽的轶事。

可见,这种被称为“白糖罂、妃子笑”的美味水果,对古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0)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1)

讽荔诗、贡荔之灾能延续整整2000多年,还不就是因为荔枝真的牢牢地抓住了中国人的胃。

早在汉代,大学者王逸就称赞荔枝是“卓绝类而儿俦,超众果而独贵”。

白居易也将荔枝描述地和天庭的蟠桃一样——“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苏东坡甚至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感叹。

乾隆就赐了一个荔枝,还为此写了首题为《荔枝至颁赐朝臣而有感》的诗。

历代文人皇帝能为这种极致美味不停地赋诗,不就如荔枝的品种名“白糖罂”一样,甜如白糖,如罂粟般上瘾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2)

除了对荔枝味道的推崇,历史上围绕荔枝而产出的文学作品更是繁多。

岭南地区诗人和北方诗人的苦闷不一样,他们在荔枝这个事情上,抛开了沉重的时政,将荔枝美的原真呈现了出来。

比如清代顺德籍的诗人陈恭尹《广州荔枝词》中:“谱中诸品遍曾尝,晚熟增红久未忘。快比哀梨那得滓,清如甘露不成浆...”。全诗尽情拥抱荔枝美味,毫无北方诗人的拘谨和深沉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3)

广州西关荔枝湾的荔园 图自/广州圈

不光在诗词上赞美荔枝,在画作上也不落其后。

比如宋代的文人画《荔枝伯赵图》(伯赵就是黄鹂),这个佚名画家将黄筌的没骨画法和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结合。

还有宋徽宗的画《写生翎毛图》/《翠禽荔枝图》、白居易命画工绘的《荔枝图》(已佚)。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4)

宋佚名《荔枝伯赵图》局部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5)

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局部

还有宋人画迹中最早描绘荔枝的画家赵昌的《荔子霜橘图》。

不过要说近代最爱画荔枝的人,还是齐白石和吴昌硕,那可不是一般的热爱,是超级热爱,而且多是取意荔枝的大吉大利之意。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6)

齐白石《大喜大利》 齐白石荔枝题材画中最大的一幅 藏/故宫博物馆

荔枝图案和荔枝纹也是古人所热爱的,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陈紫荔子绣香囊、宁夏博物馆的荔枝纹金牌饰等等。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7)

宁夏博物馆藏的荔枝纹金牌饰 图自/网络

荔枝,这个中国原产的水果,因为一件轶事,被赋予了无限的意义,却又引得无数中国人为之“竞折腰”。

真可谓,一个水果引发的奇案

杨贵妃:

你听我说...

荔枝真的不是我吃贵的

(中国自产荔枝很少出口

甚至还要从越南等国进口...)

甄嬛得到的都不是她想要的(甄嬛什么)(28)

《妖猫传》中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 图自/豆瓣

「参考文献」

1.《“荔枝贡”考》

2.《中国古代荔枝的地理分布及其贡地变迁》

3.《乾隆的荔枝自由》

4.《从苏轼的〈食荔枝〉到文学地理学》

5.《地域·政治·审美_唐宋文人的荔枝书写》

6.《宋代荔枝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成因》

7.《汉代岭南荔枝文化的时代价值》

8.《从苏轼的《食荔枝》到文学地理学》

9.《吉利万千_齐白石画荔枝》

10.《论我国古代荔枝保鲜技术的发展》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

图片:除特殊备注图片之外,均来自摄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首图动图来自于《水果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