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

近日,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 " 夸夸群 " 火了。

先来感受下

↓↓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1)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2)

结果,有人看中了里面的 " 商机 ",在网购平台推出按群成员人数收费的 " 夸夸群 " 服务。

网购临时 " 夸夸群 "

按群人数收费

近日,有网友吐槽,在妇女节当天男友拉她进了上百人的 " 夸夸群 ",被群成员夸了整整三分钟。男友还解释,自己是从某宝上买的定制 " 夸夸群 "。

11 日,南都记者在某宝上输入 " 妇女节夸人 " 关键词,果然搜到了五间店铺,上面一律写着 " 妇女节限量专属群聊夸人 "。仔细对比一下,店铺的销量还不错,最高月销有 772 次。其中一家店的客服告诉记者:" 妇女节的时候生意很火,订单多数是送给闺蜜或伴侣。"。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3)

某宝出售的夸人服务。

定制套餐从十人群 28 元到百人群 98 元不等。据悉,费用是根据群人数而定的,群人增加,价格也更高。但不管哪一种套餐,进群之后就开始计时,只会夸三分钟。随后,客服还补充,群里的夸人者都是店员和自家亲戚,这项服务已经做了许多年,非常专业。

为了直观感受 " 夸夸群 " 的效果,南都记者下单了十人群套餐,客服告知要按订单顺序处理。等待了一天后,才收到客服人员的联系。

客服询问了受赠者的昵称、双方关系和年龄信息之后,定制了群名。过了几分钟,记者进入定制好的夸夸群。此时,客服让记者把受赠者拉进群里。受赠者进群后没有第一时间说话,但客服提醒记者在群里只能围观,不能发任何内容。整个群沉默了将近一分钟之后,记者不得不私聊受赠者。客服说,只有受赠者在群里说一句话,其他人才会开始夸赞。

余下的两分钟里,群成员完全无视受赠者说的内容,轰炸式地夸赞受赠者,而且大部分语句看起来像复制粘贴的,偶尔还有重复。三分钟过去,记者和受赠者马上被踢出群。

说明:为更清晰阅读

下图中头像标示为 A 的即为受赠者

其余为夸赞的群成员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4)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5)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6)

时间满后,被夸者立刻被移出群聊。

参与体验的受赠者表示这样的称赞一点都不走心,觉得很莫名其妙。记者了解到,就算受赠者一直不出声,时间也会照算。所以进群之前还需要提前通知受赠者,连制造惊喜的作用都没有。

高校 " 夸夸群 "

学生称其为正能量源泉

也有网友表示,某宝平台上的夸人服务,其实是源于最近在高校学生之间流行的 " 夸夸群 "。南都记者在微博上搜索 " 夸夸群 ",出现了众多高校夸夸群的聊天截图,当中不乏一些著名高校的夸夸群截图。对比以盈利为目的的夸夸群定制,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夸夸群更加积极和单纯。

一个由 500 名群成员的中大 " 夸夸群 " 公告显示,群的主旨是给中大学生提供互相安慰、商业互吹、赞美他人的平台。在群里,无论你说什么,都会收到大家眼花缭乱的夸赞,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积极正面的反馈。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7)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8)

日本女子夸夸群(记者潜入爆红夸夸群)(9)

3 月 12 日,中山大学大三学生小满刚被舍友拉进了一个中大 " 夸夸群 ",据她介绍她今天进的已经是中大的第三个 " 夸夸群 " 了,前面两个 " 夸夸群 " 因人数已满已经无法加入。" 之前就听舍友提起,也在朋友圈看到,果然很有趣,大家的夸奖都很真诚 ",小满称获得大家的夸奖能缓解压力,看着别人花样夸别人也很好玩。其称,会继续留在群里,有空就去夸夸别人。

去年刚从复旦毕业的古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前两天通过同学邀请加入了学校的 " 夸夸群 "。她透露,这个群有两百多人,两周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 群里都是自己的师弟师妹,有亲切感,而且群友夸人的角度也很清奇、刁钻 ",受过夸赞的她也常常在群里夸别人," 我觉得大家真的很开心,会共同维护群里的氛围。遇到小烦恼就分享在群上,有些人还会写打油诗给别人加油打气,聊天变得很有意思。" 古小姐认为夸夸群是正能量的源泉。

留意到网上有 " 夸夸群 " 服务出售,古小姐觉得这种做法很无聊,并且表示自己不会想花钱定制 " 夸夸群 ",因为一旦为了盈利," 夸夸群 " 就已变质。

专家:

" 夸夸群 " 能释放压力,但不宜太依赖

对于年轻人产生 " 求夸 " 的心理以及 " 夸夸群 " 服务的出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霍小雯分析出三大原因。

第一,受传统思想影响,父母教育孩子要低调、谦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也常常受到父母责备,加上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内心压抑,渴望得到认可和赞赏;

第二,在心理学里,夸人者的行为是共情技术的体现。尤其是讨好型人格的夸人者在称赞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这是双方取悦的方式。

第三,成年人心理上出现退行状态。比如把自己当成婴儿,期待别人的正面、积极回应。这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

南都记者也在微博上看到想进 " 夸夸群 " 的网友配文 " 工作压力大 "、" 丧到极点 "。霍小雯认为," 夸夸群 " 的存在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年轻人释放压力,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需要别人支持、安慰的人群会更加倾向加入 " 夸夸群 "。不过,如果年轻人太依赖这些群,可能会造成惰性或消极逃避现实的心理。

" 夸夸群 " 最初的起源来自大学生群体,原本是学生之前相互打气的方式。对此,霍小雯解释,因为大学生正好是学生和社会人士的交界,身份逐渐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适应。他们处于想独立,但是还没有完全独立的能力,所以心灵比较敏感、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