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纪老师

□曹双喜

古文大家韩愈先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有古语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初中毕业已经快15年了,但是对于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纪传锦老师却难以忘记,谨以此拙作,聊表对纪老师的敬意与思念。 ——题记

我是2004年由原来的镇上小学考到县城的中学。从小学三年级初次接触作文以来,就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考上县城的中学,语文成绩的优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记得第一次见纪老师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是个和蔼可亲、说话慢声细语的老者。据同窗好友说,他原来也是乡镇上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后来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中考考了全市最高分,县城的这所中学聘他来教语文。我们这届学生是他来我们这所中学所教的第一届学生。在整个中学三年语文的学习生涯中,有两件事情是我至今想来,都是难以忘记的。

第一件是教写作文。从乡下的小学考到中学来后,随着语文课上写作技巧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了一定的要求,虽然每次作文要求都是文体不限,但老师们教学的时候都提倡我们写记述文、议论文。

我上中学后,有了阅读文章的兴趣,但阅读的书籍种类繁杂。初中三年,读了很多作家的文章,如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段时间还阅读了诗歌,如冰心、艾青。当时自己还有个当作家的梦想,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像这些人一样,能出本文集或者诗集,现在想来还真是有点自不量力。

纪老师是一个大孝子(怀念纪老师)(1)

大家的写作风格,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模仿的对象,受他们影响,我写出的作文常常是多种文章格式的杂交体,为此,纪老师每次都耐心地帮我修改,给我鼓励。有时候的评语比我所写的作文字数还多。那时候写的作文,有时候纯粹是为了凑字数,当时一直有个错误的想法就是写的字数越多,越能得高分。是纪老师每次的谆谆教诲,耐心地教育我写作的方法,如写议论文必须要有论点、论据、结论,俗称“三段论”;教写记述文要有重点,要学会表达;一篇好文章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等等。现在想来,纪老师所教的这些东西让我终身受益。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可惜,当时是个懵懂的年纪,还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纪老师是一个大孝子(怀念纪老师)(2)

第二件事是阅读杂志。上中学的时候,尤其到了初三年级,面临中考的压力。这一年,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又是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当时面对的学业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但是,我从初一和初二两年养成了个习惯,喜欢阅读杂志。记得每天中午12点半是午自习开始的时间,在午自习开始之前,我总会到学校的阅览室去翻翻杂志。当时的学校阅览室柜子上放了好多杂志,如《中学生》《演讲与口才》《读者》《萌芽》等等,我一段时间热衷于《萌芽》,后又迷恋上了《读者》。记忆中,每个月的零花钱都买了这类杂志,有一次读《读者》,被家里人看到打骂一通。当时处于青春期的我是何等的叛逆,硬着头皮和家长说,学校的老师鼓励我们看这些杂志的;当时家长很生气,还让我去学校找老师开证明。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去找纪老师,胆战心惊,当我把事情的缘由和纪老师说出后,纪老师和蔼地笑了笑,随后帮我写了个“证明”。感谢纪老师,有了这份所谓的“证明”,我就能理直气壮地跟父母交差了。

很多年过去了,这份“证明”也已经找不到了。我也不怎么看《读者》这本杂志了,但是这件事却难以忘怀。当时,对于一个懵懂无知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老师的一个善意举动真的是让我莫名地感动。

时光荏苒,我大学毕业快十年了。事实上,进入高中后,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稳定或者说一直不尽如人意,高考也发挥失常,错失进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应该是我上高二那一年在学校见到过纪老师,依稀记得,当时老师变化很大,很憔悴,可能在我们之后又带了毕业班吧。当时也只是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地道别了。又过了两年,纪老师退休回老家了。

《师说》中,韩愈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时候的学者都要拜师学艺,现在就算毕业后也离不开老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感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对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点赞,为每一位帮助我影响我的老师点赞。

我亲爱的老师,我已过了而立之年,现在您应该接近古稀之年了吧,让这三月的春风送去我深深的祝福与思念,祝愿我敬爱的纪老师能有个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

纪老师是一个大孝子(怀念纪老师)(3)

作者简介:曹双喜,一名90后工程从业者,一级注册建造师。目前就职于上海一家地产集团公司,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2010年毕业于江苏省淮州中学,后自考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喜欢阅读,爱好象棋,但才疏学浅,尚无建树。人生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