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的大顶,犹如一只神龟,在云海漫溯、仙气氤氲的诸峰之上优游往来、俯瞰人间,既有神明的逍遥,更怀天帝的慈悲。
龟背之上,一抹岚烟中时隐时现的金色光华,彷佛一道深邃而威严的凝望,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巅峰。
这金光的来源,正是屹立於大顶之上的,明代武当宫观群的最精华建筑——太和宫金殿。不知从何时起,世间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登顶天柱峰,参拜太和宫,才算到了真正的武当。而金殿背後暗藏的玄机,更代表了一代君王对玄武大帝最高的虔敬与礼遇。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这座大山成为不断翻新的画卷,相继展现无数的修真仙迹、木石神殿。它们有着不同的使命与际遇,与武当结缘又隐去,似乎是一道道伏笔,只为烘托这一朝大修武当带来的登峰造极的辉煌。
永乐14年(公元1416年),一道特殊的圣旨伴随一批官船,自京城发往武当山。这道旨意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明成祖的关切与慎重:「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务要十分整齐清洁,不许做饭。」船上究竟护送着怎样的圣物,竟让一位皇帝谆谆叮嘱,日日悬心?
打开船舱,武当山的工匠们为耀目的金光所惊艳,那是三千多件纯铜打制的筑殿零件。《大岳太和山志》载:「大岳太和宫……皇上独重其事,冶铜为殿,饰以黄金。」原来,成祖最宏大的心愿,便是依照皇宫的规制,在天柱峰之巅立一座铜殿。曾有人统计,这些部件,消耗了20吨精铜和上百公斤黄金,其神妙精美与奢华富丽,空前绝後。
太和宫金殿,定是大修武当宫观的最艰难、也最伟大的工程。摆在工匠面前的难题,不仅仅是如何将它们运上绝顶峭壁,还有如何筑台建基,如何组装焊接,如何凸显铜殿在大山中「万乘独尊」的地位。从「三千」到「一」的过程,凝聚了古代工匠最高超的智慧与手艺,同时创造了多个史无前例的建筑奇观。
工匠们利用木质建筑的榫卯结构一点点拼接,终於神奇地把「它们」变成了「它」——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的铜铸鎏金神殿。每一块部件都严密、精确地贴合在一起,构成室内绝对避风藏气的环境。而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人工杰作,得益於一种失传已久的制作工艺。
相传,工匠在组装前,先把水银加热融化,将黄金锤打成金片与水银相融制成「金泥」;组装时,把金泥涂在铜部件之间的贴合部位,用炭火烘烤,使水银挥发。这样,铜部件之间只留下纯金,恰好能堵住每个部件的接口。匠人们在武当的至高处,用竭尽人力的方式,创造出几近天成的建筑艺术,不正也暗合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吗?
今天的人们登顶天柱峰,便可一睹坐西朝东的太和宫金殿的神采。殿脊双龙对峙,殿外双鹤舒立,瑞兽仙禽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殿中玄武大帝的神像。金殿内的神坛上,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玄武铜像,他披发跣足,已坐镇武当大顶六百年。
玄武像的两侧还设有金童玉女、水火二将及坛下一座龟蛇合体的塑像,个个生动传神。殿中的神像与一应供器、几案,亦是铜铸鎏金的工艺,至今仍保持着一种高贵鲜亮的紫铜色。炉火纯青的技艺,必将书写传世的神话。有关金殿的诸多神奇景观,仍是今人难以捉摸的未解之谜。
自金殿落成那天,与玄武神像日夜长伴的,还有一灯莹亮的烛火,不动不摇,不偏不倚,长明不灭至今。想那青峰之上,罡风、雨雪与昼夜温差,无一不是熄灭一盏烛辉的利器。然而,这灯火从点燃的第一天起,始终保持着如豆的模样。由於殿内的藻井上有一颗「定风珠」,人们说那是烛火长明的秘密。
而从金殿整体的铸造工艺来看,三面闭风,殿门的特殊设计也能阻隔外界风雨,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殿内的物品都能得到绝佳保护。古时人习惯於将自己的寿命与一盏油灯相联,而金殿的长明灯恰恰象徵了玄武大帝亘古永恒的存在,它点亮的,是所有人敬天崇道的心灵。
明朝的某天,武当迎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数道雷电刺破长空,击中金殿,一个个硕大的火球顿时在殿脊、墙檐四周滚动,整个大顶呈现出火光冲天、耀眼夺目的威严景象。雨过天晴後,武当人惊喜地发现,金殿历经上苍的洗练,其锈迹与尘垢被清洗一空,不但毫发无损,且比以往加倍的璀璨辉煌,神光圣洁。
这便是武当最为惊心动魄的奇观——雷火炼殿。今天的人们研究发现,由於整座金殿是良导体,遇到雷击,便会出现犹如电火烧灼的现象。不需任何现代的避雷设备,金殿便可以安然渡过每一场雷雨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