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陈皮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橘柚,并将其列为上品。至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首次明确提出“陈皮”这一称谓。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陈皮“陈久者良”,指出陈皮需放置陈久方能作为药用。陈皮作为常用大宗药材,用途广、用量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共收载含陈皮的成方制剂176种,但陈化程度、陈化机理等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考证陈皮“陈久者良”的历史沿革及分析陈皮陈用现代研究现状,以期为陈皮乃至陈药“陈久者良”的研究提供参考。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1)

陈皮“陈久者良”历史沿革

本草关于陈皮“陈久者良”的论述

关于陈皮“陈久者良”,历代本草论述较多。梁代陶弘景云“橘皮疗气大胜,以陈久者良”,并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六味中药须陈用,“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刘宋时期《雷公炮炙论》言“其橘皮年深者最妙”。至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首次明确提出“陈皮”这一称谓,后世药学典籍对橘皮之“陈”多有论述;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提到陈皮“入药以陈久桔皮辛辣气稍和为佳”。至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本草的发展,关于陈皮陈用的论述出现频率较高,《图经本草》云“收之并去肉,暴干,黄橘以陈久者入药良”;《绍兴本草》亦云“唯橘皮以陈久者佳”。《汤液本草》言“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明代关于陈皮以“陈久者良”的观点以趋于成熟,陈嘉谟《本草蒙筌》言“久藏者名陈皮,气味辛烈,痰实气壅服妙”;《本草品汇精要》称“至十月霜降后已成熟者,味辛而黄大谓之橘皮,医家所用陈皮即经久者是也”;《本草乘雅半偈》谓“专胜在皮,虽年深日久,不但芳辛不改,转更清烈”;《药鉴》在“六陈药性”中提到“陈皮须用隔年陈”,又称陈皮“必须年久者为美”;《本草汇言》亦云“又他药贵新,惟橘皮贵陈”。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2)

本草关于陈皮“陈久者良”原因的论述

陈皮为何需要陈久入药,历代本草亦有所论述,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一书不仅指出橘皮“产广中,陈久者良”,还解释其原因为“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再次阐述陈皮“陈久者良”的观点:“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渐减,经久而为陈皮,则多历寒暑,而躁气全消也。[16]”汪昂亦在《本草备要》中提到:“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17]”由此可知,古人认为橘皮久置可减少因辛燥之性而至的耗气之弊。

本草关于陈皮“陈久者良”贮藏年限的界定

关于陈皮陈化时限的界定,历代本草说法不一,有1年、2年、3年至数十年、几十年不等,也有“陈久”、“陈年”、“多年”、“经年”等不能明确具体时间的说法。如《药鉴》载有“陈皮须用隔年陈”[13];明代《本草要略》云“陈皮隔年者方可用”;《怡堂散记》“(陈皮)新者气烈,须备广产,二三年者为上”[18];《食鉴本草》云橘皮以“多年者尤好”[19];元代《日用本草》“陈皮多年者更妙”等论述。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3)

陈皮“陈久者良”的科学阐释

历代本草典籍主要对陈皮“陈久者良”新用、陈用的区别以及贮藏年限加以论述,而现代主要从不同贮藏年限陈皮化学成分变化、药理作用的强弱比较、贮藏年限的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科学阐释。

不同贮藏年限陈皮化学成分研究

陈皮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类、挥发油及多糖类成分,目前研究者对不同贮藏年限陈皮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及挥发性成分上。

黄酮类

不同贮藏年限陈皮黄酮类成分的变化,不同学者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不同贮藏年限陈皮的黄酮类成分橙皮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陈皮贮存的时间越长,橙皮苷含量越高。根据陈皮醇提物的红外指纹特征吸收,也验证了橙皮苷的含量随贮存期的延长而增加,贮存期的增加还伴随着一些有机酸或有机酯类物质的产生。比较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总黄酮和橙皮苷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存期越长,总黄酮含量和橙皮苷含量越高。分析不同贮藏年限陈皮中橘皮素、新橙皮苷、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槲皮素、芦丁、圣草枸杞苷的含量表明5年、3年陈皮中8种类黄酮组分的含量均高于1年、2年的陈皮和新鲜陈皮。相反,有研究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陈皮提取物中多甲氧基黄酮的含量降低。对不同贮藏年限陈皮中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表明随贮藏年限的增加其总黄酮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但变化较微小。研究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橙皮苷含量减少,3',4',5,7,8-五甲氧基黄酮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4',5,7,8-四甲氧基黄酮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桔皮素和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增加呈波动变化。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4)

引起不同贮藏年限陈皮黄酮类变化的原因,也有相应的研究报道。对“陈皮需用隔年陈”进行探讨认为橙皮苷是一种黄酮类苷,由芸香糖基与橙皮苷元组成,存放时间越长,陈皮内含的芸香糖与橙皮苷元结合形成的橙皮苷越多,故含量越高。而有学者认为陈皮存放时间越长,阻碍橙皮苷从陈皮中分离出来的挥发性物质越少,故橙皮苷能更充分地被分离出来。研究表明广陈皮中5个主要活性黄酮成分(橙皮苷、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桔皮素、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的含量随贮藏年限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变化,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时,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有一定增加趋势,含量增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可能与药材贮藏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变化有关,又有可能与药材所含挥发性成分的散失有关。首次发现黑曲霉可以促进陈皮中黄酮类物质的变化,其变化机理及其过程可能与黑曲霉相关代谢酶有关。

挥发油

研究者对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在挥发油种类上,发现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基本一致。认为相隔10年的新会陈皮在成分上多了一些分子量较大的醇、酮、酚、酸、酯及一些氧化物成分。广陈皮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如里那醇、香茅醛、乙酸辛酯、香芹酚等成分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更有研究者认为陈皮陈用的目的是通过其贮存日久而达到所含的挥发油挥发,其气味消失,从而能理气调中,又不因燥性烈而伤阴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5)

在挥发油含量上,研究表明挥发性成分随贮藏时间增加损失不显著,也发现随着贮藏年限的延长,挥发油的效率并未降低,说明陈久的陈皮中仍然保留了挥发性药效物质。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逐渐降低。不同贮藏时期的广陈皮挥发油总体上呈现分子量较小的成分减少,分子量较大成分增加的趋势。新鲜及陈旧陈皮样品的挥发油,各低沸点成分随贮藏时间延长均有下降,而较高沸点成分下降缓慢。挥发油成分对伞花烃研究结果相似,3~30年陈皮对伞花烃含量先增加再降低:3~18年不等的陈皮随着贮藏年限的延长,对伞花烃的含量几乎以成倍的速率增长20~30年不等的陈皮对伞花烃的含量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另外,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D-柠檬烯和β-月桂烯含量逐渐降低,而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逐渐增加。也有研究表明随存放时间的增加,D-柠檬烯含量增加,但β-芳樟醇、α-松油醇、2-甲氨基安息香酸甲酯、α-法呢烯等成分的含量会降低;γ-松油烯、异松油烯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陈皮贮藏年限的探索

目前关于不同贮藏年限陈皮的鉴别主要有性状鉴别、红外光谱鉴别和电子鼻技术鉴别等。对不同贮藏期外观性状的研究表明陈皮贮藏年限越长,其颜色越深,香气越淳而辛苦味渐减。该方法为定性鉴别且主观性较强,难以准确评价不同贮藏年限的陈皮样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和相关系数比对法对不同贮藏年限陈皮甲醇提取物进行鉴别,发现陈皮醇提物的红外谱图在2851、1716和1516cm-1等处的峰强随着贮存期的增加而有着明显的渐增趋势。胡继藤等[35]采用FTIR和GC-MS分析测定不同贮藏年份的新会陈皮样品,结果表明新会陈皮药材FTIR谱图中1630cm-1与1740cm-1峰比值与年份的相关性达到0.94;GC-MS总离子流图中,β-月桂烯峰与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峰的峰面积比值与年份的相关性达到0.89。对不同贮藏年限陈皮进行鉴别区分,依据电子鼻获取的陈皮气味信息数据,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判别区分效果良好,对不同贮藏年限的陈皮测试集样本识别率为86.36%,对不同贮藏年限陈皮样品综合识别率达96%。

陈皮“陈久者良”品质评价

不同贮藏年限陈皮药理作用研究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陈皮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祛痰平喘、解痉、抑制脂肪生成等药理作用。结合文献资料,对不同贮藏年限陈皮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祛痰、解痉等方面。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6)

抗氧化作用:

陈皮所含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及毒素,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采用DPPH法、FRAP法和ABTS法分别分析比较了不同贮藏年份广陈皮的抗氧化活性,并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抗氧化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陈皮抗氧化能力随贮藏时间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贮藏年份广陈皮的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正相关,而与FRAP铁还原能力相关性不明显。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利用FRAP和DPPH法评价不同成药时间陈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结果抗氧化活性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强,5年陈皮抗氧化活性高达11.07mg/gDW。

祛痰作用:

通过小白鼠气管段酚红法证实贮存1年与5年陈皮水煎剂对动物均能产生化痰作用,但结果表明以贮存5年者效佳。分析比较贮存年限为6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陈皮水煎剂和挥发油的祛痰作用,结果36个月陈皮挥发油和18个月的陈皮水煎剂具有理想的祛痰效果。用酚红法以贮存期分别为6个月、18个月、30个月的陈皮药材水煎剂及其挥发油对小鼠进行了祛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贮存期为6个月的陈皮药材水煎剂和贮存期为18个月的陈皮药材挥发油祛痰作用较好。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7)

解痉作用:

比较研究贮存期分别为6个月、18个月、30个月的陈皮药材水煎剂及其挥发油对大白兔离体十二指肠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贮存期陈皮水煎剂、挥发油均可降低大白兔离体十二指肠的收缩幅度和紧张度,且呈剂量依赖性,对由乙酰胆碱(Ach)引起痉挛的十二指肠作用强度大小依次为30个月、18个月、6个月

不同贮藏年限陈皮临床研究通过对5年、10年、20年新会陈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研究,发现20年陈皮治疗FD比5年和10年陈皮的疗效更好

陈皮“陈久者良”贮藏年限探讨

陈皮自古有“陈久者良”一说,关于陈皮陈化时限的界定,历代本草说法不一,有1年、2年、3年至数十年、几十年不等,也有“陈久”、“陈年”、“多年”、“经年”等不能明确具体时间的说法。结合古本草与现代研究现状,究竟陈皮陈化多久方可药用仍未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贮藏年限陈皮样品受到品种、产地、贮藏养护方法等的影响而导致品质差异性不明显,从而难以准确判定陈皮以贮藏多少年为佳。因此,应在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贮藏条件下研究不同贮藏时间陈皮品质的变化,进而深入探讨陈皮贮藏年限这一科学问题。

不同贮藏年限陈皮品质评价探索

陈皮“陈久者良”的品质评价应是不同贮藏年限陈皮“性状-成分-药效”的动态研究。因此,探究不同贮藏年限陈皮的品质应在固定采收时间、采样地点、果树树龄、贮藏养护的前提下,从不同贮藏年限陈皮性状的改变、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药理药效的不同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方法对其加以阐述。不同贮藏年限陈皮化学成分的变化,如对伞花烃、橙皮苷,对其药理作用以及药效的发挥有何影响?是否能解释陈皮“陈久者良”的机制?对伞花烃可以直接用于软饮料、冰制食品、糖果、口香糖、调味料中;用于制成软胶囊,用作镇咳、祛痰药、治疗慢性气管炎。而橙皮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癌、调节免疫力、防辐射、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多种药理活性[57]。这些成分的改变是否影响陈皮药效作用,还需进一步结合药理药效对其加以研究。

年份久的陈皮功效(陈皮化学成分研究)(8)

陈皮“陈久者良”机制探究

目前主要基于化学成分变化、药理作用强弱探讨陈皮“陈久者良”,而陈皮陈用的机制机理现代研究相对薄弱。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指出陈皮“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梅夏季节多雨,微生物生长代谢旺盛而导致酶活性变化,进而影响陈皮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课题组前期由既往以中药为背景研究陈皮“陈久者良”转变为以微生物为背景研究陈皮陈化过程、机理及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并首次发现黑曲霉促进陈皮中黄酮类物质的增加,其变化机理及其过程可能与黑曲霉相关代谢酶有关。

因此,下一步应应用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贮藏养护学等多学科结合方法深入探讨不同贮藏年限陈皮所分离微生物与酶活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变化的相关性,阐明陈皮陈化机理以阐释陈皮乃至陈药“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在明确陈皮陈化机理后,应探索是否有“人工催陈”方法来缩短陈化时间、减少经济的损失、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91,298.

[2]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71-72.

[3]唐·孟诜.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

[4]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

[5]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

[6]唐·孙思邈.千金食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24.

[7]宋·苏颂.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2.

[8]宋·王继先.绍兴本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341.

[9]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6.

[10]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05.

[11]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68.

[12]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41.

[13]明·杜文燮.药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6.

[14]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0.

[15]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9.

[16]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42.

[17]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87.

[18]清·许豫和.怡堂散记[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

[19]明·宁源.食鉴本草[M].北京:中国书店,1987:45.

[20]张穗.不同贮存期的陈皮及陈皮炮制品质量比较[J].中成药,1993(6):20-21.

[21]罗琼.贮存时间及炮制方法对陈皮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3,31(1):27-28.

[22]周欣,孙素琴,黄庆华.陈皮储存年限的分析与鉴定[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1):72-74.

[23]林林,林子夏,莫云燕,等.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总黄酮及橙皮苷含量动态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432-1433.

[24]

童红梅.用HPCL检测不同成药时间陈皮中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J].西部中医药,2012,25(7):17-19.

[25]

YangYT,LuoHJ,Yong-ShuYE,etal.StudyontheextractionofpolymethoxylatedflavonesfromCitrusreticulata'Chachi'ofdifferentstorageyears[J].Science&TechnologyofFoodIndustry,2011,32(9):258-260.

[26]韦正,陈鸿平,刘友平,等.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中辛弗林及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5):982-985.

[27]高蓓.广陈皮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8]曹臣,袁梦石,黄开颜.“陈皮须用隔年陈”之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6,12(6):92-93.

[29]尹青娟.陈皮存放时间与内在质量关系论证[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6):47.

[30]郑国栋,蒋林,杨雪,等.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成药,2010,32(6):977-980.

[31]王福,张鑫,刘友平,等.陈皮“陈久者良”之黄酮类成分增加原因探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890-4896.

[32]王坚,陈鸿平,刘友平,等.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2):2831-2834.

[33]易伦朝,谢培山,梁逸曾,等.GC/MS和HPLC对陈皮“陈久者良”的验证[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1):1610-1612.

[34]魏莹,李文东,杨武亮.HPLC法测定不同贮存年限广陈皮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6(15):1517-1519.

[35]胡继藤,唐铁鑫,杨宜婷,等.利用FTIR和GC-MS鉴别不同贮藏年份新会陈皮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7):1646-1648.

[36]丁春光,孙素琴,周群,等.应用HPLC-DAD及HPLC-HRMS技术研究不同贮存年限陈皮的指纹图谱[J].中国

新药杂志,2008,17(11):927-930.

[37]王坚.柑橘属常用中药材陈皮、青皮次生代谢产物之挥发油成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38]郑敏燕,古元梓,杜安,等.SPME/GC/MS对比分析不同年份陈皮挥发性成分[J].广东化工,2011,38(3):127-128.

[39]严寒静.不同贮存时间广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3):218-219.

[40]杨诗龙,王瑾,汪云伟,等.基于电子鼻与人工神经网络的陈皮鉴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1):112-114.

[41]

SuMS,ShyuYT,ChienPJ.Antioxidantactivitiesofcitrusherbalproductextracts[J].FoodChemistry,2008,111(4):892-896.

[42]WangJ,LiuYP.ComparativeStudyontheVolatilesinCitrusReticulata‘Dahongpao’PeelfromtheSamePlantandtheirAntioxidantActivities[J].Journalofessentialoil-bearingplants,2014,17(2):24-29.

[43]贺燕林,杨中林.陈皮不同提取物及橙皮苷部位的抗炎活性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23-25.

[44]钱士辉,王佾先,亢寿海,等.陈皮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对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167-1170.

[45]Qian,Yang,YANG,etal.Identificationofanti-asthmaticcompoundsinPericarpiumcitrireticulataeandevaluationoftheirsynergisticeffects[J].ActaPharmacologicaSinica,2009,30(5):567-575.

[46]SheuF,ChuangWI,ChienPJ.CitriReticulataePericarpiumextractsuppressesadipogenesisin3T3-L1preadipocytes[J].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griculture,2007,87(13):2382-2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