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1)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四阶段。从公元前6世纪⾄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佛教⼤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后400年为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至13世纪,佛教在印度渐趋衰落,以至灭亡。

原始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前623年农历四月初八,前543年涅槃,35岁时创立佛教。从佛祖创立佛教,到佛祖涅槃之后的一百年间,称原始佛教时期。前600年时,印度出现分裂,列国(十六雄国)争强,吠陀时代结束,佛陀时代来临。这一时期,影响最为久远的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潮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在沙门思潮中,29岁的释迦牟尼(时隔千年,释迦牟尼族又出一位圣人,在此,以“释迦牟尼”区别于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苦行修道六年,35岁时顿悟成佛,建立起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了原来婆罗门教的业报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而成佛即觉悟者,提出了众生平等说,新创立的佛教,获得广泛特别是贫苦人的支持,这就是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传道的重点是帮助人们看到人心之中的欠缺,以及怎样克服它们并达到完美境界。佛陀的教义具有实际意义和实用性,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群,男女老少都能够理解佛陀的教义。佛陀涅槃后,其信徒进行了第一次结集,汇集佛陀所传授的教义和知识,汇集起来的佛教教义叫做“法”。对于佛“法”,佛教信徒对佛陀教义没有什么争议;但对佛陀为信徒们建立的修行规范即“律”,似乎有点不同意见,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在佛入灭一百年中,没有明显的争议,信徒都信奉佛陀原始教义即“经藏”。佛陀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佛教第一次结集汇编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的教义是佛教徒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系统学说,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概括了宇宙万物理论,又探索了人生解脱的主张与途径,既有哲学问题,又有伦理与社会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四谛、八正道、缘起法与十二因缘、五蕴、三法印等。其内核是讲现实世界的苦和解决苦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条真理,乃佛教教义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人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判断标准。苦谛,现实世界就是由各种苦所构成即苦海无边。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苦” 是指精神上的期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人具有不断的占有欲亦即“爱”,这种爱欲为自我意识的来源,时时事事要求得到自我满足,而且永无止境,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是一切苦的大聚集。“苦”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认识和出发点,“苦”非神或他人所强加,而是由个人前生之“业”所决定;它继承了婆罗门业报轮回的思想,前生之业决定今生,今生之业决定来生。集谛:“集”为聚合之意,苦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集中一点即在于人有欲望,由于欲望而产生行动,从而造成各种苦。灭谛:“苦”既然是由欲望而生,所以只有彻底灭除人世间的各种欲望,方能达到佛教之最高的“涅槃”境界,亦即彻底的精神解脱的无苦世界。因此,灭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涅槃或解脱、超脱之境界。道谛:即修道,寻求通向苦灭解脱的涅槃境界的所必须遵循的道路与方法。实现这一道路有八种途径,称为“八正道”。四谛概括了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关系,集谛是苦谛之因,苦谛是集谛之果,即现实世界的因果关系。道谛是灭谛之因,灭谛是道谛之果,即出世的因果关系。四谛的宗旨是要求信徒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从而达到解脱。八正道:达到涅槃寂静的修道方法和途径,同时又是原始佛教的社会伦理思想,其内容与四谛紧密相联。正见:正确认识与掌握“四谛”等佛教基本教义,不可偏离最终目标。正思:保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正语:不虚言、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等。正业:保持身心的高尚与善良,不偷盗、不奸淫、不杀生。正命:要求信徒过符合戒律的生活。正勤:坚持正确的修道方法,努力精进。正念:远离贪欲妄想,坚信佛教信仰的正确性。正定:清除一切杂念,定身心于一境,以修习佛教教理。此八正道均为道谛之深入要求,既不允许享乐,亦不主张苦行,而取其中道,故称为正道。八正道可归纳为“三学” ,即“戒”“定”“慧”,它概括了佛学的主要内容。“ 戒” :戒律,为佛教徒行为规范。戒律有:五戒,戒杀、盗、淫、妄、酒;十善,即正思、正语、正业的十项内容。佛教认为,遵守戒律即可在现世修炼功德。“定” :禅定,包括八正道中正念、正定 。要求心定于一,清除一切轻浮杂念,深入思考修习佛法。“慧”:包括正见、正思、正勤,排除一切烦恼,增强断惑解脱之至高深奥的智慧,得致修行之成果。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2)

缘起法,即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佛理、佛法的核心。“缘起”,亦名“缘生”即“因缘生起”。“因”为事物或现象产生、消亡的内在因素;“缘”为事物或现象产生、消亡的外在条件。“缘起”,即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之法,皆由内因外缘和合而成。“缘起法”,是释迦牟尼对各种现象生起与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释迦牟尼对古印度诸外道主张“我”及诸法具有实在之自性等论点予以否定,而谓万有皆相互依存,无有独立的自性,并以此解释万事万物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建立起特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它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缘起法的提出,一是在佛经里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二是记刻在印度阿育王石柱上:“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他们是相依的因缘生灭在相续流转,是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个生命在生死流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其中,共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第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过去因,为“无明”和“行”;现在果,为“识、名色、六入、触、受”。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现在因,“爱、取、有”;未来果:“生”和“老死”。所以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四谛中的“苦集灭”谛讲的就是是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一切法的生起和消灭都是是从因缘而产生,随着因缘而消灭。佛陀最主要的开示就是生灭因缘,这也是佛法所建立的缘起法的主要标志,是与外道与世不共的特质,因此,佛法的特质就在因缘法上,佛法与外道、一般思想的宗教及哲学间不同的特质就在因缘法上,唯一的特色,就是因缘论。「杂阿含」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说明苦集灭三谛的偈文说:“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此偈系阿说示(马胜)比丘为舍利弗宣说释尊的教法,经说舍利弗闻是法已,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相传,舍利弗之前皈依的是六师外道的一位大师。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了马胜比丘,马胜比丘庄严肃穆的威仪使他非常感动和震撼,于是问他:“你师父是谁?学的是什么法?”马胜比丘回答:我的大师是释迦牟尼,他讲的法就是“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舍利弗在听这个偈子的当下就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初果)。目揵连听好友舍利弗说起此事后,就欢喜地一起来见佛,很快皈依佛陀;他们两个都是领袖人物,各领着二百五十人的修行团队都皈依了佛门。半月后,佛陀在为长爪梵志开示时,出家后的舍利站在佛陀的身后,当下就证了阿罗汉。舍利弗听到缘起的偈子当下就证初果,出家半个月后就证阿罗汉,慧根非常非常深,所以后人都认为舍利弗是大智能者。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3)

释迦牟尼的中道思想。释迦牟尼苦行修道,最早的时候,不饮不食,日进一麦,饿得前胸贴后背,一日倒在河边,还在冥思苦想如何苦行修道。忽然,他看到尼连河上漂来一个竹排,竹排上琴师正在教调弟子,琴师说,琴弦调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弹也不出音,松紧适度、恰到好处,才能弹出美妙旋律。释迦牟尼忽然顿悟,原来自己正堕入两边极端,难辨实相而心生烦恼;修行也不能走极端,极端苦行与过于行乐,根本难以悟道,绝非解脱的根本;不堕极端,择中而行,修道也应该永守中道。因此,释迦牟尼顿悟成佛,为五比丘初示法要,首先就提出了中道思想,诸如“诸比丘!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应亲近。何等为二?于诸欲爱欲贪之事,是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自烦苦事,是事非圣贤法,无义相应。如来舍此二边,依中道而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涅槃所资。”“诸比丘!何谓如来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涅槃所资之中道?即八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此,“中道”思想始终贯穿于释迦牟尼一生的传教实践和思想理论之中;他指出无论是纵欲还是苦行都无法达到证道的目的。因此,释迦牟尼一生的说教,始终贯穿着“中道”的法理。以“缘起法”为例,《杂阿含经》将中道定义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减故彼减”,“中道”就是一种力图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从而创建超越差别、圆融统一的理论机制。释迦牟尼一改过去的“否定”哲学,而踏上“扬弃”哲学的正道。首先对婆罗门教等传统思想作出了扬弃,吸收了婆罗门教业报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而成佛——觉悟者,提出了众生平等说,创立了佛教,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正是“中道”。正是释迦牟尼的幡然悔悟,认识到“中道”的无限力量,才能创立佛教,并将其贯穿于佛教发展的全过程,其弟子将其说教、理论编撰成书,以便世代传承,以至于几百年后龙树还著书立说《中论》,让佛教广泛流传于中国、泰国等亚洲各地。值得一提的是,释迦牟尼与孔子,都出生在2500年前后,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圣人,释迦牟尼的“中道”,孔子的“中庸”,两种思想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巧合的是,两个圣人的后继者,龙树著《中论》,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历史竟然是如此巧妙地巧合。

原始佛教时期也就是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佛教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此时已经受到佛陀本身故事的影响,神化佛陀的观念产生,蕴含佛教分裂的远因,各地的佛教教团已然有后来各部派佛教的概念雏形:①在教义上强调最初始的释迦牟尼所说的核心教义,有别于后续发展出来的其它教佛教教义。②在信仰者的认知上,代表原始佛教信仰者试图追寻出释迦牟尼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并实践佛陀主张的教义目标(苦的永灭);尊重但不跟随“发展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等)的其它论述,主张“原始佛教”代表佛陀所说的真理,能达成苦之灭除的目标。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4)

原始佛教二次分裂,部派佛教形成。

公元前4世纪-1世纪,这段时间称为部派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佛教史上发生了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是原始佛教一分为二,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史称根本分裂,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四世纪;第二次分裂,在根本分裂的基础上,佛教又发生更多小的分裂,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史称枝末分裂,这大概发生在前2世纪-1世纪。这期间,印度处于列国时期(前600-前300)和外敌入侵时期(前200-200):印度列国时期,前6世纪初,原始佛教诞生,至前4世纪即佛灭一百年,佛教发生第一次分裂即根本分裂;外敌入侵时期,公元前2世纪,佛教又发生第二次分裂即枝末分裂,直至1世纪。列国时期,摩揭陀国经诃黎、幼龙、难陀王朝,公元前317年,旃陀罗笈多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曾在华氏城举行千人结集,史称佛教第三次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出使团前往各地传教,前3 世纪时曾派僧团将佛教南传至锡兰和缅甸,北传至阿富汗及中亚地区,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外敌入侵时期,孔雀王朝于前187年灭亡,大月氏人侵入印度,在北印度建立贵霜帝国(公元55-425),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与罗马帝国、安息、东汉帝国并称当时世界四大帝国,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是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公元1世纪,部派佛教时期结束,大乘佛教时期来临。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5)

贵霜帝国

两次分裂所形成的佛教部派或宗派统称为部派佛教。据南传佛教记载,部派佛教共分出十八部;而据北传佛教记载,则认为部派佛教共分出二十部。原始佛教分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释迦牟尼传教时,不立文字,口传说法,没有形成固定的文字教义,随着佛教传播地愈来愈广,佛教僧徒(团)越来越多,天长日久,各地僧团对戒律和教义的理解各有不同,甚至出现“外来和尚念歪了经”而导致误传或歪传的现象,最终形成了诸多派别。另一方面,各派别矛盾的激化,矛盾不可调和,加之外道信徒不守佛制而恶意渗透佛教,也是佛教发生根本分裂的重要原因;譬如,公元前3世纪时,孔雀王朝阿育王发现佛教徒对佛教教义发生分歧,僧团内混有许多外道信徒不守佛制时,曾在华氏城举行千人结集,史称佛教第三次结集,编订《论事》一书,列举了两部派的不同论点,勘定是非,成为研究部派佛教之必读之书。关于佛教第一次分裂的直接原因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十事说”和“五事说”。“十事说”,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就东印度毗舍离比丘向信徒收取金银供养是否违反原始佛教戒律问题的大辩论。事情缘由是,西印度的长老比丘耶舍巡化至东印度毗舍离,见毗舍离跋耆族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银供养,认为有违戒律,双方遂起争执;于是,耶舍长老在毗舍离举行了七百比丘参加的佛教集会,召集僧众就原始佛教的戒律进行讨论,此次争执虽然是因金银的纳受而起,但讨论的内容却广泛包含跋耆族比丘所提的十项新主张:角盐净、二指净、他聚落净、住处净、随意净、所习净、生和合净、饮阇楼伽净、无缘坐具净、金银净,即“十事”,通过大辩论审查后,一致评断“十事”违反佛陀的规定,不合律制,称为“十事非法”,大会由此重新审定律藏。据南传《岛王统史》记载,东印度跋耆族比丘因这次结集会议失败后,心存不平,不久就聚集一万比丘另行结集,独自订定律制的内容。自此,认同“十事”的毗舍离比丘组成了大众部,而反对“十事”的耶舍长老等组成了上座部。从此,佛教正式进入部派时期。此次集结史称“佛教第二次结集”。“五事说”,据北传佛教《异部宗轮论》所载,根本分裂是因为佛教徒们对一个名叫大天的比丘所讲的“五事”看法不同才产生的。大天认为,原始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阿罗汉果)仍有五种局限,即阿罗汉仍有普通人的生理机能,仍有无知的地方,仍有犹豫的时候,仍然需要别人的指导,仍然有痛苦的感觉。这五种局限就是“五事”,“五事说”的核心,一句话就是“佛陀有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那么神”。反对这“五事”的一些长老就形成了上座部,赞成这“五事”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就形成了大众部。公元前2世纪-1世纪,在根本分裂的基础上,佛教又产生了更多小的分裂,并形成了许多的宗派,历史上称为“枝末分裂”。据北传佛教《异部宗轮论》所载,部派佛教共分出为20部。佛入灭二百年,大众部开始分裂,初期先分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中期分出多闻部、说假部,末期又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共8部。佛入灭三百年,上座部也开始分裂,先分出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然后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犊子部,从犊子部又演化出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化地部,从化地部又分出法藏部,最后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饮光部、经量部,共10部。大众部8部、上座部10部再加上原来的大众部和上座部,共有20部。据南传佛教的典籍《岛史》、《大史》所载,部派佛教共分出为18部。分裂途径:先从大众部分出牛家部(鸡胤部)、一说部和制多山部,从牛家部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共5部。上座部先分出化地部和犊子部,从化地部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又演化出饮光部、说转部、经量部。从犊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共11部。大众部5部、上座部11部再加上原来的大众部和上座部,共有18部。部派佛教时期是佛教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正如日本史学家说印度古代史一片混沌一样,这一时期派系众多,互相对立,尽管它们同宗不同道,但有着共通的基本佛理,只是修行方法不同罢了。

从佛教的内在特质看,部派佛教的形成,表面上是“十事说”或“五事说”所引起,以至于原始佛教发生两次裂变;实际上是各教派内部分歧的深层次原因及内在特质,在宗教实践、理想和哲学理论方面的综合表现。宗教实践上,对是否遵守一些戒律而发生辩论,如是否接受金银财物的布施,大众部认为可以,而上座部拒绝,两派分道扬镳。宗教理想上,上座部认为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思想与智慧,一般人修行只能成为阿罗汉,不是成佛;大众部则将佛陀神化,认为它有超自然能力,并创造了关于佛陀的诸多神话;创造了新的仪式,贬低阿罗汉。哲学理论上,上座部偏重于“有”,认为精神物质现象普遍存在;大众部偏重于“空”,或只认为当前实际存在,过去未来均为空。正因为佛教宗派在宗教理想、哲学理论上内在差异所形成的内在特质的作用,才导致佛教宗派在宗教实践上的差别,正所谓认识指导实践。从宗教实践和理想上看,大众部对后来的大乘佛教影响深刻;哲学上看大众部于后来大乘空宗联系紧密,上座部中的说经部又在大乘空宗影响下成为大乘有宗。因此,大乘佛教传承的脉络,实际上就是大众部,外加上座部中说经部(大乘有宗)。

从佛教依附的社会形态上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佛教也一样。公元前4世纪,印度列国争强的格局开始打破,奴隶制开始衰颓,封建制度逐步确立,难陀王朝将领旃陀罗笈多起兵赶走入侵的希腊人,建立起孔雀王朝(这跟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比,似乎还早了近百年),阿育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孔雀帝国,佛教被封为国教,佛教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佛教在公元前4世纪的第一次分裂主要是由原始佛教的内在特质决定的,原始佛教一分为二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印度正好处于孔雀王朝的建立而统一,社会和谐稳定,依附社会形态的佛教也跟着稳定下来。但是,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灭亡,印度再次四分五裂,为了适应四分五裂的社会形态,适应各地不同情况,佛教大众部和上座部两派也跟着分裂,也就是佛教的第二次分裂即枝末分裂。

阿育王护法,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建立后,阿育王继承了祖父遗风,为佛教发展保驾护航,是印度佛教史中著名的护法王。相传,阿育王最初不信佛,在多年征战特别是征服印度南部羯陵迦国后,痛感战争杀戮之残酷而皈依佛教。他为保障信仰与正法,设置正法大官,主持社会道德与慈善事业。他大力宣扬佛教,在各地刻石铭文,至今尚遗存30余处;广建寺塔,曾建84000 座塔寺,著名的鸡园寺就建于此时。当发现信徒对佛教教义发生分歧、僧团内混有许多外道信徒不守佛制时,他曾在华氏城举行千人结集,史称佛教第三次结集,编订《论事》一书,列举了两个佛教部派的不同论点,勘定是非,成为研究部派佛教之必读之书。在佛教第三次结集后,阿育王派出使团前往境外各地传教,公元前3 世纪时,曾派僧团将佛教南传至锡兰和缅甸,北传至阿富汗及中亚地区,佛教影响更加广泛,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上座部佛教,传至锡兰,后来广泛流传至东南亚国家,主要包括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还有越南以及中国的云南部分地区,从而形成南传佛教。大众部佛教,北传至阿富汗及中亚地区,又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中国,进而又流传至日本和韩国,形成了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6)

佛教的演变与发展,大乘佛教诞生。

1世纪中叶-7世纪,从⼤众部佛教外加上座部佛教中的说经部(大乘有宗)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原上座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佛教,在理论和实践中仍接近于原始佛教,理论上守旧而不愿创新,行动上保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故步自封,没什么变化,针对大乘佛教的急剧扩张,仍然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原地踏步踏,把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机遇让给了大乘佛教,自己则黯然失色不得不南下东南亚以求发展,从而使佛教进入大乘佛教时期。相对于⼩乘佛教的守旧保守、故步自封的特质,渊源于敢作敢为的大众部佛教的大乘佛教,则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特质,从而使大乘佛教有了巨大的变化或发展:一是在修行果格上有了提高,⼩乘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个佛即佛祖,教义重⾃我解脱,修⾏的果位为罗汉;而⼤乘佛教把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似乎有意贬低罗汉,修⾏的终极目标在于成佛。二是在佛教理论上有了突破,小乘大藏经对于律经论三藏中的律经是不允许改动的,之后的所有新经文都被加入到论中;而大乘大藏经却一直持开放状态,新的经文都被直接加入到经中,所以,在大乘大藏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在小乘大藏经中看不到的经文;小乘经典只有《阿含经》,大乘经典则有《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等。三是在佛教修行上有了升华,大乘佛教强调修成菩萨,而小乘佛教注重修得罗汉果;前者重心放在菩萨身上,这些菩萨的形象是按照佛陀本人优点的人格化来塑造的,诸如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地藏王是佛陀普度众生的象征;后者重点研究和尊奉佛陀及其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虽有一些表面上的不同,但没有本质区别:二者在主要信仰和修行方面保持了基本一致;二者都认同佛教的教导而认为需要清除内心的不清净和摆脱轮回;二者都同意需要采取渐进的修行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中道;二者都认同所有人都可以最终觉悟,不存在像上帝那样的超自然的神;二者僧尼所遵守的戒律,很难找出任何本质的不同。尽管它们同宗不同道,但有着共通的基本佛理,只是修行方法不同罢了。乘者,车辆也,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只要能度人,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大乘,即大的车辆,不仅自己可乘,也要普度众生;大乘佛教以觉悟成佛为目的,任何人都可乘坐这辆大车成佛,故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北传至阿富汗及中亚地区,又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中国,进而又流传至日本和韩国,从而形成了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7)

龙树,从师大龙菩萨,故号龙树。龙树,大乘佛教创始人,公元1世纪人,诞生于农历七月廿四日,大约活跃于公元150年至-250年,传说寿高150岁(或说二百甚至数百岁)。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而且还被尊为佛教中俱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的八宗之祖;他首先开创中观学说,也因此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相传,龙树出生于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温达拉巴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很早就以学说卓著,精通婆罗门教而闻名。后来,与三个亲友一道用隐身术侵淫王宫妃子而东窗事发,三个亲友被砍杀,龙树跟在国王身后才躲过一劫。从此,龙树决定出家皈依佛门,出家三个月就阅读完了佛教的三藏。不久,他苦行到达喜玛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边,一名老比丘传给他大乘经典,龙树翻阅后,感觉比他以前所皈依的说一切有部的理论要高深多了,但他仍不满足。不久,龙树在大龙菩萨的引导下,来到龙宫,阅读诸方大乘深奥经典,得无量妙法,三个月后,通解甚多,融会贯通。这时龙树就已经达到决定的觉悟了,在龙宫中,龙树还诵读了《华严经》。何谓《华严经》呢?《华严传》中说的很清楚:“大乘经多是文殊结集,佛既涅般,诸圣随隐,邪兴,无大乘器,故摄《华严》等大乘教法,置在龙宫六百年,龙树入海诵之传世。” 由此可见,大乘佛经的结集,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一个非常艰辛而又充满神话的求索过程,而这种神化,似乎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佛祖释迦牟尼安排好了的,诚如《入楞伽经》所载:大慧菩萨白佛言:“佛灭度后,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欢喜地,为人说法,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竟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 灭邪见幢,燃正法炬。”上述《摩诃摩耶经》记载的龙树菩萨的出世,也进一步印证了佛祖释迦牟尼对龙树菩萨的先知预测。龙树修道这一时期,正是小乘佛教向大乘过渡时期,龙树年轻时曾破僧团和合、毁坏正法戒,令弟子皆着黄袍而示之与众不同,又向国王夸耀自己已经圆满了佛果,从而开创了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为大乘佛教的诞生与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龙树得道后,就回到南印度弘扬佛教,国王排斥佛教,龙树就应征成为国王的将军,在很短时内就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国王大喜,就问他是什幺人,龙树说自己是“全知者”。龙树还用神通使国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战的神祗和恶魔,于是国王及婆罗门因此皈依了佛教。大乘佛教的影响从印度迅速向阿富汗及中亚传播,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大乘佛教得以广泛而持久的发展。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8)

七百年,佛陀的伟大思想仍然光芒万丈。佛入灭七百年后,龙树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传承和完善了佛陀的缘起思想,

继承了佛陀的中道思想而创立了中观学,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陀第二”。“世有二边边,不堕两边,而取中道”,这是中观是对事物的一种根本看法,所以称为中观。所谓对立的两边,主要是关于事物的有和无。龙树认为事物是无自性的,是空。但事物从缘和合而生,所以也就不是完全空无,说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说它是假,是否定其真无,能同时看到事物的这两种属性,就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实相了。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龙树在缘起和性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中论》的内涵是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般等思想。万法是缘起的,所以是空。但万物既然缘起了,就不是空无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有,这种有无自性,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称为假名有。对于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龙树在《中论》中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在这里,龙树强调只有同时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两面,才是中道正见。由于事物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因此对从它有自性而产生的正反两边的判断,如断常、生灭、一异、来去,都是错误的;这些缘生缘灭的二分法当下就是空的、无自性的,因而不可以说它是生、是灭、是断、是常;这正反两边都要否定,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正如龙树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所指出的。“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的,故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它是龙树的中道的核心思想。

龙树在阐述中道思想时,认为要同时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于有或空,这也就是真空与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谛说。龙树对在《中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收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俗谛,说因缘生法是有,不是无或不存在,由于众生对于因缘生法的执着,诸佛就即因缘生法而开方便门,认为诸法是假有,只是分别出来的幻相,但它们也是不相错乱的。第一义谛,是指因缘生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诸法实相。它是离言说议论的,是不可言说的,正如《观法品》中所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真谛与俗谛只是佛陀引导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只有一个真谛存在,这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因此真谛与俗谛在本质上就是同一样东西,是一体一用的关系。世俗的万物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实相,并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个实相存在,否则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两样东西,以空去反对假名有,这正是龙树所批判的。他在《观行品》中他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那么,何谓第一义谛呢?第一义谛是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世尊开宗明义: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何谓诸法实相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法与外道、魔说的分水岭。《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总而言之,龙树菩萨的佛教中道思想与佛祖释迦牟尼的佛教中道思想,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二者均因为“中道”而成为伟大的佛或菩萨。那么,中道的本质是什么呢?“不堕二边,择取中道”,佛教的中道与孔子的“过犹不及,择中而用”的中庸之道,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这种伟大的佛教中道思想,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才能被推向发展的巅峰。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9)

中观派在龙树之后350年左右分裂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派。前者主张中观立场应该是以归谬法来显示敌论者的错误,后者自续中观一派以清辨(500-550)为代表,声称中观哲学应该构造自己的论题,具有自己的认识方法。龙树之后,中观学说被提婆、寂天、莲花戒等继承和发展。在9世纪之后中观学说被密教吸收,教理自身密教化的同时又为密教的神秘象征仪轨提供了哲学保证;也就是说,大乘佛教被密教所吸收或被密教所取代。瑜珈派(有宗)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从事这派修持的人被称为瑜伽师。传说瑜伽行派的祖师是弥勒,在瑜伽行派兴起时,大乘佛教中曾有弥勒论师,该派假托弥勒菩萨所说作了种种论著。该派理论的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等,史家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用因明方法阐发瑜伽学说,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无性、护法、戒贤等。在7世纪密教兴起后,大乘佛教中的两派开始接近起来,逐渐融合为瑜伽行中观派或称中观瑜伽行派。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10)

大乘佛教衰败,密乘佛教兴旺。

密乘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12世纪),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密宗⾃称受法⾝佛⼤⽇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教,故名密教。相对⽽⾔,其它⼤乘教派被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佛释迦牟尼所说经典的传授。相传,龙树曾开铁塔,向金刚萨埵菩萨(显教称普贤菩萨)请出密法,从此密法才开始在人间流传,因而龙树理所当然的又成为密教的祖师。而且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说自己的老师是龙智,龙智是龙树的弟子,这不是说龙树是自己的祖师吗?可见,龙树与密教的关系非同一般。密教传播的主要地域,一是印度本土,二是中国西藏地区,在西藏以密法为核心的藏传佛教中,龙树的中道思想更是藏传佛教的主导思想,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龙树的佛教著作中有关藏传佛教的经典所占比重可见一斑:龙树有千部论主之名,其经典保留到现在,收集在大乘《大藏经》中的就有19部;在藏文译本中,龙树的著作有118部,赞颂有18部,密教解释有51部,显教解释及杂着有48部。因此,龙树不仅是显教大乘佛教的祖师,也是密教藏传佛教的祖师。龙树被密教奉为祖师,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密教的教理思想中采用了不少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其二,密教经典宣称,龙树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铁塔中由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亲授密宗教义,并受灌顶。相传,龙树菩萨形象十分特殊,头顶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征,头部周围有龙头,7个或9个不定,身披袈裟,两手结说法印,游戏坐姿,身旁有滤水壶,有时置有经书。

密教开始于7世纪初,8世纪趋同于婆罗门-印度教,并成为印度佛教主流,13世纪初消亡。大约在七世纪中叶,拉其普特人崛起,一直到十二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各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8-9世纪,出现印度教,为婆罗门教的继承者;这期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爷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龙树菩萨从大铁塔中取出密封的密宗经典,密续,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外人。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爷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密教的关键在于修行,密教的修行方法五发八门,应有尽有。在此,举例说明,看看瑜伽修法,窥一斑而见全豹。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修本尊法,关键是修行者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本尊,以后一切均模拟本尊,修炼成本尊特质,即可成佛。何谓本尊呢?本尊毗卢遮那佛一般是修行者喜欢选择的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菩萨,作为修炼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修炼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初期是严禁咒术的,曾明确规定,凡是佛教信徒都不应学习和使用任何形式的咒语,如鬼咒、病咒、水火咒、安宅咒等等,也不能从事占卜生死、解梦、相手、相面、占星象等活动。要想得到解脱,唯有修习戒定慧“三学”一途。但到了后来,随着大量婆罗门教信徒改宗佛教,僧团中出身于外道的人日益增多,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释迦牟尼开始允许弟子们使用善咒来治疗宿食不消、毒蛇咬伤、牙痛、腹痛等,但仍然禁止他们使用恶咒,也不允许以咒术谋生。至部派佛教时期,咒语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了;它不仅被用于治病防身,而且被用来降伏外道恶魔。策使鬼神大乘佛教兴起以后,为了与外道相抗衡,更是把咒语作为弘法护教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陀罗尼(即咒语),有总持、能持、能遮等能量,它具有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至于忘失的功能。摄持各种善法,而遮除各种恶法,因此,凡是大乘菩萨都必须掌握陀罗尼。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11)

佛教在印度灭亡。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又消亡于印度。佛教在印度诞生,历经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蜜乘佛教四个阶段,佛教曾长期在印度香火旺盛、繁衍不息。但是,随着印度教于八九世纪的复兴,密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祸不单行,伊斯兰教大规模入侵,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然而,“西方不亮东方亮”,佛教在母国印度消亡,却在东方中国兴旺发达,成为佛教传承和繁衍的主战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佛教走向灭亡的呢?首先,印度佛教走向灭亡,内因起了决定性作用。印度拉其普特时期,印度境内各王国混战不断,导致佛教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而难以发展。大约在七世纪中叶,拉其普特人崛起,一直到十二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这一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而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拉其普特各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对印度的侵略。战乱连绵不绝,佛教要好好生存都不容易,更何况要好好发展呢!加之,八到九世纪,新出现的印度教兴旺发达,取代了婆罗门教;由于印度教的兴盛,直接挤压佛教的生存空间,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其次,印度佛教走向灭亡,外部因素不可忽视。廓尔苏丹国在印度的总督,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自立为苏丹,定都德里,建立德里苏丹国,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历经五大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罗第王朝,近两百年的外来者政权统治。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伊斯兰教发展很快,苏丹摧毁印度佛教寺庙并限制新建,禁止佛教节日庆典,迫害印度佛教教徒,僧众四处逃散,密教因之而在印度本土消失,佛教走向灭亡。

佛教为何起源印度(佛教在印度派别林立)(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