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接上一篇的宾语前置,需要回顾的童鞋请点击下面这篇文章:

秋天第一篇文章,带你搞懂倒装中最“复杂”的宾语前置

今天小编老师要通过一篇文章带大家搞懂文言常见句式——“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文言文句子(一篇文章带你搞懂)(1)

在讲这种文言现象之前,要跟大家说一说什么是“定语”和“中心语”。

一、定语和中心语‍

定语是一个语法名词,在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 。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

中心语是被修饰语所修饰、限制的中心成分。中心语在现代汉语一般放在定语的后面。构成“定语 中心语”偏正结构。

一言以蔽之,定语是修饰成分,中心语是被修饰的对象

咱们看两个语句:

(1)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2)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定语后置文言文句子(一篇文章带你搞懂)(2)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第一个句子,“淡黄的”和“蓬松的”都是形容词,作定语,分别修饰“长裙”和“头发”;第二个句子,也有两个定语 中心语结构,分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什么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修饰作用;露易丝·格丽克的头衔是啥?美国诗人是也。“美国诗人”起到了修饰作用。

二、“定语后置”及其四种结构

搞定了现代汉语的“定语 中心语”结构,定语后置就好解释了。

所谓定语后置,就是通常作定语(修饰语)的成分,置于中心语(修饰对象)的后面,属于文言倒装句的一种。“淡黄的长裙”如果要用古汉语说,可以变成“长裙之淡黄”。加一个“之”,转换一下语序,文言感扑鼻而来,令人上头。

定语后置文言文句子(一篇文章带你搞懂)(3)

我们能够在初中学过的文章中,找到不少定语后置的例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第一个例句,“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是两个定语后置结构,“高”和“远”都是后置的定语;第二个例句,“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结构,“千里”是后置定语,讲得花里胡哨的,其实就是千里马的意思。

定语后置文言文句子(一篇文章带你搞懂)(4)

马之千里者

当然,古汉语的“定语后置”不是乱来的,比如说“庙堂之高”不能变成“庙堂高”(否则好好的偏正结构就会变成主谓结构),得要满足一定结构,下面是满满干货:

第一种:中心语 之 定语

刚才讲到的《岳阳楼记》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这一结构的典型。

第二种:中心语 定语 者

《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就是第二种的典型。“知其事”是后置定语修饰“宾语”。

第三种:中心语 之 定语 者

《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就是典型。不再赘述。

第四种:中心语 数量结构(作定语)

《鸿门宴》中的“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两个数量结构都作定语修饰前面的中心语。

定语后置文言文句子(一篇文章带你搞懂)(5)

【今日练习】

下面一个文段有一处定语后置,你能识别出来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答案会放在底下评论喔~

定语后置文言文句子(一篇文章带你搞懂)(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