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

前两天,二宝爸有感而发,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一不小心写了篇七千多字关于择校的文章《中考新政下,公办还是民办?来听我亲历辗转公办民办间的故事,七千字纯干货!》

说实话,佛系如我很少会写关于鸡娃或是择校的话题。大部分时候还是吃喝玩乐买买买居多。

虽说谈不上焦虑,但或许也是在这个环境里无法独善其身,想得越来越多吧。挺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的留言和反响之热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我心知肚明,自己一点都不专业,纯属拿自己个案来瞎聊。

文章写到高中往事后,被老同学转发到高中群,群里的大佬同窗们说我写的不错,还帮我转发,弄得我受宠若惊。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3)

后台和群里还有好多麻麻希望我再写一点相关话题,推也推不掉。

惭愧的是,真心没有太多专业干货可以拿来分享。不过最近这段时间,大概是临近升学季,各种热点新闻串接上自己的想法,在自己脑袋里,一直像走马灯一样闪回。

那就斗胆再和大家多聊几句。丑话说在前头,没啥干货,依然还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也不成体系的所思所想,就当抛砖引玉。

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选公办还是民办?

最近,我一直逛的篱笆网上,有一个讨论激烈且质量相当高的热帖《作为一个曾经的民办老师,说一个学区最重要的特点》。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4)

通透、一针见血、让人受益匪浅之余还有所思考。我还转发了父母群,让他们一起看。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5)

我把这条热帖归纳一下,贴出这位民办老师所写的、让我认可的理念和想法。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6)

(以下部分,是老师视角的发帖内容)

1、民办更看重同质性,也可以叫低差异化、生源小方差、单质性。

民办摇号刚出来时,都试图劝退部分学生,是因为民办学校因为试图保持生源的同质性。

再后来,大棒下来,民办在面对怎么保持成绩的问题时,回答出奇一致:分层。其实就是变相保持生源同质化,这也是唯一出路。

2、公办生源择优程度低,公办学区最大的核心价值,其实是鸡血家长扎堆的号召力。

涉及到两个被忽视的人群,以及一个耳熟能详的理论。

两个人群:学区里排名后三分之一的生源;学区里排名前5%的生源。

一个理论:幸存者偏差。

一梯队公办学区里这两部分人的升学数据,几乎从来没有被市场和家长单独审视过,它们被淹没在“四大八校率”、“市重率”、“市重达线率”、“预录取率”等整体性数据里。

事实上,这两部分人在大多数公办一梯队学区里都是边缘人群,他们和学校给自己定位的同质化主力是割裂的。

有心的人,能从早些年那些公开的数据里窥见玄机:一梯队航母的平均分并不比三梯队甚至非梯队的学校高多少,甚至输给有些四大八校几乎为0的三梯队。

3、如果不看四大八校率,光看市重率,你会发现一梯队还是很配得上名声的。而四大八校率低(和二三梯队民办比)、平均分不高、后三分之一和前50%学生平均成绩滑坡式大跌,和40到50%的市重率对比鲜明。

如果孩子的水平高于这个范围,就吃不饱,在所谓“理科班”一样吃不饱,因为学校的主力没有针对性围绕你展开;如果水平不幸低于这个范围,说的好听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一起努力帮助孩子”;说的难听一点“你自己课外努力吧,靠你自己了”。

我之前在二梯队民办待过几年,后来一所公办学校托管给我们,我们偶尔也客串一学期。所以对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匹配性深有感触。

同一套计划和题库,按部就班不用创新地用在A校,就威力无比,有时候全市都能前十。用在B校,却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你很用力很用力,却很难前进一点点。但是有极少数的学生却突然如鱼得水,突飞猛进。这就是同质化的定位偏差。

4、任何脱离比例来判定学校好坏都是没意义的。甚至判定任何学校好坏的意义都不大。因为学校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一个全市中等成绩的孩子,如果进了摇号顶级民办,对自己几乎都是灾难。成绩一定会更差。因为他永远追不上针对主力的教学进度,听天书,只能全靠自学。

公办一梯队的前40%的学生平均分比三梯队高30分;而后40%的平均分却几乎和三梯队一样。

公办前5%和后30%的学生近都是没话语权的,话语权都在排名10%到30%的孩子手里。整个核心团队的教育计划、优质师资都围绕他们展开。

如果你的孩子的水平放好在学校的10%到30%之间,他会感觉如鱼得水,感觉老师强、难度刚好、进步很容易。

而那个理论就是幸存者理论。

你在网上看见的,都是这帮主力的话语,而前5%和后30%是几乎不愿意发语的,你想想,他们能是说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和别人感觉到舒适和正能量呢?

5、每个级别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主打目标;最适合你孩子的,不一定是一梯队,也不一定是顶级民办,也不一定是差学校。最适合他的有可能是部分不分班的三梯队。如果千方百计进入了一梯队平行班,很有可能放羊。如果你路子硬,强行进一梯队理科班,更糟。

6、民办和公办最大的区别是:盈利性机构。

你给钱了。民办要办好,必须头部学校牌子响,所以肯定把资源向优生倾斜。但是不择优后无法劝退,如果中下层太掉队,肯定影响后期招生(公办反而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所以,民办会是真正执行分层教学的学校,公办却是假分层真分流。

总结一句话:你的娃是什么水平,就该送进定位这个水平(或者轻微偏高)的学校。

7、我一直认为书香门第是有其道理的。

书香门第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明确地告诉小孩你学的在现实中有啥用,这些知识到底大致在说什么,它们和这个世界大约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你身边地这个叔叔那个爷爷就是xx方面的专家,做出来了什么什么,所以你别觉得这些学起来不好玩,很好玩的好吗。

很多过来人会发现,孩子在学校过的开心(不是指混的开心),成绩会更容易进步。如果压力很大、很烦躁、不自信,那排名基本就告别上升了。

过来人就知道10%-30%绝地是个相当舒适的区域,所谓高中逆袭,也是指30%逆袭到10%以内,不会出现,60%逆袭到20%的,反正我的教学里没见过。

普娃,特点是普,却要求好成绩,同时还要快乐教育,那还是普娃吗?岂不是和普这个词矛盾?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7)

这位论坛里匿名的民办老师,每一句话都可谓字字玑珠,我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也花了一点时间慢慢消化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信息量。

有几句话特别打动我,或者说,触动到了我。

譬如,要想办法让一个普娃孩子觉得学起来很好玩。

而且,其背后的深层作用是,有些孩子哪怕身处一个比较普通的公办学校平行班,在面对老师的授课时,会被突然点通,变得如鱼得水,突飞猛进。

这也是我自己在这些年来在家陪女儿做功课和复习考试时,最关注和最努力的一个字眼。无关刷题数量,无关考证与否,无关成绩起伏,而是——

开窍。

一个能在学习上突然开窍的孩子,大概率不会觉得读书太辛苦,成绩也不会太糟糕。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8)

这也是我自认为从小成绩还算比较优异的原因之一,倒不是我比别人勤奋,而是我自己比较擅长在做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我看来,我们面对试题时,用一个比较流行的互联网词来形容,就是摸透出题人的“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这道题目,其实就是我和对面那个看不见的出题人在博弈——他给我“下套”,而我则通过琢磨出题人的思路,找出题目里的破绽,赢下这个对手。

我个人不太愿意刷题,对题海不太感冒(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我会很享受和隐形出题人博弈和斗智斗勇的过程——譬如,我喜欢把类似题型收集起来,放在一起钻研,揣摩出对手“阴谋”所在,或者说那个坑藏在哪里。

当我一眼看出题目破绽(考点)所在,并用自己的技巧对付后,感觉会很好。内心仿佛在说:哼哼,你们谁也别想骗到我。

解题思路,比做题强度更重要。一旦认知的方向错了,再努力也南辕北辙。

刷题多,算是战术上的勤奋;但解题思路若变得清晰通透,更像是战略上的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所以容我凡尔赛地说一句:我小学成绩单拿出来可以吓到你们,基本上数学都是清一色一百分,连个99分都很难看到。中考的数理化,我也全部满分。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出题人无论怎么改变出题方式,都忽悠不到我,我不会上当犯错。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9)

可能说的比较抽象。怎么样算是出题人挖的坑呢?

原谅二宝爸现在把初中以上的知识几乎都忘光了,只能很惭愧地用小学题目来举例。

比如,泳池两个水龙头放水,或是甲乙两个工厂生产,或是两人相向行走等题目,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速度(效率)乘上时间等于总量。

两个水龙头分别进水出水,两人同向一前一后追击,小船逆流行进,等等,本质上也都一样,重点就在速度(效率)差。

幼升小和小学里经常看到的小学生队列题目,已知人数求队伍长度,也和路边种树求马路长度,或是爬楼梯求台阶总数等类型题目一样。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考你的底层逻辑都是(N-1)这个“容易踩到的坑”。

等等等等,类似的跨界归纳还有很多,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二宝爸曾在教师节写过一篇旧文《又到教师节 | 今天,“为人师表”的二宝爸求你们给我点个赞~》,剧透了自己曾经给高中时期的二宝妈当过家教,并帮助她顺利考上985大学的光荣事迹。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0)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1)

在我看来,二宝妈其实做的题目不少,但没有完全开窍,就是我所说的战术上很勤奋,战略上则有点笨拙。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2)

我做了她的家庭教师以后,用自己的学习方法,给二宝妈点拨了一下,她人不笨,很快就开窍了。

比如,在学三角函数时,原来死记硬背分不清象限和正负号,我用类似诱导公式的右手法则一指点,再也不用硬背,就能轻松保证百分百正确率了。

和差化积 积化和差四个公式也总记不住,我教了几句自己发明的顺口溜小窍门,同样再也不会出错了。

犹记得那会二宝妈特别激动,说我给她打通了任督二脉,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哈哈,或许也是正是那会,我用自带光环的才华征服了二宝妈。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3)

在我自己的高中阶段,我曾用举一反三方式,发现有大量题目因为考察的知识点很密集,需要连环套一般运用上几个公式解题,类似一整套组合拳。

我自己在闲暇之余,归纳整理了大量这类可以套公式的习题,把几个步骤极度繁琐的公式,整合成一个大公式。

换句话讲,只要把题目里的数据,代入到我新创造的这个公式里,别人需要三分钟解答的题目,我只要十秒钟不到。

这种思路,有点类似我初中时候沉迷玩电脑上的DOS系统,整合了多个步骤后,自己制作了很多功能强大的BAT批处理,一口气完成一整套组合拳,效率大大提升。

那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自己原创公式,数理化整理了足足三本,给同学传阅后,他们大呼牛逼,也跟着我一起埋头“研发”公式,一度在班级掀起了原创热潮。

不夸张地讲,高三做数学和物理卷子时,我的速度远比周围人快,高考数学我一个小时不到就全部做完了,剩下一个小时用来检查。

我自己发明的这些书本上都没有的公式,帮了我太多太多。

后来进了大学,交大远在黄浦江边的闵大荒。我跑去黄浦江对面的奉贤南桥镇,给一个高二小男生做家教,并无私地把我这数理化三本宝典给小家伙摘抄。

这个开口闭口叫我“天哥”的小家伙,捧着宝典看得如痴如醉,成绩也突飞猛进,从中上游的排名,一举考上了心仪的211大学,这让我也很是自豪。

最大的遗憾是,后来搬家时,我把这几本凝聚了我高中三年脑细胞的心血之作给弄丢了,到现在想起来都是捶胸顿足扼腕叹息。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4)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5)

其实,当你愿意沉浸下来多多思考的时候,不光是解题上有很多技巧,说的旁门左道些——猜题,也有很多“小伎俩”。

我这个人平时不算太勤奋,但从小还蛮擅长各类考试和竞赛的,因为自己喜欢搞点歪门邪道的小花招来对付考试,通常效果不错。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虽然说是投机取巧,不建议你们学我,但其中一些猜题或是面对应试时候的小技巧,偶尔也可以借鉴我一下,哈哈。

几年前我还在报社当一个头版编辑时,报业集团要求我们全员重考采编人员上岗证。我们每个人拿到手的,是一本厚如砖块的题库集。

虽说编辑记者上岗考试的内容,全在这本题库里,不会有超纲题,但对我们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如此厚实一本书需要从头背到尾,实在是很不友好。

我和同事们,面面相觑,一声叹息。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6)

半夜做头版,看到我的同事们还在熬夜背题时,我真不甘心那么苦逼哈哈,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研究了一下数百道是非判断题,我从头到尾扫了一眼,发现一个别人未必注意到的规律:

是非题答案里,差不多三分之一是错的,三分之二是对的。

于是,我在背题时,但凡遇到正确的,一眼都不看,直接过。直接把目光锁定在错题中,且仔细看一遍,知道错在哪里。

等到考试时,只要看到错题,我就知道要打一个×,而且我知道错在哪里,心里很有底。

而那些一点都没印象的是非题,脑筋都不用动,直接打一个√,完全不操心。

这样的话,我在考前复习是非题时,只要看题库三分之一的题目。换句话讲,我省下了足足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赚大发了。

这个套路,用于备战多选题,一样适用。

题库中,那些答案是ABCD的多选题,我直接跳过不看。把精力用在看那些选两个或是三个的题目中,搞明白为什么有些选项不能选(这部分必须扎扎实实掌握,没有捷径可走)。

考试时,看到没印象的多选题,直接无脑填上ABCD,又能帮我省下一些备考时间。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7)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8)

再次声明,以上小伎俩,都是不上台面的小聪明,只能用于那些死记硬背的题库考。更多时候,还是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去掌握知识点。

但二宝爸想表达的,是那种“学会用技巧总结题型,能发现讨巧办法解题,其实是件好事”的指导思想。

有的时候,多陪孩子一起学习,帮着ta总结归纳,说不定一点就通了。

一通百通。

说的扎心点,别看我现在嘚瑟自己当年考试有多猛,我的水平现在也就限于小学了,后面要是不跟着女儿一起学,初中高中题目我自己都不会做,更教不了。

但这种思维方式,如果潜移默化灌输给孩子后,他也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甚至还可以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升级,你也可以放宽心了。

就像一些有用的人生道理和哲学,教给孩子后,ta的人生,大概率不会跑偏了。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19)

我现在的大部分精力,不是陪女儿做题,而是找她的bug。有点像我以前做码农时,寻找并修复代码里的bug一样,因为这是影响程序顺利跑起来的最致命因素。

考前,错题集一定是重点复习的。一般来说,以前作对的题目,大概率不会再犯错,但错过的题,通常会反复错,即你的思维方式或解题能力所限,让你不断掉进相似的坑里。

本质上,就是对手下的套,比你的能力高明。那么,我陪女儿做的,就是反套路,争取以后不再掉坑。

比如女儿每次看到就头痛的泳池放水问题,两个人相向跑步问题(二宝妈也怕这类应用题,不知道是不是遗传),我会针对女儿的这个思维方式软肋,出题强化训练,把这类本质上的效率问题,换做诸如“看书速度、生产速度、放水速度、奔跑速度”等多种形式,给女儿反复操练,套上不同马甲,贩卖同样内核。

当我翻来覆去换形式,女儿都能一眼看穿核心问题来解答时,我知道她的这块思维短板已经被补上,心里总算放心了:

嗯,我家傻丫头以后碰到这种题目,再也不会吃亏上当啦。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0)

当然,你会说,我的孩子不稳定,以前哪怕做对的题,掌握得不扎实,不复习一下还会错。

这个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是小概率问题。

如果你精力和时间充裕,能把所有知识点陪孩子过一遍,那当然最好。但像我这样有点懒有点佛,喜欢搏大方向搏大概率的老父亲,基本上就只能把精力放在给女儿纠错上。

所以,我家这种没在外面上课的普娃,在我这种“不求课外突破,但求维持下限”的指导思想下,学校里的数学还考得不错。分数不透露了,怕你们说我凡尔赛哈哈。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1)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2)

看篱笆网这则热帖时,有一位网友的话,我也觉得特别好,还专门转发了二宝妈。

我很认可这种“认清孩子定位,到底是补差还是培优,用慢节奏先打磨思维方式,而不是高节奏盲目刷题”的观点。

把这段很棒的话,贴给大家看看,也表达出了二宝爸的想法。

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这个决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制定。但是可惜很多家长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人云亦云。

简单一点说,就说补课好了。现在周末排满的孩子很多,从周五开始一直到周日,穿梭大上海,流连于各个知名机构。家长们么周末朋友圈都是机构门口星巴克打卡,一到寒暑假之前么就忙着支付各种学费……敢问一下:成绩提高了多少?排名进了多少?

其实大多数都是无用功。孩子们每个周末比一到五还累,学校作业应付了事,应该用来预复习的时间都在满上海赶场子,校内校外都不讨好。

学过,学会,学好是三件事,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补课有2种叫法: 补差和培优,其实很多家长也不懂。

校内都累的娃请行行好把时间还给他们,与其赶场子不如在家把错题一道道过,单词好好背,自己整理语法知识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是可以把成绩提高的,而且这种由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特别有自豪感,也会增加孩子的信心。

我在孩子八年级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取消了所有的补课,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沉下心来面对自己,细细打磨题目找问题,足够时间复习预习,也有充足时间思考(思考非常重要)。一段时间下来,他的成绩又跨了个阶层,而且乐此不疲。

在各种政策漫天飞,焦虑情绪蔓延的当下,家长更应该帮孩子把好关,花时间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帮他们找问题一起面对解决。

学习是马拉松,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尊重孩子,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才能走的更远。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3)

最后再多唠叨几句。

二宝爸这一路上来,身边遇到的学霸多如过江之鲫,我见到了太多让我望尘莫及的高手,自己根本无从比起。

有全国物理竞赛拿一等奖进国家队的,有高中就出“数据结构算法书”并世界巡回开讲座的,有上外附中神仙学校里记忆力逆天的围棋职业选手,而光是我自己的大学寝室里,室友就分别来自上中数学班、华师大二附中上海理科班以及交中理科班。

你说我是不是压力山大。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4)

我观察下来,最厉害的那拨人,往往都不是做题最多的。他们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刷题量,而是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一点没错。

有些可望不可及的牛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让我叹为观止,顶礼膜拜,心悦诚服。

高中里常年霸占年级第一的大牛,我铆足了劲愣是整整三年从没考过他。这位“交中第一大神”平时很少买课外书,他晚自修最爱干的事,是给自己出题。基本上,当他把这一章节知识琢磨透以后,在年级里就孤独求败了。

我的一个大学室友,平日沉迷打游戏,偶尔跟我去踢个球,几乎从不去自习教室。我俩朝夕相处,作息几乎一致,我很清楚,他根本没机会偷偷用功发力。

但临考研前,室友做的事不是题海战,而是花了半个月用大数据方式研究历年的考研真题,自己琢磨出了接下来考研大概率会出现的知识点,对症下药,预测不会考的部分则战略性放弃——最可怕的是,几乎绝大部分题目全被他博中了,我亲眼看着他一面打游戏一面复习,兵不血刃轻轻松松就考上了交大本校的通信专业研究生。

这种眼前的震撼,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碾压你的时候,有多么可怕。

说说你对现在学区房的看法(如何选学区的话题又炸了)(25)

不知不觉聊了那么多,絮絮叨叨码了七千多字,也没写出什么体系来,算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请见谅。

怪二宝爸没到人家大神的境界,加之时间太久,当年的事情也忘了大半,实在写不出啥干货。还是那句话,权作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交流。

要是觉得我写的还行,你们也爱看,等我跟着女儿一路学上去以后,我大概还会写更多这方面的话题吧。

总之,请多多指教和捧场啦,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