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初六,京郊圆明园行宫内“天地一家春”传出婴儿阵阵清脆的哭声,乾隆帝第十五个儿子出生了。母以子贵,母亲魏佳氏清秀苍白的脸颊上顿时浮起了幸福的红晕。乾隆帝将襁褓中的儿子轻轻抱在怀中,望着他红润可爱的小脸,一种幸福和喜悦油然而生。按辈分这位皇子应是“永”字辈,取名永琰,这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1)

永琰14岁被立为储君

37岁由父皇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

他在位25年

1820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

终年61岁

在清代的皇帝中

有人说嘉庆帝身上的奇事、憾事、迷惑事很多

从嗣位之初不掌大权

到亲政时正值清朝的转折时期

因其错综复杂

不由得使人们产生许多联想

一 乾隆皇帝“禅位”内幕

1 {乾隆禅位,新帝登基}

1795年,乾隆帝在他执政满60年时,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正式册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为避讳,将永琰改名顒琰。定于第二年的元旦举行禅位大典,改年号嘉庆。

乾隆帝身体非常好,活了89岁,是清代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他60岁寿辰时,也就是他在位的第35年,曾立下誓言:“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放弃皇权,将皇位传给儿子。”原因是他的皇祖康熙皇帝在位60年,自己不敢超越皇祖。乾隆帝的禅位给颙琰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多是父死子继,登基大典都是在国丧期间举行。而自己能够在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中登上皇帝宝座,当属幸事。

清宫档案中详细记录了乾隆帝的禅位大典。当天,乾隆帝0点起床,首先到宫中各处佛堂一一拈香拜佛。吃过早饭,率皇太子前往奉先殿、堂子处祭祖。8点钟禅位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隆重举行,乾隆帝走进太和殿,缓缓登上大殿内正中七级阶梯,坐在高高的雕龙髹金銮宝座上。这时颙琰依然穿戴着皇太子冠服跟在乾隆皇帝之后走进太和殿,在台下站立。殿外传来三声清脆的鞭响,音乐响起。顒琰起身走到乾隆帝宝座前跪下,接过父皇手中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大印“皇帝之宝”,之后行跪拜礼。可以说嘉庆帝所经历的是一场亘古罕遇的禅位大典,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前有过禅位,但后来再没有出现过,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禅位制度绝唱的最后见证人。

2 {一日二帝}

禅位和登基大典之后,嘉庆帝真的开始行权理政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用“一日二帝”来形容当时的清廷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乾隆帝并没有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颐养天年,而是继续控制清廷。主要表现有四点: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2)

记载乾隆皇帝禅位之后事宜的《太上皇日记》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3)

禅让不隐退

乾隆帝退位成为太上皇,但他并没有住在事前为养老修整的宁寿宫,而是仍居住在养心殿。新帝只能住在太子宫中,这真是千古奇闻,不能不使人对嘉庆帝能否真正掌握皇权产生质疑。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4)

退位不让权

乾隆帝归政之后,批阅奏章、颁发敕旨、上殿接受朝贺等本应该由嘉庆帝去做,但乾隆依然大包大揽。他要求礼部官员在国库中选择纯洁玉料,镌刻“太上皇帝之宝”和“玉册”,之后又镌刻了“归政仍训政之宝”。他经常以太上皇名义参政并下发谕旨,如遇到筵宴,太上皇御正座,嘉庆帝在旁侍坐。按他的话说,不能因为禅位就自找空闲安逸,不问朝廷政事。还要经常训导指示新皇帝。这些足以说明乾隆帝禅位后并未归政退闲,仍继续掌控着大清帝国的运行。 ”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5)

年号共存

乾隆帝在退位诏书上写道:退位之后在宫廷内部仍使用“乾隆”年号,在宫廷外各省使用“嘉庆”年号。将太上皇帝谕旨改称敕旨,继续使用乾隆纪年颁发。现存的清宫档案中有部分乾隆六十一年(1796)、六十二年(1797)、六十三年(1798)的档案。如《乾隆皇帝在元旦开笔》《千叟宴诗》《起居注》《时宪书》《昭仁殿陈设档案》等。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6)

通宝共用

乾隆帝归政之后,因太上皇训政,铸造的钱币乾隆年号和嘉庆年号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使得后来乾隆、嘉庆两种通宝同时在市面上广为流通。

3 {卧薪尝胆的岁月}

嘉庆帝继位时已经37岁了,但仍居住在太子宫——毓庆宫,这是很尴尬的事情。看到太上皇帝对权欲的热衷,他无力抗争,也不敢抗争,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表面上对太上皇毕恭毕敬,待其他人彬彬有礼,把所有不快埋藏在心里,卧薪尝胆,默默地等待。每天要做的事几乎就是向太上皇帝请示、汇报。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7)

毓庆宫

嘉庆帝做皇子时,大部分时间是在毓庆宫书斋里度过的,现在依然如故。他曾亲自书写“知不足斋”匾额一方,悬挂在自己的住处。把自己学习的房间取名为“味余书室”。意思是:勤学者有余,怠慢者不足。有余可味也。嘉庆帝亲政后编辑出版了《味馀书室全集》《味馀书室诗文撰》,包含三百首诗和百余篇古文及随笔等。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以古论今,策论治理天下的方略,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和自己对世事的感受等。

时间过得很快,太上皇九十大寿即将来临,嘉庆帝准备为父皇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然而太上皇没能够等到那一天,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太上皇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终年89岁。同时,嘉庆帝也结束了三年的伴驾生涯。送走太上皇,嘉庆帝开始亲理政务,可以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做自己要做的事了。

二 封密百年的祈祷

嘉庆帝亲政后接过的是一只沉重的权杖,从顺治帝入关算起至1911年溥仪退位共268年,此时清朝历史刚好走过近半的路程。往前看,他的祖父辈打江山建政权,呈现出康乾盛世。往后看,与往日的辉煌相比,清王朝已凸显下滑迹象,用“千疮百孔”“王朝中衰” 形容也不过分。有人说嘉庆帝是一位平庸天子,有人说他是一个悲剧皇帝,也有人说嘉庆皇帝无能,还有人说他有很多闪光点。其实,嘉庆帝嗣位之初虽然只能跟着太上皇的指挥棒转,但他也在默默地观察朝廷中的各种积弊和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梳理。待亲政后,他便即刻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面对多难之秋,站在盛与衰的十字路口,嘉庆帝将怎样选择呢?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嘉庆帝的内心也是很复杂,于是他祈祷上苍求得保佑。

1 {嘉庆元旦开笔}

嘉庆元年正月元旦(1796年2月9日)居住在毓庆宫的皇太子就要举行登基大典了,万事百废待兴,他心情十分激动,多么希望得到苍天保佑啊。他沉思片刻用朱笔写下对新年的祝语:“元旦良辰,宜人新年,万事如意”。之后,又用墨笔写下对国家未来殷切的企盼:“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8)

字体流畅敦厚,但笔到之处仍不乏有些抖动痕迹,从中可以捕捉到他写字时激动的心情。此后每年元旦嘉庆帝都写下同样的祝语,用黄纸密封藏于宫中,任何人不许启看。从嘉庆元年(1796)开始至二十五年(1820),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似乎暗示着他内心有一份永恒不变的追求。

2 {巩固政权,讨治国真经}

嘉庆帝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作出最大的努力,讨治国真经。他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勤”字为先促发展

走进嘉庆帝办公的勤政殿,墙壁上悬挂的《御制勤政殿记》,这是先皇的御笔。两边有副对联写着:“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意思是说:做皇帝要自己亲力亲为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也就是说做皇帝要勤奋,因此,嘉庆帝认为“勤”是立足之本。

广开言路,整肃纲纪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话。这种民主思想在几百年前也曾被嘉庆帝所采纳。嘉庆帝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广开言路。他多次颁谕旨明确表态,今后不论对人对事有意见可以直截奏报,也可以密奏,不管说的对与否,保证不打击报复。他解释说:“朕既令人尽言又复以言罪人,岂非诱之言而陷之罪乎。”嘉庆帝知道只有官员们真正感到皇帝为他们撑腰壮胆时,才能消除恐惧心理站出来讲话。于是,嘉庆帝一面颁发“求言诏”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一面用实际行动打消大家的顾虑。他为乾隆时期因说真话而被处罚至死或下大狱的官员平反,公开褒扬追赠官衔,为他们的子孙加赠爵位职衔。嘉庆帝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忠实于他的大臣们,使他们消除顾虑,敢于揭露和珅等人专横跋扈、仗势欺人的种种罪行,为赐死和珅收集了更多证据。

缓解财政困难

嘉庆帝亲政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匮乏,国库几乎是个空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富民强的前提应以发展农业为第一要务。在这方面嘉庆帝身先士卒,每年三月左右农民开始耕种前,嘉庆帝都要到先农坛举行耕藉典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为缓解经济,嘉庆帝终止了祖父辈热衷的巡游传统。包括南巡、东巡、西巡、北巡。当然他也非常留恋当年随父皇南巡时看到的江南美景、歌舞升平,这些都曾给他带来许多乐趣,使他陶醉。但他更没有忘记乾隆帝晚年说的一番话:我当皇帝60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所以嘉庆皇帝决定停止巡游。此外,嘉庆帝还实施捐输捐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由政府定条例、定价格,公开出售不同的官位职衔,允许京外官员捐钱购买。捐来的钱被用在缴捕起义军、治理河工、军需军备等方面,甚至用于皇族家事的开支。根据清宫人事档案记载,嘉庆年间的捐输是最繁重的,国家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捐纳来缓解国家财政不足。

3 {心有余而无力回天}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9)

嘉庆御笔“丕基慎始”

都说嘉庆帝从父皇手中接过的是一支沉重的权杖,他的日子自始至终都不好过,国际的、国内的,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各种危机悄然而至,像一只无形的魔爪卡在他的脖子上,让他难以喘息。但嘉庆帝仍是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事业。他励精图治,试图在各种盘根错节的夹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通过各种努力,嘉庆一朝的国政出现了转机。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危机,积弊太深及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使嘉庆帝如履薄冰。面对清王朝的急剧衰落,嘉庆帝有治国之志而无回天之力。每年都期盼的“万象更新”“丰年为瑞”也成为纸上谈兵。

[文章来源]

《嘉庆皇帝的那些事儿》

[作者]

高 换 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辑]

赵 磊

嘉庆帝上位后清朝衰落的原因(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