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生平的简介(华佗生平释疑)(1)

华佗,本名华旉,字元化,别名华陀(后人也写为佗),生于公元145年农历4月18日,汉冲帝永嘉元年,沛国谯县城北十里小华庄人,即今安徽亳(bo)州谯城城北5公里小华庄,父名华文,道地庄户人家,后汉书【华陀篇】云(请注意是华陀,不是华佗—作者注):“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婉辟,皆不就”。华旉热爱医学养生,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游历天下,遍访名师,名医华佗之声渐起,与张仲景,董奉号称建安三神医,本名华旉反而渐次淡出世人视线了。

青年 华佗娶妻梅姓女子云卿,生一子,名“沸儿”,夫妻在小华庄开一药店营生,药店名为“草医华佗”,名声渐大,当时沛相为三国名士陈珪,陈珪,陈登父子也与华佗交好,曾举荐华佗为“孝廉”,被华佗婉拒。后来太尉黄婉也举荐华佗为孝廉,也被婉拒,华佗因为外科手术需要,研制麻药,其中一位主药就是曼陀罗,麻醉药研制成功后,为纪念因因误食曼陀罗果实身亡的儿子沸儿将此麻醉药命名为“麻沸散”,开创了无痛外科手术的新纪元。

麻沸散研制成功后,华佗名声大振,被当时世人尊称为“神医华佗”,被形容为“扁鹊再世”,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华佗将他的草医华佗药房搬入谯城中,仍叫“草医堂”,位置就是今天的“华祖庵”,当时东临神农氏衣冠冢,南邻曹操的斗武营演兵场。

建安5年,亦即 公元200年,华佗55岁,被征召为御医,在建安5年到十年的这段时间里,华佗从皇家园林里面的虎,鹿,熊,猿,鸟等形态领悟并发明了著名的“五禽戏”,并在建安11年告假并回到家乡谯城教授推广。建安13年,亦即公元208年,华佗在以妻病多次续假不归的情形下被朝廷强行带回许昌,丞相曹操希望华佗认错回归太医队伍,但以华佗桀骜不驯的性格,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触犯了大汉刑律,以为自己乃是江湖郎中,也不应受朝廷律法左右,拒不认错,被判死刑。但曹操念其同乡,又怜其医术,虽桀骜不驯,不忍加害,但律法无情,随授意亲兵找一死囚替死,而将华佗秘密安排在谯城东南70里涡水和漳水交叉口河套里(实际等于软禁),在这里,涡水(今涡河)从东猛拐90度向南随之向东有漳水(今漳河)在这里入涡,这里,北,东南三面靠河,约2平方公里,风景极美,有广阔的内河沙滩,河鲜众多,遍地都是芍药,白芷,牡丹,菊花,桑皮,枸杞,曼陀罗,白扁豆,白茅根等道地药材,只有西边一条路可通城父,在东南距离涡水,漳水交叉口300米(距东南涡水,漳水皆100丈)建造北屋五间,东屋两间,厨房一间,供华佗一家和侍卫居住。这样,曹操和儿女们治病也方便,华佗也可种药采药教练五禽戏。

公元258年农历9月9日重阳节,一代神医华佗无疾而终,享年113岁,华佗去世后,乡人感其医术高超,治病救人之德,在其原住址塑像祭祀。

公元260年,景元元年,魏主曹奂即位,大赦天下,思乡之情甚浓,感念神医华佗在医学上的贡献,将华佗住处敕封为华陀庙,从此,华陀庙开始有师父住持上香祭祀,自曹魏景元元年起,共传承56代,最后一任56代师父出生于1926年,俗性邓,于公元1953年还俗,后生一子一女,现都健在,其所在村即为亳县城父乡华佗庙,撤县设市后更名为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河西园华佗庙。

(作者:亳州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 杨瑞华)

(本文系根据最后一任住持师父口述整理,系历代师徒口口相传——作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