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古代读书人最看重的部分,古代读书人的功名都来自科举,因此白头科考之人众多。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各朝颇有不同。

说实话,@孟中生以前对科举制度的理解仅限于“状元”,“十年寒窗”等词语,科举在历史中具体是什么样的,脑子一团乱。看书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很多不曾接触的知识,又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一遍,知识点清晰多了。(因图较大,放在评论区了)

隋代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决定用考试选录人才。至大业二年(607)隋炀帝设“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确立,打破了魏晋以来贵族门阀把持国家政权的状况,为众多普通读书人提供了荣身上进的机会。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图解(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1)

隋炀帝影视形象

唐代

唐代继承隋代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加以完善。唐代时期常科每年春季在都城举行,由礼部主考,设立的科目很多,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人数为多,但最为人看重的还是“进士”科。在仕途上,进士的晋升较快,任高官的一般也是进士出身。

所谓“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取明经科已经算年龄大了,说明“明经”比较容易考,五十岁考取进士已经很年轻了,可见进士的难度非常大。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考中进士的时候,同榜只有十七人。28岁的白居易是那届进士中最年轻的,就有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真的是百里挑一了。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图解(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2)

白居易影视形象

宋代

宋代继承唐代,又有所发展。比如,宋太祖确立了殿试制度。宋太宗将录取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南宋时将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这在后世都成为定制。

所以宋代以前是没有“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图解(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3)

状元及第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在乡试之前有童生试,由各县、府举行, 其实有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乡试因在八月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因而称 为“桂榜”。《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讲的即是乡试。中举之后就可以做官,但只能任知县一类职级较低的官职。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图解(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4)

《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中后,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因为在三月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发榜时杏花开放,称为“杏榜”。

殿试在会试之后举行,由皇帝主考殿试考中者才能称为“进士”,发榜时用金榜,即是“金榜题名”。

殿试录取者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取三名,第一 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第二甲赐 “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能从乡试、会试到殿试都能考第一名者,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称“连中三元”,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

大明两百多年,只有商辂(lù)一人“连中三元”,商辂在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位连中三元的人物。(有说法称商辂只能算唯二,黄观才是明朝第一个中“三元”的人,但有争议。)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图解(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5)

商辂像

结语: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考取功名比现在高考难太多了,能走到金字塔顶端的更是凤毛麟角。

看完这些关于科举制度的介绍,我终于能理解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了,终于知道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为什么天天把“子曰”挂在嘴边了。

十年寒窗苦读,千军万马来挤独木桥,只有金榜题名时,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

想想,还是现代好,高考后可供选择的大学很多,而且高考也不是唯一的出路,不必为了一张毕业证而穷尽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