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

大武汉,我们太习惯这样叫这座城市了。

这座城市太大了,大到这城市里藏着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着大相径庭的生活你都可能毫无察觉。我很少见对多元化如此包容的城市,以前觉得纽约算是,现在觉得武汉也是。

你可能不知道,也有很大一批靠写文字为生的人活在武汉,他也走过你走过的长江边,经过你知道的洪山广场,也在光谷广场的某个角落写过书稿。但是有点伤感的事情在于,现在很少有人看书了,所以这座城市也静静地见证了这批人的变迁。

这次在做“青年武汉作家现状”这个选题的时候,突然有很多以前类似的新闻一直冒过我的脑子——就好像那些奥运冠军退役后在自己家乡做起普通职业的故事,总有些大时代拖着他们走的仓促感。

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

△ 代表一代人青春回忆的杂志期刊,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1990年出生这一年以外,2007年应该是陈龙最重要的一年了。这一年几乎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来自荆州的小男孩因为“文学之新”比赛获奖。然后他被远在上海的郭敬明签约,成为了签约作家。

“其实上高中那会儿,一听说是郭敬明,一听说自己要被签约,多开心的事情啊。家里人还以为是骗子,还在网上查信息可靠度。我妈直到去北京见到郭敬明本人时候,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3)

△ 图为一瞬间成为陈龙的“老板”的作家郭敬明、以及接受颁奖的陈龙。图片来自网络。

彼时还在上高中的陈龙可能还不知道整件事对于他之后整个人生的意义,这个意义就相当于:本来他是要正儿八经地上完高中,然后去读完大学找份工作。可现在,他的一切都被打乱了。

“那段时间没空学习,天天被编辑催着出书和写稿,高考最后也才考上个三本大学。随便报了个热门专业,通信工程,一窍不通。”

有句话说“彼之蜜糖,吾之毒药”,大家都在庆祝他被大公司签下,可是谁也不清楚,一旦走上“靠写作为生”的道路,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把自己推上了单行线上。

我们都完全没有想到,他居然是个理科生。

▋他跟着郭敬明走进了青春文学的黄金时代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4)

△ 左一为陈龙与其他作家在江苏举行签售会,图片来源自南通网。

“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两个城市。光是江浙一带的密密麻麻的小城市,都够签好几天。那时候上大学,这些签售会都是要跟辅导员请假去的。”

陈龙的大学生活跟他周围的同学很不一样,他经常不在学校,据说到大三都没有上过几次课。偶尔回到学校里上课,班上好多同学都以为是来了新同学。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5)

△ 各类的采访里,他是年纪最小的那个,年仅18岁,来自武汉。图片来自新浪北京。

陈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第四人称》就是在大二时写完的,出版销量惊人。他没有想到自己能通过写作挣钱,而且挣的版税相当于普通上班族好多年的工资。

不得不承认,那时候的他,赶上了青春文学的黄金时代。

▋一个时代结束,收场时的尴尬写照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6)

△ 图片来自网络:杂志的销量大不如前,以至于《最小说》已于近日停刊

随后青春文学急转直下,过了几年连杂志都很少人看了,更别说青春文学杂志。

如今很多人哪怕看过《最小说》,但好像都不太愿意承认。就好像每个人谈到自己青少年的兴趣爱好都有些避讳,总要说“真不敢相信自己以前看过那样的杂志”,或者说“我以前居然也喜欢过郭敬明”这样的话。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7)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8)

△ 陈龙出版的书籍中,大多都是写世间百态。他专门在《故乡,或者城市》一书里写了武汉,从长江到樱花,从中山大道到虎泉夜市都有提及。

这个时候你再看陈龙的时候,他就像是这整个过程中一个极其渺小的部分,越看越苦涩。陈龙说,郭敬明偶尔会跟他聊天,建议他不要再写自己的纪实类文学或者散文,可以多写写悬疑或者科幻。

陈龙可能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意味所在,在他的眼中,写作很简单。他以为一切都很简单:像以前那样,把自己想写的写出来,然后可以养活自己。

而现在要他写自己都不感兴趣的的悬疑和科幻,仅仅是因为书卖不出去了,但是写这些题材可以卖影视版权挣钱。

▋他曾说他不可能会做生意,开宾馆谈都不谈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9)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0)

曾说过自己一辈子都不要去做生意的陈龙,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司门口民主路开了一间小宾馆,才十几间房,不算很大,却有个很大的露台。露台上刚好可以看到边上的黄鹤楼,他很多时候就坐在这里写文章。

他说开小宾馆最磨人,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都会来。有碰到一个单人间要求住十个人的,有碰到住进房间拿着螺丝刀偷下灯具走的,有碰到开房不带身份证想打架的。他说很多事情自己不想面对的时候,都会到楼顶来,把自己的一腔愤懑之情都写进文章里。

如今这间宾馆他已转让给别人,陈龙带我们回到这里的时候望了黄鹤楼很久,然后说了句:“唉,只可惜我不抽烟。”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1)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2)

黄鹤楼旁边的小宾馆转让出去后,休息一阵子他又开了新的小宾馆。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别的事情,写作是他能做的所有事情,而开宾馆是让他有空去写作。

我们问他写书挣了多少钱,他指了指自己开的宾馆,说:“都在这里了。”

▋他的单纯表情,像被这个世界骗了似的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3)

△ 最近陈龙在星巴克写稿子,店员都会认出他来免费给他送咖啡券。

最近他的状况要稍微好转了些,新的宾馆的经营状况勉强让他能度日。他换了新的写作地点,在咖啡馆。久而久之咖啡馆的店员都认识他了,纷纷把手里的免费咖啡券送给他,这让他在这个城市得以有了新的栖息之地。

“你们看这个券,都是他们送给我的,一张券就是一杯咖啡。我来这里写东西,点了咖啡,他们就不会赶我走了。”

他拿起一叠叠的咖啡券给我们展示的时候,表情有点像个小孩子。那种小孩子的表情会让我觉得难过,难过是因为总感觉他被这个世界给骗了似的。

就好像,他还不知道,人生的路越来越难走了。

就好像,他不知道,其实不点咖啡,也没谁会赶他走。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4)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5)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说作家的路不好走了,并不是说作家活不下去了。

老实说,作家干什么其实都可以,去当售货员、去刷盘子、去打电话做销售、去商场卖衣服。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只是我们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都基于他们曾经是作家。

你知道文艺青年骨子里的想法么?他是曾经有一个自己当作家的样子的,也是有一种理想生活的样子的。

这种失落感,就跟我们谈论那些曾经的奥运冠军,到家乡卖蒸笼包的时候的那种难过,一样。

我虽然写了三十几本书,

但是我不做生意真的可惜了。


【 沈嘉柯 】

作家,文学评论家,

自从99年从荆州到武汉上大学,留在武汉18年。

出版《平行塔》《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等书籍,

第一份工作在红桃K。

用写书的钱买房,用炒房的钱供自己写书。

多年下来如鱼得水,已经攒了四套房产,

近日在筹划自己的文化公司。

▋他在武汉18年,是一个几乎作品等身的作家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6)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7)

采访沈嘉柯的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约地方的时候本来是想拍他家,可是他买的房子基本上散布在武汉的各处,而且他说各处都不方便。最终我们挑了他的私人工作室,也是他自己买的几套房中的一套。

见到本人的时候比照片要胖很多,看起来像某个业界金融大亨。如果不是看到一整面墙都摆着他自己的书,我们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作家。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8)

作品累积起来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往往被称为“作品等身”,也是作家界的一个荣誉所在。他在《青年文摘》或者《花溪》这类杂志写了无数文章,甚至常常在《人民日报》上写稿子,这些文章一结集,就是一本书。

他偷偷告诉我们,他的书里大多数文章都是重复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本书里的文章,可能另外一本书里也有,所有的文章都是拼凑起来的。所以就那么些文章,出书的数量可以翻好几倍,而且可以出好几遍,销量也可以增加几倍。

▋他的世界里没有时代,只有做合适事情的时机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19)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0)

△ 武汉早年间的“最美写字楼”,位于珞狮南路的“红桃K”公司前办公楼。

沈嘉柯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武汉的“红桃K”,武汉的本土品牌。那时候红桃K的广告多得像瘟疫一样,又在几年间突然消失。以至于你现在听谁说还知道红桃K,那一定是暴露年龄的标志。

沈嘉柯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了这里,如今多年过去,传说中“最美写字楼”都开始发黄发黑了。但是沈嘉柯一点都不怀念这里,他说这是他挣钱最少的时候。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1)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2)

△ 沈嘉柯除了出书,还精通于如何营销,常常出版邮票、纪念册等自己的周边产品。

后来他开始出书,有段时间全国各种杂志封面推荐文章都是沈嘉柯的名字,光是稿费一个月都是两三万块钱,还不算出书挣的钱。

他也不挑类型,什么文章都写,只要稿费能按时给。稿费对他来说很重要,“不给钱?我可以跑到他编辑部楼底下去骂他们。”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3)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4)

△ 买房买的多了之后,他的电脑都是用装合同的袋子装。

“红桃K”颓败了他就写书,青春文学起来了就开始做《新蕾》杂志主编,后来青春文学落寞了他就开始炒房,如今房价涨起来了,他成了最后的赢家。

他把自己出书的钱拿来买房子,买了自己住的就开始买商铺。他看准了光谷这一块会发展起来,所以在软件园还是4800一平的时候就买了房。再后来他每天都钻研房价变化,如今每个月收的租金都够他再买一套房了。

▋“我在哪里都过得很好,不是因为那些地方,是因为我。” ▋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5)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6)

沈嘉柯可以拉下脸面做任何事情,他甚至可以跟别人在网上大吵大闹,“这样兴许还好,更有关注度。”

熟悉沈嘉柯的人都知道他常常在维权,他甚至经常主动上网搜索自己的文章,看看有谁盗用了他的文章内容,然后一一把他们揪出来。

他就在我面前打电话,给一个未经同意转载了他的文章内容的编辑打电话:“那不行,你们这样搞太缺德了,删掉,赶紧!”对方没有办法,只能给了两千块钱稿费。他回头对我说:“你看看,这帮人就非得这样。”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7)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8)

△ 沈嘉柯常常在手机上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还可以抽剩下时间做别的事情。

沈嘉柯也总写武汉,但他说自己不算武汉本地的。他说武汉夏天太热蚊子厚,说武汉交通太堵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好。可是掐指一算,18年过去了,他也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这里。

他书里写过很多关于武汉的情节,写过南湖幸福村的一家喜头鱼好吃,我们同他去找,发现那家店后来变成了足疗店,再然后又变成了餐馆。老板换了几个,我们几个坐在店里,点了鱼,却完全吃不到书里写的味道。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29)

△ 珞狮路幸福村站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30)

△ 华师南门后街拆掉一半的景象

沈嘉柯还在书里写:“我有次在华中师范大学南门那条街唱K通宵,早上吃着面窝和油条,被路边一个喝稀饭的老太太震慑到了。因为她接起电话就跟电话那头聊起维特根斯坦,聊起卡尔维诺,然后又哗啦啦地喝着稀饭。场面之震撼,深深让人感受到这是武汉。”

我们循着这文章想要陪他来看看华师南门后这条街的景象,没有想到这里早就拆掉了一半,另外一半也都关门大吉。

郭敬明的创业史(郭敬明当初签下的青春作家)(31)

最后最有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

这里竟然是陈龙现在居住的地方,他现在正营业的小宾馆就开在这条街上。我们看到陈龙:同样都是作家的两个人,同样都是经历了青春文学的落寞的两个人,现在变成了两幅完全不一样的样子。

他们活在同一个城市,被同样的一代人喜欢过,阅读过。然后时代把他们通通捆绑起来,拴在车上飞驰而过。有的人割开绳子上了另外的车,有的人却被高速地拖拽到地上,画出一条细长的省略号。

你有自己喜欢过的青春文学作者么?

现在还会看他们写的书么?

你知道他的真实生活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