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小城来说,

有些人,走了就很难再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

长大后,小城只有冬,难逢春夏秋。

听说太谷将并入太原辖区?

这样的传闻已经断断续续传了有2年了;

作为距离太原仅仅五十公里的一个小而精致县城,

驱车经太太路只需半小时就能直达太原境内,

而选择高铁,

达到太原南站仅需15分钟。

无论地理、政治还是经济地位,

太谷都处于一个尴尬而不失风度的位置,

尴尬在和榆次、太原太近,

资源容易被拿走,

不失风度是因为它只是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城,

2017年9月,太谷县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第二批)

2018年11月,太谷县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

………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像这样的荣誉太谷很多,好多甚至当地人都不成听说过,

这类荣誉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假象。

“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

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读为大的山谷。

太谷的由来确实和一个大的山谷有关,

太谷,建县于商。

秦汉称阳邑, 隋朝改太谷县,

以县西南有大谷

(即今团柏谷,现属祁县),故名 。

这种说法参考于《中国地名词典》,

当然对于太谷名字的由来很几种说法,

在此不一一列举,

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相关史书,

《元和郡县志》等中亦有类似记载。

由阳邑更名为太谷,《元和郡县志》记载如下: “太谷县: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高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并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全国有七十八个县名被改,

而阳邑县为其中之一,

阳邑为什么被改名,

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学者猜测,当时改名的原因之一,

很有可能就是有意要大量减少县名中的“阳”字。

在太谷的历史上,

直到民国,太谷都属于太原府。

民国改制后隶属冀宁道,

建国后归属于晋中市,

也就是说,

太谷脱离太原是在近代才发生的事。

说太谷的历史,

无法绕开“晋商”两个字。

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

其历史可能是太谷这个小县城最能拿得出手的一段历史;

晋商各种故事也是山西晋中这一代,

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事迹。

晋商作为商帮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晋商发迹于宋代,

明朝时与徽商南北并峙,

清朝晋商便独占鳌头

明清两代辉煌500年。

晋商与徽商的鼎盛时期,

“南徽商,北晋商,天下银子分两家”,

在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列举了山西富户十六家,

加起来“三千万两银子”,

相当于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用当下流行的说法,

这十六家就是当时中国的财团,

什么概念,

大家可自行查一下美国的财团,

像罗斯柴尔德、摩根家族等。

和当今的财团一样,

当时的晋商财团也紧紧把控着中国的政治走向。

毕竟,从古到今,

政商从未分离过。

而在山西富户十六家中,

又有八大家,

指的是

乔、常、曹、侯、渠、亢、范、孔,

其中,曹家、常家、孔家皆为太谷人士。

晋商八大家所在地: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

晋商八大家所在地:

在鼎盛时期,太谷小小的县城中,

那些不起眼的商号里,

藏着大大小小近百家票号,

而在太谷城内又有八大家之称,

他们是杜家、贠家、孙家、孟家、孔家、赵家、白家、党家八大家,

再加上城外的豪门大家:

北汪曹家、白燕张家、上庄王家、东里乔家等,

他们紧紧把控着中国的经济命脉,

票号遍布全国各地,通过这些票号,

全国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进太谷,

被这些商人藏在了自己私人的“银窖”里。

他们经商致富后,

用从外地挣来的钱大兴土木,

建房买地,使太谷城面貌大为改观,

小小的古城铺面林立,

商号票号云集,

豪阔宅院彼彼皆是,

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

繁荣发达的经济,

使这里一度成为全国货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贸易中心,

“金太谷”,“小”,“旱码头”等称号由此而来,

而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书中称:

太谷为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华尔街。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2)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3)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4)

曾经的商户

如果你在当时的太谷县城盖一座一层房子,

会被人瞧不起,生意都没人和你做!

而太谷的古城也是当时周边县城里规模最宏大的,

我爷爷曾经和我说过:

当年太谷的古城要比平遥古城壮观的多

只不过在文革期间,城墙古建筑都被拆了。

砖头、木材都被用作他处,

现在的108国道县城的一大段的路基都是在当年城墙根基上打的,

要是太谷古城在,哪有平遥什事了”

现在的山西农大是当年孔祥熙修的别墅,本来是用来接待蒋介石夫妇的,

历史的厚重感和优雅的环境,

使得山西农大成为了山西省环境最好的大学;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5)

孔祥熙、宋美龄、蒋介石在太谷

而曾经位列中国最好的100百所高中的太谷中学,

其校址中的赵铁山书院

(赵铁山,太谷人,“南吴北赵”之赵,被书法界称作“华北第一支名笔”)

最开始是被用作教室的,

而这也只是孙家大院的一角,

后来这一角也因为学校扩建、历史原因剩下了如今的一座二进院,

而当时孙家大院几乎占据着太谷城整个东南角,

他家旁边长长的一条巷子被称作孙家巷,

而如今它就像被打趴下的猛兽,

畏畏缩缩、瘦骨嶙峋的趴在一个中学里。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6)

如今遗留下的孙家大院,上面的标语充满着时代气息。

一旦一个名词曾经在历史上代表了一个地方,

那这个名词也会随着历史不断被更新,

被附在曾经在这里的人们身上,

“晋商”这个词,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今有了“新晋商”的出现,你知道新晋商都有谁吗?

被人们冠以“新晋商”名号的著名人士:

郭台铭、霍英东、李彦宏、贾跃亭、融创孙宏斌、凡客诚品陈年。。。

他们好像和山西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和历史上的晋商喜欢走回来不一样,

“新晋商”都喜欢走出去,

这或许和如今山西的经济地位、政治环境、交通地位有关系吧。

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百废俱兴。

城中祠庙、寺观随日渐改建、拆除,为集体占用,

但是整体未有大的破坏,福户民宅保存完好,

1957年,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折关头,

新中国开始“整风运动”

1958年,

开始“多快好省”“大跃进”

也就是在1958年,

经营了1380年后的太谷城开始了让人痛心疾首的历史时刻,

那座千年古城定格在了1957年。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7)

太谷古城布局简图

太谷古城布局简图。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

为规划迎泽公园,太原市把原为太谷资福寺的藏经阁迁入园中。

这座古建得以保存。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8)

今天的藏经阁

今迎泽公园藏经阁

在凤凰山脚下曾经有座恢弘的寺院,

名叫龙泉寺,

建国后龙泉寺被捣毁,只剩一片瓦砾,

后在1997年花费数亿元重新修缮。

一代文宗元好问(作品比人火系列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曾在此题诗数首。

纵观建国后的太谷历史,可以总结为一个字:

"拆"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9)

如今的凤山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0)

凤山春景图

今日凤山脚下龙泉宫,向右滑动对比古今龙泉寺。

相对于上面讲到的“拆过了”

从改革开放前后开始,

太谷面临一个更加难受的局面:

“留不住”!!

晋商曾经的经济繁荣和他们走南闯北的经历,

让他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晋商成功后,

多在太谷城内成立各种书院,

使得太谷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础,

直到现在太谷的县城的中、高中教育都名列山西省前列,

还有山西农大、信息学院两所大学,

每年吸引全省数万人前来就学。

然而,

可能你不知道,直到90年代前期,太谷有更多的学校:

太谷地质学校、太谷师范、山西药材学校、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省交通学校等等。

太谷地质学校1958年迁出,也就是今天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

是一所核工业为特色的大学。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1)

曾经的太谷地质学校

太谷地质学校学生留念。

2000年,

太谷卫生学校迁往榆次,

太谷卫校位于太谷城内新建路主干道最西端,

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广场

“1997年,太谷县决定打通主干道,与108国道接通,拆除卫校教学楼势在必行。然而,拟拆的教学楼里有学校全部家当,“别小看那个五层楼,它不在了,可以说太谷卫校也不在了。”赵怀堂说,当初他也积极想办法,向县里要地。几经讨论,县里决定让学校西扩5米。“别说5米,当时就是给我100亩也放不下我这5000人的单位。”

作为本地人,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当年卫校迁校的时候,

学校里有很多泡在福尔马林中的人体标本,普通人不愿意搬运,

学校给出了一个标本100元的搬运费。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2)

曾经的太谷卫校

曾经的太谷卫校

2003年

太谷师范迁出。

太谷师范创建于1949年,后改为“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

“太谷师范创建于1949年4月10日,1954年,校名确定为“山西省太谷师范学校”,由当时的晋中地区直管。当年,晋中第三中学建在太谷标志性建筑白塔院内,太谷中学建在孔祥熙宅内。师范建校后,同时容纳了这两处旧址。1975年和1998年,这两处旧址相继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分别从师范校园内划走。白塔院在师范校园西南角,孔宅占东北角,两处11亩的大院落从师范校园内割出后,校园面积从70余亩减为55亩。四方形校园被挤得小巷丛生,歪歪扭扭。左白塔、右孔宅,被夹在中间的师范被要求不得建高层教学设施。1999年,全国扩招使太谷师范的招生数量迅速扩大。此前,学生数量一直保持在1500人左右。2000年以后,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000人。住宿紧张,上操也得轮着来。”

这是很滑稽的事,保护古建筑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功不及过!

像这种学校与古建筑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少吗?

明明可以同时兼顾校园环境和古建筑,却把一个学校生生逼走了,

假如按照当时太谷师范的发展,

太谷现在城中心可能会多一座大学吧。

而在选择新校址的事宜上,

太谷政府的表现,让人不明所以。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3)

曾经的太谷师范

“太谷师范最初看上的新校址在108国道临近县城处,而太谷县委、县政府给出的价格令师范无法接受:“我们从未奢求优惠,只想得到平等的待遇。”

对新建校址选点与地价,坊间有多种版本,校方办公室负责人用一句话概括:“当时的状态是,我们想要的地,县里不给;县里给的,我们看不上。”

一位太谷师范退休教师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太谷师范一直被晋中地区直管,除了头顶太谷的天,脚踩太谷的地,教师们的人事关系,招生分配一切工作皆与太谷县没有关系。县里一直把我们当外人。”最令师范教师感到不顺心的,要数教师子女上太谷顶尖高中―――太谷中学能否享受降五分待遇。太谷县规定,县教师子女上“太中”,可享受低于分数线五分的照顾,而太谷师范教师子女则无法享受此待遇。

决定迁址前,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90%以上的教师同意搬迁。

教师们知道搬迁后的种种实际困难,夫妻两地分居,购房、子女上学,但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2003年11月,晋中市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太谷师范与左权师范合并,成立晋中师范学院,迁址榆次。消息一出,太谷的老百姓从感情上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舆论大哗。

2003年非典过后太谷师范整体搬迁,

从此师范和太谷不再有任何关系 。

这也标志着县城内所有的大中专院校已是一所不剩。

1958,地质学院迁往太原,

1994年,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迁往太原;

1996年,山西省交通学校迁往太原;

2000年,太谷卫生学校迁往榆次;

2003年,太谷师范迁往榆次;

还有被撤销重建的山西省药材学校,后来也迁往了太原。

留不住的不光是学校,还有各种研究机构,

2012年,曾经为中国载人航天做出卓越贡献的太谷航天研究所

迁往了天津。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4)

508老门

曾经的508大门

“1966年,在党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下,一大批立志于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从北京、上海、沈阳、天津等大城市汇聚到了古城太谷。奇迹产生了。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一个集设计、研制、生产于一体,厂所结合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运而生,

并且实现了当年选点设计,当年施工投产。

这个单位被命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549厂,它是508所的前身。”

如今新的508已经落户天津滨海新区,

虽然环境优美,但是地广人稀,小区内随处可见太谷的影子:

无改的乡音,随处可见的晋K牌照,走在小区里有一种置身于太谷的错觉。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5)

天津航天城小区中的饭店

航天研究院的迁出只是太谷“留不住”的缩影,

优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地处西部与中部的的山西,

西部大开发没机会,京津冀喜欢玩斗地主,

历史厚重感不如陕西,

人口红利赶不上河南,

身处资源大省,太谷地下没有煤炭资源,

记得2009年网络谣言传山西要地震,

周边县市疯狂涌入太谷“避难”,

只因为大家都知道

太谷没有煤,地下没被挖空

自然景观不突出,

历史厚重感没有硬件的支撑,

旅游业搞不过平遥,

城市化发展、交通优势有太原、榆次在阻击,

虽然处于晋中平原的核心地带,

但是农业发展的水资源不足,

机械化农业生产落后,

无法像东北农业和中原农业一样大规模发展,

而作为支柱产业的医药、煤焦、玛钢、碳素、食品,

这五大支柱产业无法推动太谷经济的飞腾,

教育附属产业不够完善,

如同很多小城一样,

人才流失严重,

一个城市的发展,

归根结底还是人口的发展,

和国内大部分地方一样,

在农村乡下,

平日里很少见到年轻人,

即使是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老爷爷老奶奶们,

也越来越少了。

和大部分中西部城市一样,

这里面临着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尤其是玛钢厂、煤焦企业占比逐年增加,

春夏的尘土、冬日的霾,

也深深的困扰着这个小城。

太谷郊游去哪里(小城太谷故事很多)(16)

晋中平原

晋中平原地势图,太原三面环山,在城市化扩张中,未来发展必定向南而去,近年来小店区、晋源区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这里让本地人自豪,

让外地人羡慕的是交通的便利性,

地处山西中心位置,

是山西向南联络的必经道路,

一个火车站、两个高铁站(一个在建)、一个机场(规划中),

县级城镇中这是少有的 配置,

这些可能在未来助力太谷的发展。

太谷这个走在精品化路线上的小城,

在其发展的道路上有种种因素困扰着,

它也曾经辉煌过,

它可能再也不会回到那个统领商界的时代,

可能也没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但是,它也不会差到一无是处,

不会落魄到让国家去扶助,

因为这里人民有着黄土高坡上浓郁的品格:

“中庸”之中有着坚韧毅力,

内敛之中有着粗狂的豪迈。

历史沉淀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造就了这座小城远离奢华,但求温饱,生活恬淡的态度,

就像不经雕琢的太谷南山:

小溪涓涓,大山巍巍,自在,淡然,

不争于世间,也未曾脱于世俗。

,